美文网首页想法教育
“武亦姝热”带来的冷思考

“武亦姝热”带来的冷思考

作者: 吴彬丽 | 来源:发表于2017-02-15 21:38 被阅读0次

    在最近大热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复旦附中高一学生武亦姝夺冠,一个16岁的高中生,有着丰富的诗词积累,加上其特有的古代才女气质,使得人们在惊叹赞扬之余,似乎又掀起了一阵中国古代诗词的学习热潮。

    在这股铺天盖地式的全民热潮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复兴,实在是令人兴奋不已,然而,若细细思考其中的现象与原因,反倒高兴不起来了。

    央视在普及传统文化方面一直不遗余力,从《成语英雄》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再到今天的《中国诗词大会》,既有书写,又有精辟的成语,现在又有饱含思想感情的诗歌,其用心可见一斑。

    其实,不管是成语是字形还是诗词的比赛,它们的产生都植根于当前的社会土壤。成语典故越来越少人了解或者有的成语已经被某些广告修改得体无完肤并“深入民心”,成语比赛责无旁贷地“站”了出来;电脑的频繁使用导致汉字书写而日渐被冷落,举笔忘字成常态,汉字听写应运而生;那么《中国诗词大会》呢?

    中国诗词,《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每个时代的明珠,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精髓,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但是,随着白话文的发展,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有所差别,同时网络文化在年轻人圈子里甚为流行,倘若没有一些历史背景积累和文化功底,古典诗词不再是以前的“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而是越来越有”阳春白雪“之感了。

    更离谱的是,网络上还有对古典诗歌的恶搞,明明是对诗词的亵渎,却有着广阔的市场。什么”少壮不努力,不如自挂东南枝“,什么”仰天大笑出门去,无人知是荔枝来“,看似合理的搭配,恶趣味的意义,加上那有意的押韵,使得其更易传诵并深入记忆,实在是惨不忍睹,诗词的传承堪忧。

    正因为这颇为严峻的现实,《中国诗词大会》来了,以比赛的形式让榜样在舆论中树立,希望让观众在一些本应耳熟能详的诗歌和对诗歌的解释中再次感受诗意的文化熏陶。

    武亦姝在比赛中的表现不俗,在于其丰富的诗词积累,在于其淡定从容的心态,不过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她个人对诗歌的接地气的阐述。在第四场中,武亦姝谈到了自己的三大偶像之一-----陆游,认为陆游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并且引用了“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一句,并用00后的视角将它翻译出来:“你看外面雨啊风啊那么大,我在家摸猫就不出门了”。生动形象,画面感强,又接近生活,死记硬背能如此好地解释一首诗吗?这明明是对诗歌发自内心的热爱和透彻的领悟啊。我们倘若能放下对诗歌遥不可及的刻板印象,用心品味,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联系社会,那么诗歌也不再高高在上,就自然不会枯燥无味,它对当下生活的指导也不是空中楼阁了。

    我们再看网络上对该比赛的描述,如”武亦姝满足了我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还有网络上关于这个比赛的传播,是武亦姝的gif图片走红,这又不禁生发了一些担忧,这是武亦姝圈粉,还是《中国诗词大会》圈粉呢?若是武亦姝没有这般外貌和身份,还会有如此热度吗?当武亦姝重新回到了学校,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中国诗词大会又没有一个更能吸引眼球的人物来吸引观众,那么这场“诗词”热,又还能持续多久呢?

    武亦姝走红了,我们冷下来,去发现当中的一些问题,并不是杞人忧天。《中国诗词大会》的产生,武亦姝这个00后的孩子对诗歌的理解给人带来的启示,还有“武亦姝热”带来的短暂的“中国诗词热”,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改变。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帆风顺,更不是一劳永逸,唯有不断地创新传承的形式,并挖掘其中对现代生活有所裨益的东西,才能让其被普罗大众接受并喜爱,才能让其重新焕发生机,这才能更好地实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社会效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武亦姝热”带来的冷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qc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