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育儿宝典,有如下内容: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这种依恋,主要源于孩子0-3岁阶段,父母给予的“敏感照顾”。
所谓“敏感照顾”,是指父母能够无微不至地关注孩子,及时捕捉和回应孩子的需求,比如能够通过孩子的哭声快速判断孩子是饿了、渴了、身体不舒服了,并尽快满足孩子。
父母还需对孩子采取稳定、持续的慈爱态度,避免简单粗暴的吼叫和惩罚。这样的态度和养育方式,孩子会觉得舒适和满足,对父母感到亲密和信任,形成最初的安全感,从而拓展到对周围世界的信任和期待。
我的感想:我儿一岁半回家,与爸爸、爷爷、奶奶、婶婶和两个哥哥一起生活。这样一个人口不小的家庭,免不了磕磕碰碰,但总体来说,孩子生长在一个有爱的大家庭。他的冷、热、哭、笑、病痛有人及时关注,他想要的陪伴玩耍也有人满足,唯一有点遗憾的,是妈妈和姐姐不在身边。
我心痛过,后来自我安慰,哪有那么圆满的事情呢?他已经拥有了那么多人的爱,有点缺憾也算正常。我如果把他强行带在身边,除了把他放到托儿所,还有什么办法?那样的话,大概率不如交给亲人放心。
孩子的爸爸还算是很有耐心的,暑假回来,我发现儿子睡醒后第一句问的便是“爸爸去哪儿了?”,爸爸炒菜的时候,他也在厨房玩耍。但是,琐碎日常总会磨去人们的好脾气,偶尔对孩子吼起来也是地动山摇,眼见儿子在他爸爸的吼声中敛去“锋芒”,变得如绵羊一样乖顺,我有心疼也有无奈也有愤怒。但是,换了我,能不能做到如他爸爸一样,我自己不敢肯定。
早上吃饭的时候,他爸爸去帮邻居干点活,家里只有我和两个孩子。盛好的饭说什么也不吃,只蹲在地上玩一个瓶子。我跟他聊了好久,他就是不起来。也许,不打扰是对的,也许我可以再耐心地等一等,正在我迷茫的时候,女儿上去一把夺过弟弟手里的瓶子,重重地放到餐桌上,朝着他怒气冲冲地指了一下桌子上的碗,只说了两个字“吃饭!”呵,他居然一声不吭地坐到桌子边,独自拿起勺子有模有样地吃起来。喝汤,夹菜,夹削好的甜瓜咀嚼,全程不说一句话。
我以为他会不高兴,甚至难过一阵子。没想到吃完饭,先去拥抱了姐姐,然后抱抱我,开心地说:“我都吃好了!”我和她姐姐夸他刚才吃饭快,他很高兴。正在我去刷碗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碗和一个菜盘拿到厨房,搬来一个小凳子,在水龙头下刷洗起来。看来,过去没少干这些事。
邻居家有事,我也要去帮忙了,先记录下来这件事,有空时再捋捋思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