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时候在微信上接到几个朋友发过来的语音,是那种“ 50''+ ”的超长语音。相信你们和我一样,对于这种超长语音是相当暴躁。
关于语音和文字消息:
人在即时交流时获取信息更效率的方法是通过速览文字,在收听语音这一方面会受到诸多不可控量限制,比如周围嘈杂的环境或者你正处于会议中的状态等。而超长语音更是令记忆缓存不大够用的朋友们异常苦恼,经常是听了近一分钟之后早已忘掉了前面讲述的内容,并且这种交流偏向口语化,即使能记住所有内容,那么提炼出来的有价值信息还是很少的。当然短语音在某些场合也是能够具有高效率。
现在反向对比文字信息,我们大概扫一眼就可以轻易地提炼有价值的信息,我们的潜意识里已经能够自动地对中文排列组合提炼浓缩,比如以下:
就算我按不序顺话说你能看也懂。
就算我不按顺序说话你也能看懂。
这边涉及到两个在信息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概念:[ 发送成本 ] 和 [ 接收成本 ]
首先,这里的讨论是建立在即时信息交换下的。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你在赶火车,这时需要你给别人发送过去一些重要的会议摘要,当然你会选择语音发送。这一系列动作里面隐含为你通过发送语音降低了发送成本,这个成本包括个人时间价值、节约的行动力等等。而接受方的接受成本会大大上升,经历上述的那些痛苦的低效率的信息获取过程。反过来要想降低接受成本,就不得不提高发送成本。所以这里有一个即时信息类交流的准则:[ 发送成本 ] 和 [ 接收成本 ]是不等的。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发送对象的问题,如果对方是你的上司/导师/主管,那么在正式场景下肯定不会去发送语音,因为你要节约对方的 [ 接收成本 ]。
诸如此类,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做到设身处地,兼顾他人的信息接受环境才能愉悦地高效交换信息。
December 1th 20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