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前段时间学到深度学习,尤其是顶层知识信息,非深度学习不可得
具体方法如下:一、尽可能获得并亲自专研一手知识(经典,原著,论文等)
二、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学到的写出来,最出名的就是流行的“费曼学习法”,也就是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让老人小孩都可以听懂的层度,这侧面验证了自己是否真理解了,理解了多少
三、反思生活。学以致用,学和做是一体的,目前比较泛滥的是很多人理论一套一套的,但没有实践的根基,几乎毫无价值。
输出,学习,改变等即对现实世界做功,影响和改变现实世界。
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与这世界产生强联系,是增强生活幸福感的最根本方式呢。
世界更需要我们,于是世界就会自然而然地更重视我们,甚至不惜高估我们,就这么简单。
直观一点,我们读了很多书,极限就是有脑子里面有了一个“图书馆”,但没有用,不开放,或者难以呈现和变成产品,服务或者市场的需求
但是呢,我们做了很多别人需要的事儿,别人替代不了的东西,那就是稀缺的需求,资源,创造,这里面就有非常高的价值,也就越来越被需要,他人和社会就会重视,强链接就这样产生
之前学曾国藩,学到了他的有恒,具体的一些实践如
“读书不二,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不论遇到任何问题,绝不改变。而且不读完这本书,绝不摸下一本。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这样的实践比上文深度学习更深刻,内涵更丰富了
我对有恒的实践,每天俯卧撑60个(锻炼课题的一部分)读书一小时(学习课题的一部分)写东西1500字(读书的延伸和实践部分)…这些都是发愿要做一辈子的,到现在日日不断已经三年多了
今天看到了另外一个长辈的诠释,开始反思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最近刚好看完了一本书,然后在犹豫要不要写书评,尤其是书架上几千本书,有很多都只是随便翻一下,或者读了一部分,更甚者只知道书名,心中还有很多想要读但未在书架上的,是一种有点糟糕的学习状态,开始变得匆忙而无序了
读书不二更深刻的内涵是 “一个人看书一定要有恒心,要从头看到尾。一本书之所以珍贵,一方面是书本身内容的价值,另一方面就是对人本身的修炼。一本书,一本重要的书,如果从头到尾细细地读,细细地看,有些地方不一定看得懂,有时候不一定爱看,但会培养自己一种始终如一的精神,一种恒心,一种内在的完整性”
这是不是有难度呢?对大部分人是有难度的,但有一部分人,有专注能力的人,孤僻的人,孤独的人,苦修的人等是可以做到的,如钱穆先生
“我自問,除卻讀小說,從沒有一部書從頭通體讀的。我一時自慚,想依照曾文正訓誡,痛改我舊習。我那時便立下決心,即從手裹那一本東漢書起,直往下看到完,再補看上幾册。全部東漢書看完了,再看別一部。以後幾十册幾百卷的大書,我總耐着心,一字字,一卷卷,從頭看。此後我稍能讀書有智識,至少這一天的決心,在我是有很大影響的。”
这样的实践,就是在积累顶层知识的过程,这里有框架,有逻辑,还有过程会培养出一种非凡的视角和智慧
就像创造一座城堡,读书不二的功夫是在打城堡的基础,终身这样的实践,最终建成了城堡
对于我们还没开始实践的人来说,还要琢磨一下,什么最重要,譬如我拿一本时下流行的快餐书,这需要读书不二吗,不需要,可以直接丢到垃圾桶
这就回到了选书上面,经典的,原著,专业论文等
写到这里,还生出一种想法,我们对一切几乎都是无知的,或者知之甚少
举个例子,我常提到朋友,但尽管相处几年,我依然不知道他的理想,他的一些优点,缺陷等
对于工作,我们所知多是自己一亩三分地
对于财务,我们知道的也多是工作赚钱,储蓄理财,但这些都跳脱不了“收支困境”
至于其他的,社会呀,技术呀,思想呀等太多的都是我们不知道或者一知半解的,这恰好是我们当下艰难处境的一些缘由
这里不是表达我们需要全知全能,那做不到,这里有一个破局的方式,对于朋友,真诚的去了解和理解,有一个知心朋友
对于书籍,通过读书不二的方式,这开启我们真实理解一个东西,一件事,一个人的契机
你知道人生最大的秘密是什么吗?
人生的秘密就是只做一件事,就一件。只做一件事,其他的事都不值一提!
我们看一下张爱玲的例子,住汽车旅馆,在外卖箱上写作,过得很潦倒,并不是没钱,她还有很多存款,是因为她知道了这个秘密,她的生命只有文学,写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东西
还有曹雪芹,家族破败后,在冬天只有一个破毯子保暖,捡酒厂的酒糟子吃,他的生命也只有《红楼梦》了
最后再提一下:“每个人做事有太多的中断,过着过着就丢了坚持。”
以前提过,我最早是想做天文学家,后来被我丢弃了,后来想从政,也被我丢了,陆陆续续丢了几个梦想,所以现状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人,因为丢掉的那些梦,都可以有无限意义的,值得一生奋斗追寻的
今天,我抓住了一些仅有的梦,踏上了一条特别的路
梦想和爱情一样,是一种贯彻到底的观念,往往也是一意孤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