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重阳节,诗人们在想念亲友,金庸江湖却腥风血雨,大有深意

重阳节,诗人们在想念亲友,金庸江湖却腥风血雨,大有深意

作者: 陈想读名著 | 来源:发表于2023-10-22 16:46 被阅读0次

    说到重阳节,一致的活动是登高,同时也是古往今来诗文扎堆的节日。

    相信不少朋友和我一样,首先进入脑海的会是王维的那首被选入中学教材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在异乡想念兄弟们,想必兄弟们也正在家乡想念着我。那时没有电话,没有微信,而想念的分量却似乎更深更可感。

    不过被后世引用最多的却是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颔联和尾联这四句,竟让我觉得杜牧该是“小李”才对,那种放旷与悲怆交织的味道,像极了李白。也难怪后来会被苏东坡、朱熹等文学大家化用诗意,古今伟大的灵魂总归是相通的。

    我还搜索了一番《红楼梦》,想看看大观园的姐妹们怎么过重阳节,却发现里面尽管也有几处提到重阳节,却没有具体过节的描写,跟春节、元宵、芒种(节气也算)、中秋等节日相比几可忽略。

    倒也有几句菊花诗里提到重阳,却都是薛宝钗写的:“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当然也是好句,就是既然林黛玉、探春等都没写,终显得冷清了些。

    是曹雪芹对重阳节不感兴趣吗?我想不会的,大概是因为大观园里面无甚高处可登,外出登高望远则非她们这些闺阁女子所能,所以女诗人们产生不了那种特别的情怀吧。也因此,宝钗虽负诗才,诗句中的“重阳”却也不能给人特别的味道。

    而同样身为女子,新婚不久后,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饱受深闺寂寞之苦的李清照,则有了比《红楼梦》的女孩子们对重阳节有更深的感触,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好一句“人比黄花瘦”,直与柳永的“衣衫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映照,思念之深,如在目前。

    如果以上的重阳给人的感觉是思念、失意和感伤,那么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里写到的两个重阳节,则充满血腥气了。

    第一个重阳节,是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崆峒、华山等所谓的“六大名门正派”围攻明教总坛“光明顶”。

    第二个重阳节,是少林寺主办了旨在杀“金毛狮王”谢逊并扬刀立威的“屠狮大会”(注:世纪新修版)。

    按重阳节习俗,本该是亲友相聚把酒言欢才对,《倚天屠龙记》这两次过节,却是杀戮。

    要命的是,这两次重阳节活动,揭示的恰恰是,所谓“名门正道”和“邪魔外道”并不是喊口号、塑人设等能区分的。

    “六大派”宣称为维护武林正义而围剿光明顶,其实除了武当是相对被动之外,都是各怀私念,想从这次围剿中捞点好处。就说少林派,先后两次主导重阳节活动,都是为了维护现有秩序,消灭对他们产生威胁的力量,确保自己一直坐在“武林至尊”的位子上。

    而反倒是被目为“魔教”的明教,却真正是“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只能说,太现实了吧。

    有关重阳节就扯这么一些,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网图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阳节,诗人们在想念亲友,金庸江湖却腥风血雨,大有深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fd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