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籍籍无名到声名鹊起,章丘铁锅因《舌尖上的中国3》出现“洛阳纸贵,章丘无锅”的盛况。几乎一夜之间章丘铁锅的制造者从仅仅2家飙升到170多家,产能大增,形式可谓一片良好。然而可惜的是,这场盛况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就歇火。
仅仅依靠“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1000度高温冶炼,36000次捶打……”的宣传,章丘铁锅依然缺乏切实统一的制作标准,制造铁锅的门槛低。加上之前章丘铁锅名气大涨,价格一路飙升破千,出现“一锅难求”的景象。新增的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技术传承,以收废铁为代表的各行业进入,秉持“只要是章丘产的铁锅,就是章丘铁锅”以及挣快钱的理念,劣币逐良币的态势已然明显。多方缺陷的压力之下,导致了章丘铁锅仅仅4个月的生命力。
然而悲剧的背后,更多的是值得深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章丘铁锅,上能借助《舌尖上的中国》这个牌子搭央视顺风车做宣传,下有强力“非遗”护身符,怎么就成了昙花一现?窃以为主要问题出在相应制度缺乏上。
章丘铁锅出名后,各方在章丘这块土地上角逐,疯狂攫取章丘铁锅的价值。从头到尾只求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谈论如何保护“章丘铁锅”这个品牌。一个品牌的保护,不仅需要工匠精神,更离不开外在制度的保护,尤其是基于非遗而生的品牌。非遗在现代商品文化冲击下,本身竞争能力堪忧,只有不断通过转型升级才能获得强大生命力,而这期间要面对其他资本的竞争,没有国家制度上的保护,注定是独木难支,可持续发展更是纸上谈兵。试想如果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本身就具备强大竞争力,还需要“非遗”这个头衔来保护吗?所以,制度的保障是非常关键。
但是,从报道中可以看到,短短一周内,省级非遗传人铁匠牛祺圣和他儿子牛大伟就接待了近千号人,送走了一波又一波领导,于此同时章丘铁锅野蛮生长,价格飙升,一锅难求。当地所有人都陷入了铁锅出名的狂欢中,心里面想的是如何才能卖出更多更贵的锅。如何保护这个刚打响的品牌,使之得到更有序,更长远的发展,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可持续增长动力,这个问题似乎没人提及。除了一封劝大家正确看待铁锅的公开回应,相应的管理,行业准入,配套保密机制都陷入了沉默。而这份沉默加剧了商家们的肆无忌惮,及早地促成了“章丘铁锅”的资源枯竭。
所以有人问:“凭什么章丘铁锅能卖那么多钱?普通锅也不过是十多块钱,质量还好,你一个手打的锅就能卖个千儿八百?”
章丘铁锅采用传统手法制作,这样的锅质量和成本上注定是比不上现代工业采用精密技术制作出的锅,兜售文化内涵和孕育其间的匠人精神才是主打牌,而现今粗制滥造的狂欢,注定要将其本就不强的生命力吸食殆尽。没了文化内涵,没了匠人精神,连品质也失去保证,等狂欢过后,消费者们回归理性,章丘铁锅怕只能成为那一地“鸡毛”,逃脱不了被嫌弃的命运。然而不怕逐利者们失望,毕竟他们从来不会失望,怕的是对“章丘铁锅”这个牌子造成的伤害难以挽回,而这份伤害本应该由相应的制度及时地来帮助避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