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摆渡人》,两个灵魂穿越荒原,彼时音箱里放着林海的《对歌》,我几乎以为它就是小说的背景音乐,苍凉悲壮,荡气回肠。
有时候我很惊奇不同文化不同人同一的想象和信念。
关于人死之后,“我”该去往哪里,不同种族的人群不约而同的想到了“摆渡”这个隐喻。
孩子五六岁知道“死亡”后会有很多好奇,燆燆第一次知道死亡,知道妈妈会有一天离开他,再也无法跟他在一起后非常伤心,哽咽着说:“我不想让妈妈死”为了缓解他的伤心,担忧,害怕,没有宗教信仰的我确实很难解释死亡,最后我跟他讲了去天堂之类的话。过了一段时间,在给燆燆讲一个得绝症的只活到十一岁的小姐姐勇敢与病魔做斗争的故事时,燆燆又固执得问起了关于“死亡”的事,彼时我真实得觉得有宗教信仰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可以从容,真诚得跟孩子讲述“死亡”这件人人都必须面对的事情。为了避免再引起孩子的伤心,我把我对死亡的另一种看法告诉了他,我说,人的死亡跟一棵大树的成长是一样的,春天它会发芽,秋天它会落叶,冬天它会冬眠,第二年春天来了它又会发芽长出新芽,如此轮回,然后燆燆听了,说:“原来死亡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因为理解为好玩的事,燆燆就又会问起来,妈妈我什么时候死?这个问题问得我心惊肉跳,然后又引导,说你死后就见不到妈妈了,我们要活到很久之后才会死,他说会活一千年吗?我说活一千年我们就都变成老妖精了,人类寿命可以到100岁,我们好好吃饭好好锻炼,争取活得久些。这个话题终于结束了,燆燆翻身背对着我,睡意朦胧得说,:“妈妈,我们死得时候要抱着。”这话说得我几乎泪涌。那时我再次相信有宗教信仰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我童年也想过死后的事,但我想不明白的是,“我”怎么会消失无存?
《摆渡人》讲的就是关于死亡以后的事,关于两个灵魂如何面对生和死的故事。
自从相信轮回,我就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慌;关于天堂的设想也会让面对死亡的人平静安宁。或者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更多的是来自与对于“我”真实存在的信念和对于“我”消散无存后的“空寂”的恐惧。
读 《摆渡人》我没有恐惧,因为“我”一直存在,“死”对于主人公而言,只是另一种存在,另一种经历,尤其是,还有另一种与“人”的链接,虽然书中并没有把摆渡人归为人类,但崔斯坦很有人性。
各国文化对于灵魂的假说,说明,我们都不相信什么力量会让“我”消失。
中国文化里会有奈何桥,会有孟婆,孟婆会给我们喝一种汤,然后让我们忘掉来世今生,但是,我们真的可以忘掉吗?“我”的轮回与重生就是一种“永恒”。
摆渡至另一个世界,是一个隐喻,安抚了人们对于虚无的恐惧,甚至是一种向往。
当崔斯坦带着迪伦穿越荒原时,崔斯坦告诉迪伦,她面前的荒原景象以及天气情况都是迪伦心境的投射。特别喜欢这个隐喻,我甚至相信作者是一个心理学大师。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经常把对人的感受用自然景象来比喻,有人温润平和,如一面平静的湖水,有人激扬跋扈却敏感易怒,如陷象丛生的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暗涌潜藏;有人清淡冷漠,就如一片荒原,苍凉悠远。
世间万象也确实是人内心的投射,所以万象皆空,不是幡动,是人心在动。
《摆渡人》并没有强烈的宿命感,灵魂迪伦虽然面对自己死亡很平静,但因为对崔斯坦的强烈眷恋,这股力量引领弱小的她又回到了荒原来寻找崔,在一起的力量又带领他们两人回到了人间。
奇幻,爱情虽然是一个被世人说烂了的主题,但他们之所以被一直唱诵,也说明,“爱”确实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一直进化的力量,爱情,其实是自我存在的一种映照,爱情力量之大,根源来自与对自我价值,自我存在的确信。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自己的美好,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情。因为美好,我们存在,我们共生,我们延续。
我喜欢迪伦面对未知,面对约定俗成的质疑,探索和勇敢,这也是人类从远古进化至今的力量。
生而为人,我们有那么多的未知,关于生,关于死,关于死后的世界,关于地球以外的空间,关于人的内心。可是我们这种没有长翅膀的种群却飞向了太空,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