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王阳明,我们可能马上会想到心学, 想到“致良知”,想到主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即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又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代表主张“知行合一”,方法论为“致良知”。
提到“知行合一”,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王阳明研究学者阿信老师说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知道、心中有清晰的目标然后付诸于行动。我则认为“知行合一”是一种循环上升发展的过程。知道了去实践,而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进一步明确目标与原则,从而使下一次实践更完美。
那么知行合一原则是什么呢?阿信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有内在的动力。
2、有学习的目标。
3、要让孩子爱上学习,要在根上发力。
那么如何激发和调动,从而爱上学习?如何从“根”来培养?
非常同意阿信老师的观点:你自己心目中认为好的教育是什么?按照你想的去做,就可以了。我想这应该就是致良知吧,遵从本心,从自己的本心出发。不过比较困难的问题在于你有没有办法按照你所想的,所理解的去做。
从我们教育孩子的角度来说,或许我们都希望将来的孩子们会独立、自信、乐观、诚信、勤奋、踏实,具有探究和创新精神。但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缺少了这方面的培养。权威式教育管理模式,唯分数论,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从而忽略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职能,即学会做人。其实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孩子们的个性发展的,想办法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多鼓励、多给予他们阳光与雨露,这样孩子们才可能健康、茁壮成长。
例如李镇西老师,他的教育故事,他的教育著作,不正是知行合一的真实写照吗。
再如当年的王阳明,其办学的特点就是带学生出城去玩。王阳明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感性。他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灌输与填鸭,而是任由学生发问、思考。
不过王阳明先生这种教育方式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高的,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若想激发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不想方设法提高自己肯定是不行的。那就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知行合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