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一本都市言情小说。我觉得自己很难得对一本言情类小说这么上心,但这本书让我在很多方面感同身受。
为什么女主角是“单身狗”?我会翻开这本书是因为觉得书评说它很现实。开始读的时候我还觉得这和其他的都市言情小说没有太多差别,但是几章之后我看到了作者对两性关系的认真思考,这开始让我对这本书有了真正的好感。
随着故事的展开,几位女性角色对生活、婚姻、爱情、友情的不同理解及行为诠释,也让我看到了作者在观察、思考生活方面的用心。
书中涉及很多方面的人情世故,包括职场问题、婚恋中男女的年龄问题,劈腿的问题,经济的问题,社会舆论和亲朋关系的问题等等。同时,作者借女主角的视角,深入表现了女性在婚恋关系中的矛盾、动摇和不同选择。让人读起来就像看到了城市一角生活的缩影。
尤其在最后,女主因为“成长不同步”选择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了现代都市高学历女性在对待“自我本心”上的一种选择。
是否要为了能够结婚,为了避免“剩女”的舆论压力而改变自己,放弃初心,放弃梦想和成长?
作者有自己的选择,但是在书中她并未否定别人不一样的选择。这令我欣赏。
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更现实一点,不是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的自由和能力。原生家庭的影响,个人能力的水平以及过去2、3十年的经历都不是摆设。
书中的女主角和她的朋友大多不用担心生活费,也没有老人需要供养和照顾,估计作家也不会遇到职场中年危机的问题,所以生活上相对洒脱,是典型的电视剧常见“都市小资”。仅凭这一点就是很多人无法比拟的。
例如,故事中需要照顾失明母亲的某男。虽然作者把对方塑造得有点不堪,但是现实中类似家有生病长辈需要照顾的年轻那男女有多少呢?尤其在长辈年纪越来越大的时候,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于是,书中作者也给那位男士搭配了一位很现实的女性,没有优越的家境,没什么社会竞争力,需要男人和家庭支撑其生活与未来。这同样是很多社会女性的缩影。
这也是为什么物化男人和女人,用标尺去衡量两性关系、家庭关系的理论会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我虽然不喜欢这类理论,但我也无法否认,这套理论在某些群体里是适用的。
婚姻从来都不是童话,尤其在中国文化中,结婚往往意味着两个家庭而非两个人的结合。
或许因为作者没有踏足过婚姻,所以她书中的角色也都只写到结婚或者关系确定就终止了。故事在高潮时结束是最美的,但生活却不会停下脚步。
生活唯一不变的是“变”。结了婚可以离,离了还可以复合;现在的感情是状态A,并不意味着以后都会保持状态A……
我觉得婚姻不是爱情的归宿,也不是爱情的坟墓,婚姻不过是人生的某个阶段或某种状态,与情感相关却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并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管理。
我不能说自己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以及女主角视角下的男性。或许因为我们都不是男人,只是看到了男人的不同面。这并不妨碍我欣赏作者对婚恋的思考以及她写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