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去年开始迷恋悬疑小说的。
有朋友很奇怪,因为我从不看鬼片也不看恐怖小说,他们是觉得我胆子很小吧,但看了才知道悬疑和恐怖是全然不同的。
前者是通过作者精巧的布局,缜密的逻辑以及各自独特的表现手法,一步步紧抓人心的讲述故事情节,最终总会反应出人性的思考。而恐怖呢,其实我没什么资格去说啦,毕竟我只看过孤岛惊魂和京城81号(如果算的话),还是因为女主是我认识的演员感觉自己会容易接受一点还是和室友一起看的...看了之后就一个感觉,浪费时间啊,我都不理解这有什么好演的...
言归正传,东野圭吾鼎鼎大名,高产又畅销,更关键的是被人给推荐的都烦了,所以也半推半就的入了坑。可能是事先的期待太高,恕我直言,他的几部被推崇的作品我并没有感到很吸引人,首当其冲的《白夜行》,真的没有人觉得人物太多很难记住吗?每一章节非常独立看着看着就忘了吗?当然了这固然体现作者布局之宽广,最后几个部分的讲述也算都连接了起来,可还是有太多让人觉得有些不明所以的设计,一句童年阴影就可以对后期的种种变态做法做出足够的解释吗?如果读者心存这样的质疑,却被已形成规模的拥护派粉丝冠以你不懂不要说话的帽子,就不算公平。我自然才疏学浅领悟不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但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既然要表达观点,就不要先被外界声音影响,如果脱离作者的名气地位的影响,还会不会有这么多人去追捧?同理可对比影视音乐等多重领域。相比之下,他的《信》虽然没有那么大的名气,线索单一,平铺直叙,但读后却能激发读者无尽思考,《情书》讲述一类特殊群体的煎熬生活,直到现在我还十分乐于去与人分享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
嗯,我又跑题了。
说回《解忧杂货铺》,早有人安利这本书的温暖治愈,也确实不算什么悬疑了,读起来轻松愉快。但我真是不愿意写它啊,因为已经被无数人解读的够够的了,我也很难有新的观点出来,又不愿意拾人牙慧。
但没办法,谁让我这周就看了这么一本有情节的有的写的书呢?
故事情节不说了,看过的都知道,没看过的就自己去好了。全篇有一个很教育我的观点是,杂货铺真正的老板浪矢爷爷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依然坚持写解忧信的原因:“不管是骚扰还是恶作剧,写这些信给浪矢杂货店的人,和普通咨询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内心破了个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破洞逐渐流失……所以我不但要写回信,而且要好好思考后再写。人的心声是绝对不能无视的。”
现实生活里,我们都找不到这样一个可以认真帮你解决烦恼的杂货铺,而烦恼既然是自己产生的那么自己来解决不也是最最正常的事吗?可每天生活的忙忙碌碌的我们,又有多少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内心,究竟为什么不满,到底想要什么。大部分情况依然是,把随意吐槽当发泄方式,说了笑了就当过去了,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要不然就是急着找到朋友,寄希望于对方能说中自己想说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敢说的话,这样做无可厚非,毕竟朋友的功能里,排忧解难算作一项,可这个朋友到底是不是真的了解你,用的方式是不是合适,给的结论中不中肯你都控制不了。那如果当你遇到困难苦恼,最想倾诉的朋友是自己的话,岂不是最佳?可这当真是说着容易啊,恐怕终其一生我们都要努力去追求这样的境界了。
再来一个角度。我在想,就算我十分有智慧又乐于助人,想必也不敢担当杂货铺这样的存在,因为给别人提建议这事真是不怎么好做啊!眼看着朋友身处烦忧之中怎么能袖手旁观或是仅仅说两句不痛不痒的话呢?但万一对方听信了你的话结果却不如人意又难免自责吧.。好像是蔡康永说过,别人来求助的时候,要先仔细倾听对方的意向,然后帮助引导他去下定决心。乍听挺有道理,可放在这本小说里,许多故事情节估计还没玩就over了......
谁都不能说自己活明白了,总有一些问题是需要一生来解答的。
这本小说,在我看来,从头到尾都在宣讲一个字——善。三个盗窃犯误入杂货铺冒着被捕的风险也要写信帮助面临困难的人;虽然没有听从意见选择另一种人生的孩子在发现自己做错了后选择在回信里改变事实以示感激;孤儿院里的日后的歌星和女企业家都不忘本的回馈社会与恩人......
不胜枚举,处处皆是。恰好,也是在这一周里,和朋友进行了一番关于善的讨论,我觉得很好。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生命会出现怎样的波澜,好的坏的都要接受。
上一篇给妹妹写的信,小丫头看后对我说,有迷茫也有感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她真的长大了呀。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纵不如意,无悔亦然。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这才是最深的读后感想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