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资治通鉴通俗化翻译理解·卷十六·汉纪八

资治通鉴通俗化翻译理解·卷十六·汉纪八

作者: 引风雷 | 来源:发表于2024-07-07 23:43 被阅读0次

    汉纪八,丁亥(公元前154年)—庚子(公元前141年),共14年

    孝景皇帝·下

    前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
    1.冬天,十月,梁王刘武入朝觐见。
    当时刘启还没有定下太子人选,与刘武在宴会上欢饮聚会的时候,刘启喝上头了,举起酒杯随口说道:“以后我就把皇帝之位传给你啦!”
    刘武赶忙站起身来推辞,但是心里却是一阵难以抑制的狂喜,就算知道刘启这话可能也就是随便说说,然而却在心中埋下了一颗想要做皇帝的种子。
    窦太后对这番话也感到相当满意。
    詹事(负责皇后、太子家事)窦婴端起一杯酒,走到刘启面前,说:“整个大汉都是高祖打下来的,天下理所应当有高祖的一部分,怎么能由您随便指定接班人呢!
    本就应该由父亲传位于儿子,一代代这么将汉室延续下去——这是规矩。
    陛下您的皇位应该传给自己的嫡长子,怎么能传位给梁王!”
    窦太后听他这么说非常生气,从这之后就开始看窦婴哪儿哪儿都不顺眼了。
    后来窦婴声称自己身体不好,辞去了詹事一职;然而窦太后仍然不解气,把窦婴的名字从进出皇宫殿门的名册上划去了,不允许他面见刘启。
    自此,梁王刘武变得越来越跋扈放肆。
    2.春天,正月乙巳日,赦免全天下所有囚犯。
    3.有长星从天空西方划过。
    4.洛阳县的东宫发生了火灾。
    5.在孝文帝(刘恒)时期,吴王(刘濞)的太子入朝觐见,与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刘启一起喝酒、下六博棋。
    吴太子下棋的时候抢着多走了几步,没有让着刘启,态度也很不礼貌,刘启一怒之下把对局掀翻、拿起棋盘朝吴太子砸去,吴太子竟然就这么被打死了。
    后来吴太子的灵柩被送回吴国,吴王刘濞气得不行,说:“大家都姓刘,死在长安那么就葬在长安好了,干嘛非要送回来!”然后便派人把灵柩送到长安下葬。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一直都是刘濞心里的疙瘩,于是他对朝廷的态度变得不再那么恭谨,并借口自己生病不再亲自入朝拜见。
    刘恒清楚刘濞是因为吴太子的事情才这么做的,于是来一个吴国使者就抓一个,让人调查审问。刘濞开始担心起来,害怕自己会遭到迫害,这才开始有了谋反的心思。
    秋天的时候,刘濞派人按时入朝请安,刘恒再次问刘濞的情况,吴国使者说:“大王其实根本就没有生病,只不过是因为朝廷关押了好几个使者,大王对此感到惶恐,所以才说自己病了,不亲自来朝见您。
    有句话叫做‘想把深渊中的鱼全部看清,不是什么好事’,这说的就是天子不应该对臣子的私生活了解得太清楚。陛下您就不要再计较大王之前的过错了,让他改过自新吧!”
    刘恒放回了吴国使者,赐给刘濞坐几与手杖,以表对他的尊敬,同意刘濞因年纪太大而不入朝觐见。
    刘濞见刘恒没有治自己的罪,就暂时把谋反之事放在一边,开始着力于发展本国的民生经济:
    吴国有铜矿资源与海水资源,国内可以生产货币和盐,于是刘濞允许百姓可以不用缴纳赋税,靠铸币与产盐的收益维持吴国的经济状况;
    如果国中有人到了要服兵役的年纪,刘濞允许这些人可以找他人代替自己服役,也可以通过上交金钱免除兵役;
    刘濞每年都会派官员前往秀才等知识分子的家中表示关心慰问,并且连带着他们的乡里都能够沾光;
    如果其他郡国派官员到吴国抓捕逃犯,一律不把人交给官府处置。
    吴国就这样安安稳稳地发展了四十多年。
    晁错以前好几次上书说过吴王的罪过十分严重,早就应该着手压制、削弱,然而由于刘恒太过仁慈,一直不忍心下手,才让吴王越来越嚣张。
    后来刘启即位,晁错再次呈上奏书,说:“高皇帝开国之初,刘氏兄弟太少了,自己的孩子年纪也还很小,所以给很多同样姓刘的人都封了侯,以保障各地都有心腹镇守。
    他给齐国划分了七十多座城池,给楚国划分了四十多座城池,给吴国划分了五十多座城池。
    得到这三个封地的人,要么是庶子、要么是堂侄,掌握了天下一大半的地盘。
    如今吴王心中一直记恨着您杀了吴太子的事情,说自己生病了不入朝拜见,这要搁过去,早就该死了。
    然而文帝是个仁慈之人,不仅不治吴王之罪,反而还赏赐给他坐几、手杖,这已经对他仁至义尽了,原本指望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痛改前非。
    但是没想到吴王却越来越放肆,开采铜矿大肆铸钱,利用海水资源产盐,别的地方逃到吴国的犯人他不仅不追究,还不允许官府抓捕——这完全是想聚集一群流氓帮着自己作乱谋反。
    依我看来,如今无论是削弱吴王的权力还是放任不管,他都是打定主意要造反的了。
    既然如此,趁现在赶紧动手,就算吴王真的反了,造成的影响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如果一直拖拖拉拉地不采取措施,那他造起反来,可就麻烦大了!”
    刘启召集公卿、列侯、宗室人员共同商议此事,几乎没有人敢提出异议,只有窦婴坚持反对,于是晁错与窦婴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两人逐渐合不来了。
    后来楚王刘戊入朝觐见,晁错便一直琢磨怎么削弱楚王的势力的地盘。
    晁错想了个主意,先给楚王定罪,然后再赦免,趁机减少其封地。于是他对刘启说:“刘戊之前给薄太后服丧的时候,在守丧的屋子里与侍女发生了很不光彩的事情,简直大逆不道,应当立刻诛杀。”
    刘启下诏赦免了刘戊,顺带削减了楚国的东海郡。
    去年,赵王刘遂触犯了法律,刘启把常山郡从赵国中移除;胶西王刘卬因为买卖爵位这事儿吃回扣,被削减了六个县。
    朝廷中对于削减吴国封地之事商讨得沸沸扬扬,消息传到了吴王刘濞的耳朵里,刘濞害怕刘启找由头将自己的封地无止境的瓜分下去,于是决定启动谋反计划。
    放眼当前的诸侯之中,刘濞找不到一个能与自己共同起兵谋反的人,也就只有胶西王刘卬性格英勇、身体强壮,对用兵打仗很感兴趣,诸侯对他也都忌惮三分。
    刘濞派出中大夫(评议政事)应高拉拢刘卬:“如今皇上被小人的谗言迷惑,开始对我们这些诸侯王下手,找各种理由想要削减各国封地,弱化大家的实力与权力。
    明明只是犯了一点小错,却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有句话说得好:‘狗把糠吃完后总会吃到米的。’吴国与胶西国属于比较强大的诸侯国,都遭到了如此对待,那大家以后还怎么能够安生?
    吴王身体本来就不好,二十多年都没入朝拜见皇上了,他也总是担心会引起皇上的不满,不知道该怎么为自己辩解,天天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无法赢得皇上的谅解原谅。
    我听说大王您之前因为买卖爵位的事情出现了纰漏,被朝廷认定为有罪,直接被削减了整整六个县,我想再怎么样也不至于罚得真么狠啊!
    恐怕将来皇上要做的事情就不仅仅是削减封地而已呀!”
    胶西王刘卬说:“确实,我也有这种担心,但是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应高说:“吴王的处境与大王您是一样的,现在他正准备找机会为天下人除去祸害,即使豁出老命也在所不惜。不知道您的心意如何?”
    刘卬吓呆了,缓了半天后说道:“我怎敢如此?就算皇上真的要对我下手,我也就只有献上自己性命谢罪的份,怎敢违抗皇命?!”
    应高说:“就是因为御史大夫晁错在皇上面前胡言乱语,离间皇上与宗室之间的感情,才导致诸侯之地被削减,让朝廷上下心怀不满,逼得诸侯走上谋反之路——人心离散的程度已经达到顶点了!
    前段时间天空中出现了彗星,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这样的天灾异象已经足以说明现在就是反抗压迫的最好时机——正是因为天下之人生活困苦、处境艰难,才能够催生天才、圣贤拯救苍生。
    吴王只要打出‘诛杀晁错’的旗号,大王您带领部队浩浩荡荡地进发,没有谁敢不臣服于您的威名之下。
    只要您能答应参与到此次计划中来,吴王就会去联合楚王(刘戊)一起进攻函谷关,占据荥阳、敖仓之地掌控住粮食资源与朝廷的部队做对抗,然后留出一块区域专门等着您的军队。
    如果您能赏脸带兵前来,就一定能够控制长安、进而掌控整个天下,到时候吴王与您将天下一分为二、各自称霸一方,这样难道不好吗?”
    刘卬说:“好!那就听你的。”
    应高回到吴国向刘濞汇报。
    即使得到了刘卬的口头支持,刘濞还是觉得放心不下,生怕出现什么岔子,于是决定亲自到胶西国去与刘卬当面立下约定。
    胶西国中的臣子得知刘卬准备谋反,大家都劝他说:“诸侯的地盘加在一起还比不上朝廷所有的十二分之一,况且您这么做岂不是会让太后伤心难过吗?起兵谋反绝对不是办法!
    如今天下只有一个皇帝,都没法避免诸侯造反的事情发生,要是此次谋反成功了,按照约定天下将一分为二,将会同时出现两个皇帝——如此一来,岂不是会造成更多的灾难吗?”
    刘卬不听臣子的劝告,一意孤行决定参与造反,派出使者联合齐王刘将闾、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这四个诸侯王全都同意加入联盟。
    早年间,楚元王刘交非常喜欢看书,与鲁地人申公、穆生、白生一起跟着浮丘伯学习《诗经》。
    后来刘交当上楚王,他任命申公、穆生、白生这三个人做自己的中大夫(评议政事)。
    穆生不爱喝酒,每次刘交举办宴会的时候,别人面前都放的是酒,只有穆生面前放的是度数低的甜酒;刘交去世后,儿子楚夷王、孙子刘戊刚继任之时,还记得专门给穆生摆放甜酒,然而时间一久就把这事抛在脑后了。
    穆生准备辞职,说:“够了,赶紧撤吧。现在连甜酒都不为我摆上桌,可见大王已经厌倦我了,如果还不识趣一点赶紧自己滚,怕是将来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刑啊!”
    感叹一番后,穆生便以生病为借口不再为官。
    申公与白生劝他没必要这么做,说:“您难道忘记先王的恩情了吗?现在大王只不过是在礼节上稍微有些疏漏而已,您何必反应这么大呢!”
    穆生说:“《周易》中有句话:‘掌握细节的人就是神!苗头与征兆在最初的时候是非常不明显的,然而这些却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细节敏感、能够明辨是非的君子看到这些微小的苗头,就能够迅速做出判断、马上采取行动,以求最大化地减少损失,而不是等到事情已经发展成熟、灾难已经不可遏止之时才发现该做些什么。’
    先王能重用、礼遇我们三人,是因为他心中还有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然而如今的大王对待贤者的礼仪不到位,就说明他已经没有什么道德礼法可言了——
    心中丧失了道德礼法之人,怎能长期待在他的身边?我这样难道仅仅是为了他不给我甜酒吗!”
    于是穆生坚持辞官,而申公、白生仍然留在楚王刘戊身边任职。
    刘戊开始变得暴躁,为人处事也逐渐放肆了起来,楚国太傅(楚王的老师、辅佐)韦孟写了一首诗希望能让刘戊有所收敛,然而刘戊完全没把他当回事,没过多久韦孟也辞官离开,搬去了邹地生活。
    后来刘戊因为被刘启削减了封地,心中愤愤不平,便与吴王刘濞串通一气谋反。
    申公、白生劝刘戊不要这么做,刘戊直接把他俩废为奴隶,让他们穿着红色的囚衣在闹市街头跪直身子舂米。
    楚元王刘交的儿子、楚夷王的弟弟休侯刘富让人劝说刘戊不要做这种大逆不道之事,刘戊放话威胁道:“叔叔不站在我这边,等我起兵之后第一个就杀了你!”
    刘富吓得赶紧带着自己的母亲太夫人逃去长安保命。
    刘启下令削减会稽郡和豫章郡的诏书被送到吴国之后,吴王刘濞立刻决定起兵造反,把吴国中朝廷派去的二千石(音“旦”)以下的官员全都处死。
    紧接着,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也都行动起来,发起叛乱。
    楚国国相张尚、太傅赵夷吾因为出言劝阻,被刘戊杀害。
    赵国国相建德、内史王悍也提出反对意见,被刘遂处死。
    齐王刘将闾事到临头突然不愿意造反了,于是退出了造反联盟,只是派兵守城而已。
    济北国因为城墙损毁还没修好,郎中令控制住了城中的守备部队,于是济北王刘志无法出兵响应此次动乱。
    胶西王刘卬与胶东王刘雄渠为军队的首领,带着菑川王刘贤与济南王刘辟光的部队共同进攻齐国,包围了临菑城。
    赵王刘遂在赵国西部边境屯兵,准备等着吴国与楚国的军队集合之后一同进兵,并派出使者邀请匈奴共同参与进来。
    吴王刘濞发动本国的全部兵力,下令说:“我今年已经六十二岁了,这次我决定亲自带兵;我的小儿子只有十四岁,他身为先锋军,打仗的时候冲锋在最前线。
    国内上到我这把年纪、下到与我小儿子一样大的人,全部都必须参与此次战役!”
    最终刘濞集结了二十多万人。
    闽地与东越之地在刘濞派去的使者的游说下,也发兵为吴国提供支援。
    刘濞带兵从广陵出发,向西渡过淮水,与楚军会合;然后派出使者到各诸侯国进行通报,列出晁错的罪状,准备集合各国兵力以诛杀晁错的名义进攻长安。
    吴军与楚军进攻梁国(刘武的封地),攻破了大棘的防御壁垒,斩杀了几万名士兵,军队打了胜仗士气高涨,一路高歌猛进、长驱直入。
    梁孝王刘武派出将军迎击吴军、楚军,然而都败得很惨,士兵们全部四散逃命。
    刘武只好死守国都睢阳。
    在文帝(刘恒)临驾崩前,对太子刘启说:“如果将来发生了什么变故,你可以放心使用周亚夫将军啊!”
    后来刘启收到了七国同时反叛的消息,于是任命中尉周亚夫为太尉(最高军政官),带着三十六位将军前往讨伐吴军、楚军;
    派曲周侯郦寄率兵进攻赵军;
    派将军栾布带领人马攻打齐国。
    刘启召窦婴入朝,任命他为大将军,在荥阳县驻扎防备齐军、赵军。
    当初晁错修改了三十章的法律条文,引起了诸侯的强烈不满。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后,离开颍川老家来到长安找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不久,你就大刀阔斧的搞改革,动摇了诸侯的利益,让皇帝与刘氏宗亲之间产生裂痕,你得罪的人已经不少了!到底为什么这么做?”
    晁错说:“得罪人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天子的威严何在?汉室宗庙怎么才能安稳的延续下去呢?”
    他的父亲无可奈何,长叹一声:“你让刘氏安稳地做皇帝,却把晁氏给害惨了呀!我得赶紧走!”说完之后回到家中喝毒药自杀了,死之前说:“我实在不想看到大祸临头的那一天!”
    十几天以后,吴国、楚国、胶西国、胶东国、菑川国、济南国、赵国共七国全部起兵叛乱,扬言要诛杀晁错。
    刘启跟晁错商量发兵应对谋反之事,晁错提出建议准备让刘启亲自带兵迎敌,而自己在大后方镇守。
    晁错还说:“像徐县、僮县这种吴国尚未攻下的郡县,可以割让给吴王,以求和解。”
    吴国国相袁盎与晁错之间本来就有矛盾,两人一直避免与对方正面接触,以至于他们从来没有在同一个屋子里说过话。
    晁错当上御史大夫之后,派人调查袁盎收受吴王刘濞财物贿赂一事,给他定了罪名,刘启下诏赦免其罪然后废为平民。
    等到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人谋反时,晁错对府中的府丞(副手)、长史(办事员)说:“袁盎拿了吴王很多钱,所以故意帮他隐瞒了谋反的阴谋,如今吴王谋反也有袁盎助纣为虐的因素,应当赶紧给袁盎治罪,调查吴王谋反的具体安排。”
    府丞、长史都说:“在诸侯行动之前,处置袁盎还说得过去;如今诸侯都已经向西进兵了,给袁昂定罪还有什么意义吗!再说了,我们相信袁盎的人品,他应该不会这么做的。”
    因此晁错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处理袁盎。
    有人给袁盎透露了晁错的心思,袁盎一时间惊慌失措,赶忙连夜去找窦婴,说了说吴王刘濞谋反的计划安排,想面见刘启,亲口告诉他这一切。
    窦婴向刘启汇报了此事,于是刘启叫来袁盎了解情况。
    袁盎进入殿中,此时刘启正在和晁错研究军粮输送的问题。
    刘启问袁盎:“吴国、楚国谋反,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袁盎说:“这都是小事,不用担心。”
    刘启说:“吴王通过采铜铸钱、煮海产盐获取了大量收益,招纳各路英雄豪杰成为自己强有力的帮手;他都已经年纪一大把了、头发花白,仍然决定起兵谋反,如果不是有万全的计划,怎么会发动反叛呢?
    你为什么说这件事情不用担心?”
    袁盎回答说:“吴王靠着铜山和海确实捞了不少钱,但是能从哪儿找来什么英雄豪杰来帮他呢?
    就算他真的招募到了个把真的有本事的人,这些人肯定会苦口婆心地劝他老老实实为国效力,怎么会帮助他造反?
    由此可见,吴王招揽到的都是一些社会上的流氓、混混,那些铸钱产盐的金钱诱惑吸引来的也只不过是一些从其他地区逃来的罪犯——
    就是因为吴王聚集了这么一帮巴不得天下大乱乌合之众,才被撺掇得决定谋反。”
    晁错附和道:“袁盎说的有点道理啊。”
    刘启问:“那现在有什么办法来应对?”
    袁盎说:“请让身边这些人都下去。”
    刘启让自己的侍从、婢女都退下,只有晁错还在原地。
    袁盎说:“我要说的事情,是不能被您的大臣听到的。”
    于是刘启也让晁错退下了。
    晁错只好回避到东边的偏殿中,一想到让袁昂这家伙有了与天子单独说话的机会,心中就升起一股无名火。
    袁盎见殿中只剩下自己和刘启,才说道:“我知道吴王与楚王之间互通的信件中提到:
    高皇帝当初给宗亲们都划分了地盘,并且给大家都定下了王爵,这事儿怎么能轻易改变呢?
    然而现在晁错搞改革,削减诸侯的地盘,打压诸侯的权力,他们心中对此十分不服气,所以才起兵造反。
    他们的诉求是为了除掉晁错,恢复自己失去的国土,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立刻就会撤兵。
    目前最要紧的事情就只有杀了晁错,再派出使者宣布赦免吴、楚等七个诸侯的谋反之罪,将削减的土地还给他们,那么您将不用花费一兵一卒就能够平息此次叛乱了。”
    刘启沉默了许久,说:“这真的可行吗?我倒不是说舍不得。”
    袁盎说:“我能想到的也就只有这个办法了,陛下您要不然再想想吧。”
    于是刘启任命袁盎为太常(管理宗庙),让他暗中准备出使吴国的行李物资。
    过了十多天,刘启安排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联名弹劾晁错:“晁错想破坏天子的名誉,妄图让天子脱离群众,还想把城邑割让给吴国——
    丝毫没有遵守作为一个臣子该有的礼节,不忠不义、大逆不道!
    晁错应当处以腰斩之刑,他的父母、妻儿、同胞兄弟姐妹无一例外全部弃市(在闹市中处斩)!”
    刘启批准:“就按这个执行!”
    然而此时晁错根本不知道这背后的一切。
    正月壬子日,刘启派中尉请晁错进宫,让他坐车走从街市通往皇宫的这条路;晁错穿戴好上朝的服装,照中尉的安排从街市经过,车马行驶到东市的时候,中尉一声令下,晁错便立刻身首异处,命丧当场。
    刘启让袁盎和吴王刘濞弟弟的儿子宗正(掌管宗亲、外戚)德侯刘通出使吴国。
    谒者仆射(负责传达皇命)邓公当时身为校尉,为了上交一封谈论军事的奏书,进宫面见刘启。
    刘启问他:“你从军营中来的路上应该已经知道晁错的死讯了吧?你觉得吴国、楚国会就此罢兵吗?”
    邓公说:“吴王几十年前就想谋反了,这次您削减地盘只不过是个导火索而已。他对外宣称起兵是为了诛杀晁错,实际上这跟晁错有什么关系呢?
    您处死了晁错,恐怕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帮您出主意、想对策了。”
    刘启问:“为什么?”
    邓公说:“晁错原本是认为诸侯的势力太强会影响您对他们的管控,所以他才提出削减诸侯封地的建议,目的是为了保住您的天威、提高京师的地位、保全大汉的宗庙社稷——这完全是为了大汉的未来考虑啊!
    他提出的方案刚刚施行不久,就迎来了杀身之祸,这岂不是让忠心为国的臣子再也不敢说话了吗?这岂不是让那些诸侯拍手称快吗?
    我认为陛下您这么做实在是太欠考虑了。”
    刘启听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你说的对,我也有点后悔了。”
    袁盎和刘通到了吴国后,吴军、楚军已经攻下了梁国的堡垒。
    刘通凭借着自己刘氏宗亲的身份,先进入军营,派人向吴王刘濞通传,想让他下拜接受刘启的诏命。
    刘濞听说袁昂来了,知道他要说些什么,笑着回复:“我现在已经是东帝了,想让我跪拜谁啊?”刘濞不愿见袁盎,但是仍然把他留在了军营中,准备让他做自己的将军。
    袁盎拒绝了刘濞的要求,于是刘濞囚禁了袁盎,打算杀了他。
    趁着看守之人放松警惕的空隙,袁盎想办法逃出了刘濞的军营,回长安向刘启汇报情况。
    太尉周亚夫对刘启说:“楚军中的士兵太勇猛矫健了,朝廷派去的部队跟他们正面交锋难度很大,还不如暂时把梁国之地让给他们,从背后绕道断绝楚军的运粮通道,然后再找机会将楚军击破。”
    刘启同意了这一策略。
    周亚夫乘坐六乘传(传运车的一种)率领着部队准备到荥阳与窦婴的军队会合。
    进军到霸上的时候,赵涉把周亚夫拦了下来,说:“吴王用金钱收买了那么多愿意为他卖命的壮士,这支死士部队已经很庞大了,现在吴王知道您要出兵,他肯定会派人在崤山、渑池的险要隐蔽之处窥伺您的一举一动。
    军事行动是重大机密,如果敌人掌握您的动向那可就被动了呀!
    将军您应该从右边走,经过蓝田县从武关出去抵达洛阳;这比您从崤山、渑池之间行军到达洛阳的时间也就晚个一两天而已,但是却能够隐藏行踪。
    在不知不觉中,您突然带兵出现在洛阳,直接占据洛阳武库,然后大张旗鼓地鼓噪进兵——
    在诸侯眼中,这就如同天降神兵一般,还有谁敢不投降呢?”
    周亚夫按照赵涉所说的路线行军到了洛阳,庆幸道:“七个诸侯都起兵造反了,我带领着大部队前来平叛,没想到竟能够毫无阻碍地到达此处!
    如今荥阳已经有我镇守,荥阳东边的全部地区就都安全了。”
    周亚夫派军吏到崤山、渑池之间探查了一番,正如赵涉所说,果然找到了吴王刘濞安排的用于窥探朝廷军队的伏兵,于是周亚夫任命赵涉作为自己的护军(监管军队、参与决策)。
    条侯周亚夫带领部队向东北边的梁国昌邑县进发。
    吴军正在进攻梁地,情况万分紧急,梁王刘武好几次派人找周亚夫求救,但是周亚夫都没有搭理。
    被逼无奈,刘武只好让人找刘启告状。
    刘启安排使者要求周亚夫营救刘武,然而周亚夫并没有听从刘启的命令,坚守营寨死活不出战迎敌,只派出韩王信的儿子弓高侯韩颓当率领轻锐骑兵从淮水与泗水的交汇口(也称 淮泗口)出兵,断绝吴军、楚军的后继部队,阻塞他们运粮的通路。
    梁王刘武任命中大夫韩安国与楚国国相张尚的弟弟张羽为将军,张羽在战场上殊死拼杀,韩安国坐镇军营稳定军心,才勉强能够在吴军手底下取得几次小胜。
    后来吴军准备去西边进攻荥阳,然而梁国还没有攻下来,担心贸然西进则自己的后方容易受到梁军的追击,于是一直不敢向西进发。
    吴王刘濞决定先拿下周亚夫的军队,于是来到梁国的下邑县,要求周亚夫前来接战。
    周亚夫严防死守、坚决不出兵。过了没多久,吴军的粮食就供应不上了,军中的士兵吃不上饭就没有力气作战,刘濞也急了,几次在周亚夫的军营前叫阵,想要火速交战一决胜负,但是周亚夫丝毫不予以理会。
    到了晚上,周亚夫的军营中突然乱了起来。
    士卒们惊慌失措,还有些人开始相互攻击;吵吵嚷嚷、推推搡搡的士兵们甚至都闹到了周亚夫的军帐前。
    然而周亚夫不为所动,安安稳稳地在帐内躺着不起来——主将压住了场子,很快地这些骚乱也就渐渐平息了。
    吴军准备进攻军营堡垒的东南角,周亚夫却让士兵们守住营堡的西北角;吴军以为西北角是薄弱易攻之处,于是发动精锐部队向西北角进攻,但是根本没法攻破。
    由于缺粮,吴军、楚军中有好多士兵都叛逃了,于是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只好下令撤军。
    二月,周亚夫发动一批精壮士兵追击饥饿困顿的吴、楚二军,将其打得丢盔弃甲、遭受重创。
    吴王刘濞连军队都不要了,带着几千名壮士连夜逃走。
    楚王刘戊走投无路,在绝望中自杀。
    刘濞刚开始行动的时候,任命臣子田禄伯为大将军。
    田禄伯说:“如果不走其他令人意想不到的路线,只是带领大部队向西进攻,这是很难成功的。
    希望您能让我带着五万人,沿着长江、淮水逆流而上,打下淮南国与长沙国,从武关攻入长安与大王您的部队会合,这绝对让人难以预料。”
    刘濞的太子刘驹劝阻道:“现在您可是谋反,怎么能放心把这么多兵力随便交给他人?如果他带着这些人反过来攻打您,该怎么办呢?
    让别人统领大量兵力,又走的是另一条进军路线,如此不确定因素就更多了,万一生出什么别的乱子,到时候受害的不还是您吗?”
    于是刘濞没有采纳田禄伯的计策。
    吴国有一位姓桓的小将军对刘濞说:“吴国军队主要是由步兵构成的,非常适合走险峻的山路;而朝廷的军队大多都要使用战车和马匹,在平坦的地面上作战是他们的优势。
    建议大王您带领部队进发的时候,不要打途经的城池,一路向西直奔洛阳武库,占据敖仓控制住粮食储备,让士卒们把守关隘险要,再号召诸侯起兵响应——
    即使您没有攻入函谷关,但是凭借您掌握的这些资源,天下几乎就可以说已经属于您了。
    然而如果您率领着这些人马,路上沿途攻城略地,耽误了时间,那么等朝廷发动军队带着战车、马匹驻扎在梁国、楚国的城郊,到时候您的行动可就要失败了啊!”
    刘濞拿这个计策问朝中的老将,大家都说:“此人太年轻了,在前面冲锋陷阵倒是可以,他怎么懂得如何用兵!”
    于是刘濞也没有采纳桓将军的建议。
    刘濞是军队的总指挥。部队还没有渡过淮河时,他手下的宾客们都被授予了将军、校尉、军候、司马等职务,唯独周丘没有被任用。
    周丘是个逃亡到吴国来的下邳县人,以卖酒为生,但是由于品行不端,刘濞非常看不起他,所以不愿意起用他。
    这次出兵,周丘仍然没有获得任何一官半职,他便去找刘濞谈话:“我没什么本事,只是一个充当士卒的罪人罢了,当官是不敢奢望的,只想请您给我一块符节凭证,我一定会帮到您的!”
    于是刘濞就将一张符节交给了他。
    周丘带着符节,连夜直奔下邳。
    那时下邳得知吴王造反,都严守城池,做好应战准备。
    周丘凭借着符节成功入住当地的馆舍,让人去请邳县令。县令来了之后周丘立刻给他定了个罪名将其处斩,然后把跟自己兄弟子侄们关系要好的当地官员都叫来,对他们说:“吴王已经起兵谋反,大部队马上就要来,血洗下邳简直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还不如赶紧献出下邳投降于吴王,你们的家属亲人就不会遭到残害了,等吴王成功之后,我让他给你们一个个都封侯!”
    这些官员离开馆舍后,纷纷奔走相告,于是整个下邳全都倒戈投降。
    周丘一晚上就招募到了三万人,派人向刘濞汇报,然后带兵向北继续进攻其他的城邑。
    等周丘到达城阳国的时候,手下已经拥有十多万士卒,轻轻松松就击破了城阳国中尉的军队。
    后来周丘听说刘濞战败逃走,他也心灰意冷觉得没法立功了,便带着这些人马返回下邳。在返回途中,周丘背上的伤口化脓溃烂,医治无效而死。
    6.二月二十八日(壬午),发生了日食。
    7.吴王刘濞逃走之后吴军就彻底散了,其中有一部分人投降了太尉条侯周亚夫,还有一部分人投降了梁军,
    刘濞渡过淮水,逃往丹徒县,准备依附东越以求保全。
    那时刘濞手中还有一万多人,并且他还在抓紧时间招募流亡士兵。
    刘启派人带去大量钱财收买东越王,在利益的诱惑下,东越王假称要给刘濞接风洗尘,暗中派人用长矛将刘濞当场刺死,然后让人带着刘濞的脑袋找刘启复命。
    吴太子刘驹逃到了闽越之地。
    从吴国、楚国起兵造反到叛乱平息,历时三个月。
    朝臣们都非常赞赏太尉周亚夫,认为当初他没有选择营救梁王刘武的决定是正确的。从此以后,刘武和周亚夫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与菑川王刘贤围困临菑城,齐王刘将闾派了一个姓路的中大夫找刘启求救。
    刘启让路中大夫告诉刘将闾好好守城:“汉军已经把吴军、楚军打跑了。”
    回到齐国时,包围圈越来越严实了,路中大夫根本就没法进入城中,于是胶西军、胶东军、菑川军中的将军跟他说:“你告诉城里的人:‘汉军大败,让齐王速速投降,要不然马上屠城!’”
    中大夫先假装答应,来到城下,看到齐王刘将闾正在城楼上,便对他喊道:“朝廷已经发动一百万人马,等太尉周亚夫攻破吴军、楚军之后,马上就来营救齐国,请大王一定要牢牢守住临菑,千万不要投降!”
    包围临菑的将领们发现被耍了,一怒之下立刻将他处死。
    齐王刘将闾本来已经被围得无可奈何,暗中派人与胶西、胶东、菑川军商量投降的事情,还没商量好,路中大夫就从朝廷回来复命了,于是齐国的大臣们又劝刘将闾坚守城池、不要投降。
    后来朝廷派出将军栾布与平阳侯(曹襄,一说 曹奇)带兵奔赴齐国,把胶西军、胶东军、菑川军全部击溃,成功解除了齐国的危机。
    包围圈解除后,栾布他们又得知齐王刘将闾本来打算投降,就认为他也参与了谋反,便转而进兵讨伐齐国。
    齐孝王刘将闾担惊受怕、悔恨万分,然而此时也没有什么机会为自己辩解,只好喝下毒药自杀了。
    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各自带领部队回到自己的封国。
    刘卬光着脚、坐在干草席上、手中端着一杯白水在胶西太后面前谢罪。
    胶西太子刘德说:“汉军已经撤退了,我认为您可以在此时从后方袭击,赶快集合现有的兵力行动吧!就算打不赢,您还有机会逃到海上保命呢!”
    刘卬说:“士兵们都已经累了,没法再打了。”
    弓高侯韩颓当给刘卬写了一封信:“皇上有令,派我来诛杀大逆不道的不忠不义之人,投降的人马上赦免,恢复原籍;坚持不降的,奉命诛灭。
    到底投不投降,就看大王您准备怎么做了。”
    刘卬袒露出上身,跪在地上磕头,来到汉军的军营前说:“是我对皇上大不敬,没有遵守朝廷的规章制度,搞得百姓不得安宁,还害得将军您大老远跑到我这块穷酸破败的地方来,我有罪,被剁成肉酱也是我活该啊!”
    韩颓当整军列队、摆好阵势之后,出来见刘卬,对他说:“大王您带兵打仗辛苦了,把具体情况跟我说说吧。”
    刘卬一边跪着前进一边磕头不止,说:“是晁错在皇上身边玩弄权力,改变高皇帝当初定下的规矩,削减诸侯的土地、侵害了诸侯的利益。
    所以我和其他诸侯王心中才对此有很大的不满,认为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待遇,又担心晁错这种奸臣迟早要祸乱朝廷,于是大家联合起来发兵,是为了诛杀晁错,为大汉除害。
    如今晁错已死,我们的目的已经达成,也都罢兵回国了。”
    韩颓当说:“如果大王您真的觉得晁错不是什么好人,为什么不写奏章弹劾他呢?您既没有得到诏书、也没有拿到虎符,怎么就擅自发兵围困齐王?
    可见大王的本意并不是真的想除掉晁错这么简单吧!”
    说完,韩颓当拿出刘启的诏书,读给刘卬听,然后说:“大王您好自为之!”
    刘卬说:“我这种罪人死有余辜啊!”话音刚落便自杀而死。
    胶西太后、太子刘德也全都被处死。
    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全部伏诛。
    将军郦寄率领部队到达赵国,赵王刘遂带兵死守邯郸。耗时七个月,郦寄都没有成功将邯郸攻破。
    匈奴得知吴军、楚军造反失败,也不来帮忙了。
    栾布击破齐国后,收编了齐国的军队,带着大部队挖渠引水,忙着给河流改道,准备把邯郸城淹个水漫金山。
    由于水势太大,邯郸城在水流的冲击下全线崩溃,于是赵王刘遂也自杀了。
    刘启认为齐王刘将闾是第一个退出造反联盟的人,只不过是因为被其他三路军队逼得没办法才想要投降,本质上讲刘将闾并没有谋反罪,便下令立刘将闾的太子刘寿为“懿王”。
    济北王刘志本来也准备自我了断,但他想要保全自己的妻儿,齐国人公孙玃(音“绝”)对刘志说:“我替您在梁王面前求求情,让他去跟皇上说说,不要治您的罪。如果这个方法行不通,您再自杀也不迟啊。”
    公孙玃面见梁王刘武,说:“济北国东边有齐国,南边连着吴国、越地,北边又有燕国、赵国——被这么多强国包围,可见济北的处境真的很危险。
    济北王没有能力保全自己的国家,也没有本事出兵抵御外寇,也没有神灵能够保护他渡过劫难,仓促中答应吴王参与谋反,也只不过是为了自保而已,这并不是他的真实的想法呀!
    如果济北王当时就明确拒绝吴王的要求,那么吴王肯定会带兵先进攻齐国、扫平济北国,然后集合燕国、赵国的兵马进行统一指挥、领导——照这么发展下去,崤山东部地区就完全掌握在吴王手中,坚如磐石、无法动摇了。
    如今吴王与诸侯合作,带着一群乌合之众,一路西进与天子抗衡,也就只有济北王一个人坚持不发兵,守住了做臣子的节操;正是因为缺少了济北王的帮助,吴王才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发起更大的动乱,以至于最后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难道济北王就没有一点儿功劳吗?
    济北王只拥有这么一小块地盘,想要与其他诸侯唱反调,简直就如同一只小羊羔去和老虎、狼群叫板一样,实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他能够守住最后的底线,不真正参与到谋反之中,这已经是非常忠诚的表现了。
    济北王立下了如此大功,却还要被皇上怀疑他的忠心,这岂不是让他有苦难言、彻底寒心?难道真的要让他后悔当初没有参与谋反,这样陛下就满意了吗?我想这并不是陛下想看到的吧!
    如果皇上继续对济北王的忠诚抱有怀疑态度,恐怕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恪守臣节了。
    我认为能够跨越崤山、华山进入长安,在太后与皇上面前为济北王说情的人,也就只有大王您能做到!如果您愿意为济北王求情,那么不仅保全了他的性命,您还会获得安抚群众、稳定一国百姓的美名,这是一件行善积德的美事,后世会永远记住您的恩情的!
    希望大王您好好想一想我这番话,帮一帮济北王吧!”
    梁孝王刘武听完之后欣然同意,赶紧让人在刘启面前为济北王刘志求情,最后刘志没有被定罪,封国被改到了菑川,立为“菑川王”。
    8.河间王刘德(刘启的儿子)的太傅卫绾在平定吴、楚造反这事儿上立了功,被刘启任命为中尉。
    卫绾之前是文帝(刘恒)的中郎将(统领皇宫侍卫),性格醇厚恭谨,从来不拉帮结派。
    在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曾经把刘恒身边的侍从都叫来一起喝酒,只有卫绾为了避免搞小团体,推脱生病没有前来。
    后来刘恒在驾崩之前,对刘启说:“卫绾这人忠厚老实,你要好好对他啊!”所以刘启即位后给卫绾的待遇非常优厚。
    9.夏天,六月乙亥日,刘启下诏:“被吴王刘濞误导的官民和逃兵,不再予以追究,全部赦免。
    刘启本来想让刘濞的弟弟德哀侯刘广的儿子刘通继任为“吴王”,想让楚元王刘交的儿子刘礼继任为“楚王”。
    窦太后说:“吴王年纪那么大了,原本应该成为刘氏宗亲的道德表率,然而他却第一个跳出来谋反,还带着七个诸侯一起搅得天下大乱,凭什么给他安排后嗣?”
    于是刘启取消了刘濞王爵的延续,只给楚王确立了继承人。
    淮阳王刘馀被改立为“鲁王”;汝南王刘非被改立为“江都王”,以原来吴国的地区为封国。
    刘启立宗正(掌管宗亲、外戚)刘礼为“楚王”;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

    四年(戊子,公元前153年)
    1.春天,恢复了各个关口的人员检查工作,来往的行人需要持有凭证才能通行。
    2.夏天,四月己巳日,刘启立皇子刘荣为皇太子,立刘彻为“胶东王”。
    3.六月,赦免天下所有囚犯。
    4.秋天,七月,临江王刘阏(音“烟”)去世。
    5.冬天,十月三十一日(戊戌),发生了日食。
    6.吴国、楚国谋反的时候,吴国的使者曾经出使淮南国,淮南王刘安准备发兵参与叛乱,然而淮南国国相说:“如果您真的决定这么做,那么请让我统兵。”于是刘安就把军队交给国相管理。
    国相带着军队加固城防、严守城池,并没有按照刘安的意思起兵造反,而是坚定的站在朝廷这一边,后来朝廷也派出曲城侯虫捷(虫达之子)带兵营救淮南国。正因如此淮南国才在此次动乱之中没有受到波及。
    吴国使者来到庐江国,庐江王刘赐没有响应造反的请求,而是多次派人出使越地互通消息。
    吴国使者又来到了衡山国,衡山王刘勃态度非常坚定、绝不背叛朝廷。
    后来吴军、楚军被汉军击破,刘勃入朝觐见刘启,刘启非常欣赏他能够在这种动乱时期保持忠心,认为他能这么做非常地难得,于是说:“南方还是太潮湿了。”便把刘勃改封为“济北王”,以嘉奖他的忠义之心。
    庐江王刘赐的封国与越地接壤,两边交流往来非常频繁,刘启为了减少切段他与越地的联系,便将刘赐改封为“衡山王”,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封国。

    五年(己丑,公元前152年)
    1.春天,正月,刘启下令修建阳陵邑。
    夏天,官府招募入住阳陵邑的百姓,拨款二十万钱用于赏赐迁居的百姓。
    2.送公主到匈奴和亲。
    3.刘启把广川王刘彭祖改封为“赵王”。
    4.济北贞王刘勃去世。

    六年(庚寅,公元前151年)
    1.冬天,十二月,天上雷声滚滚,下了三天以上的大雨。
    2.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薄太后给他娶了薄氏的女儿当作太子妃;刘启即位后,薄氏顺理成章称为皇后,但是并没有得到刘启的宠爱。
    秋天,九月,刘启下令废除薄氏的皇后之位。
    3.楚文王刘礼去世。
    4.之前,燕王臧荼有一个孙女,名叫臧儿,她是槐里人王仲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儿子名叫王信。
    后来王仲去世,臧儿改嫁给了长陵人田氏,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田蚡(音“坟”)、一个叫田胜。
    汉文帝(刘恒)时期,臧儿的大女儿嫁给了金王孙,生了一个女儿,名叫金俗,臧儿找人算了一卦,占卜师说:“您的两个女儿都有富贵命。”于是臧儿强行让大女儿和金王孙离婚了,金王孙非常生气,死活都不愿意答应;臧儿便把大女儿王氏送到太子宫中,成为了刘启的夫人,生下了儿子刘彻。
    王夫人还怀着刘彻的时候,总是梦到有太阳落入自己的怀中。
    刘启即位之后,立长子刘荣为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是齐国人。
    长公主刘嫖(刘启的姐姐)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太子刘荣,而刘嫖平常总是帮着后宫的妃子与刘启见面,这让栗姬十分介意,就没有答应刘嫖的请求;刘嫖转而找王夫人,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彻,王夫人答应了。
    于是刘嫖在刘启面前动不动就说栗姬的坏话,还顺带表扬一波王夫人的儿子刘彻。刘启本来也觉得刘彻这孩子不错,再加上王夫人怀孕的时候总做与太阳有关的梦,便更加觉得这预示着刘彻才是真正的天命之子,有想要立刘彻为太子的念头,然而还在犹豫当中。
    有一次,刘启卧病在床,在病痛的折磨下,他准备把自己的孩子们托付给栗姬,说:“你将来要好好照顾他们啊!”栗姬不愿意,并没有应承下来,还说了一些非常不中听的话,刘启心中对此感到十分不满,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来。
    王夫人知道刘启对栗姬有意见,而且对之前发生的事情仍然耿耿于怀,为了挑起刘启对栗姬的厌恶之情,便暗中让大行(掌管礼仪)请求刘启立栗姬为皇后。
    刘启气不打一出来:“这事儿轮的到你说?!”然后把大行处死了。

    七年(辛卯,公元前150年)
    1.冬天,十一月己酉日,刘启废黜了刘荣的太子之位,封为“临江王”。
    太子太傅窦婴一个劲地劝说,但是刘启坚持这么做,于是窦婴就称病辞职了。
    栗姬也因为自己儿子被废,幽愤而死。
    2.十一月三十日(庚寅),发生了日食。
    3.二月,陶青被免去丞相一职。
    二月乙巳日,太尉周亚夫被任命为丞相,太尉这一官职被取消。
    4.夏天,四月乙巳日,刘启立王夫人为皇后。
    5.四月丁巳日,刘启立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
    6.本年,刘启任命太仆(掌管皇家车辆、马匹)刘舍为御史大夫,任命济南太守郅都为中尉。
    早年间,郅都为中郎将(统领皇家侍卫)的时候,能够在刘启面前直言不讳地建言献策。
    他曾经跟着刘启到上林苑中打猎,贾姬正好在上厕所,突然有一只野猪冲到了厕所里,情况看起来非常急迫,刘启用眼神示意郅都让他前去救贾姬,然而郅都无动于衷。
    刘启只好亲自拿着兵器准备前往营救,郅都冲上前趴在地上阻拦:“死了一个贾姬,您还能够娶别人,难道天下跟贾姬差不多的人还少吗?
    而天下只有陛下您一个皇上,您万一有什么闪失该怎么办呢?
    就算您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也应该为汉室宗庙与太后着想吧!”
    刘启只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过了一会儿,野猪也离开了。
    窦太后得知这件事后,赏赐给郅都一百斤黄金,此后,郅都越来越受到刘启的重用。
    郅都这人非常公正廉洁、强悍英勇,从来不私下里给人写信;也从来不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算有人有求于他,也不为所动。
    后来郅都当上了中尉,执法十分严格,从来不因为对方是权贵重臣或者皇亲国戚就给予什么特权或宽待,以至于列侯、宗室都对郅都心怀畏惧,不敢正眼瞧他。在外边,别人都叫郅都“苍鹰”。

    中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
    1.夏天,四月乙巳日,赦免天下全部囚犯。
    2.发生了地震。
    衡山国的原都出现了冰雹天气,冰雹的大小有一尺八寸(约60厘米)。

    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
    1.春天,二月,匈奴攻入燕国。
    2.三月,临江王刘荣修建宫殿的时候破坏了太宗(刘恒)庙的外墙,由中尉府给他调查定罪。
    刘荣想要纸笔写一封奏书向刘启请罪,然而郅都特意交代自己的下属官吏不准给刘荣纸和笔。
    魏其侯窦婴派人来看望刘荣,找机会给他带去了纸笔,刘荣写下一封认罪的奏书之后就自杀了。
    窦太后得知刘荣自杀,勃然大怒,之后给郅都定了一条“妨碍法律”的罪名将其处死。
    3.夏天,四月,有彗星出现在天空的西北方。
    4.刘启立皇子刘越为“广川王”,刘寄为“胶东王”。
    5.秋天,九月三十日(甲戌),发生了日食。
    6.梁孝王刘武因为是刘启的亲弟弟,再加上在七国之乱中守住了梁国,立了不小的功劳,所以刘启赏赐他天子规格的旌旗,出行的规模盛大,有一千辆车驾、一万名骑兵跟随,走到哪儿都有仪仗警卫保护安全,出行时有人负责开路清道、禁止行人通行。
    刘武很亲近羊胜和公孙诡,并任命公孙诡为中尉。
    羊胜、公孙诡二人肚子里一堆鬼主意,撺掇刘武找刘启要大汉的继承权。
    栗太子刘荣被废黜之后,窦太后也有意让刘武成为接班人。有一次她在宴会上对刘启说:“如果哪天我死了,梁王就托付给你啦,你懂我的意思吗?”
    刘启跪着说:“我明白。”
    宴会结束后,刘启就“刘武接班”这事儿找大臣们谈话,袁盎等人说:“不行!过去宋宣公就是因为放弃了自己的儿子与夷,让弟弟穆公继任;后来穆公也没立自己的儿子冯,让与夷继任——最后导致冯跟与夷二人为了国君之位争斗不休,影响一直持续了五代。
    心疼自己的弟弟,却破坏了皇位继承的原则,这是最不可取的!
    正因如此,《春秋》才这么看重正统啊!”
    刘启便把窦太后的要求暂时搁置了,之后再也没有提过。
    刘武又上书表示:“我想要专门开辟一条道路能让我直接驾车前往长乐宫陪伴太后,就让我发动梁国之人修这条通道吧。”
    袁盎等人也都认为这个做法不可取。
    在这之后,刘武越来越讨厌袁盎以及朝中这些议事的大臣了,便私下里和羊胜、公孙诡密谋,并且派人把袁盎与其他十几个议事大臣都刺杀了。
    刺客没有抓到,但是刘启怀疑是梁王刘武干的,于是派人跟随着刺客的踪迹一路调查,果然印证了自己的想法。
    刘启派出田叔、吕季主去调查刘武刺杀案,下令抓捕羊胜和公孙诡。
    羊胜和公孙诡躲在梁王的王宫里。
    刘启派去了十几个使者,催促梁国的二千石官员尽快实施抓捕行动。
    梁国国相轩丘豹和内史韩安国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搜索,一个多月了都没有任何进展;后来韩安国听说羊胜、公孙诡藏在刘武那里,便面见刘武,哭着对他说:“国君受到了侮辱,作为臣子的应该为他而死!朝廷前前后后派来了这么多使者,都是因为我们这些臣子做的不到位导致的!
    如今我抓不到羊胜和公孙诡,不配当内史,请免去我的内史之职并赐死我吧!”
    刘武说:“何必这样呢?”
    韩安国泪如雨下,说:“大王您觉得自己与临江王比起来,哪个跟皇上的关系近呢?”
    刘武说:“临江王是皇上的亲儿子,我当然比不过他啊。”
    韩安国说:“临江王是皇上的嫡长子,只不过是因为语言上的一点小过失,就被废去了太子之位;只不过是因为不小心破坏了宗庙的外墙,最后竟然逼得他在中尉府中的监狱里自杀。
    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治理天下的人不会因为私情而影响国家大事。
    如今您只不过是一个侯王,却在奸人的鼓动下触犯禁令、罔顾法律;皇上念在您是太后儿子的份上,不忍心对您有所惩罚;太后每天都为您担心流泪,就盼着您能够有悔过自新的那一天——
    但是您直到如今都还不醒悟啊!
    万一将来太后撒手人寰,您又能依靠谁呢?”
    韩安国话音未落,刘武就已经滚下了几行热泪,并且连连道歉:“我现在就把羊胜和公孙诡交出来。”
    刘武下令让羊胜、公孙诡自杀,将二人的尸体交给韩安国复命。
    然而毕竟是因为刘武,导致刘启身边损失了袁盎等十几名给自己出谋划策的臣子,所以这件事发生之后,刘启对刘武的怨恨越来越深了。
    梁王刘武心中一直惴惴不安,让邹阳到长安去找王皇后的哥哥王信,说:“您的妹妹现在是母仪天下的皇后,没有人比她更尊贵了,但是您的所作所为却有些出格,这不是很合乎规矩吧?
    如今袁盎等人被杀的真相已经快浮出水面了,等梁王被处死后,太后失去了她最疼爱的儿子,一腔怒火无处释放,肯定会想找皇上身边的权贵重臣泄愤,到时怕是会轮到您遭殃了。”
    王信说:“那我应该怎么办呢?”
    邹阳说:“如果您能够劝一劝皇上,让他不要对刺杀之事盘根究底,那么您就能够与太后进行深度捆绑。
    您救了她最宝贝的梁王,她必然会从内心深深地感激您,再加上您的妹妹又身为皇后,后宫简直就是您最坚实的后盾。
    ‘过去舜的弟弟象,每天都琢磨怎么把舜给杀了,后来舜当上天子,仍然不计前嫌地把象分封在有卑之地。
    善良仁慈的人对于自己的骨肉兄弟是不会真心记恨、埋怨的,只会厚待他、亲近他,正因如此,舜才能得到后世长久的传扬与赞美。’
    您就照着这番话说,我相信皇上一定会动心的,梁王的安危现在完全系于您一人身上了啊!”
    王信说:“好,我试试看。”
    然后王信找机会在刘启身边吹了吹耳旁风,刘启的愤怒情绪才稍有缓和。
    那时,窦太后正因为刘武的事情担心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天天从早哭到晚,刘启也非常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太后的身体健康。
    正好田叔、吕季主等人调查完刺杀案回来汇报,途径长安东边的霸昌马厩,在那里一把火把调查过程中的罪状、供词全都烧了,两手空空前来面见刘启。
    刘启问:“是梁王派人刺杀的吗?”
    田叔等人回答:“是的,案律法应当判死罪。”
    刘启问道:“证据在哪里?”
    田叔说:“陛下您就不要深究这件事了。”
    刘启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么说?”
    田叔回答:“如果给梁王定了罪,但是不将他处死,那就说明大汉的法律是摆设;如果处死了梁王,那么太后将会伤心得无法正常起居饮食了,这难道不是陛下您最担心的吗?”
    刘启恍然大悟,赶忙让田叔他们去拜见窦太后,说:“梁王确实没有参与这件事情,他什么都不知道。
    计划刺杀陛下身边议事大臣的,只有羊胜与公孙诡,现在他们两个已经被处死了,梁王什么事儿都没有。”
    窦太后听了这些,心情大好,马上坐起来饱餐了一顿,心气儿也顺了许多。
    梁王刘武在奏书中说想要入朝请安。
    在进入长安之前,梁国大夫茅兰劝刘武自降身份,乘坐简陋的布车,只带着两名骑兵作为随从,低调地进入京城后,躲在长公主刘嫖的后院里。
    刘启派人出城迎接刘武,然而这时刘武已经进城,他的车驾、骑兵全都停在长安城外,没人知道刘武去了哪里。
    窦太后见状,哭着说:“皇帝果然把我儿子杀了!”
    刘启也慌了神,不知该怎么办。
    后来刘武趴在斧头上,跪在皇宫大殿前,磕头认罪并请求得到原谅。
    窦太后和刘启看到刘武还活着,又惊又喜,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一家人团圆,一切都好像回到了最初的样子。
    刘启下令把刘武的随从官员都召进城。
    其实这件事过后,刘启一直心存芥蒂,对刘武显得有些疏远了,不再允许刘武与自己乘坐同一辆车辇。
    刘启认为田叔这人能力不错,于是提拔为鲁国国相。

    三年(甲午,公元前147年)
    1.冬天,十一月,刘启取消了诸侯国的御史大夫一职。
    2.夏天,四月,发生了地震。
    3.发生了旱灾。
    刘启下令禁止百姓卖酒。
    4.三月丁巳日,刘启立皇子刘乘为“清河王”。
    5.秋天,九月,发生了蝗灾。
    6.有彗星出现在天空的西北方。
    7.九月三十日(戊戌),发生了日食。
    8.之前,刘启废黜栗太子刘荣的时候,丞相周亚夫极力劝阻,刘启不仅不听,并且心中还逐渐对周亚夫有了看法。
    后来梁孝王刘武入朝进谏之时,总是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
    窦太后对刘启说:“皇后的哥哥王信这人不错,可以封侯。”
    刘启拒绝道:“先帝(刘恒)就没有给南皮侯(窦彭祖,窦太后之弟窦长君的儿子)、章武侯(窦广国,窦太后之弟)封侯爵,是儿臣即位之后才给他们封侯的。现在还不是给王信封侯的时机,以后再说吧。”
    窦太后说:“很多事情,只有在人还活着的时候做才有意义。
    正是因为我弟弟窦长君在活着的时候没有获得侯爵,这才让我一直遗憾至今,即使如今他儿子窦彭祖封了侯,我还是时常为窦长君难过。
    你还是赶紧给王信封侯比较好。”
    刘启说:“那我得跟丞相商量一下。”
    周亚夫说:“高皇帝当初有约定:‘刘氏以外的人不能封王,没有立功的人不能封侯。’
    如今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兄长,但是他身上没有任何功劳,就这样给他封侯不符合约定。”
    刘启一言不发,给王信封侯之事也搁置了。
    后来匈奴王徐庐等六人投降于大汉,刘启准备给他们都封侯,用来吸引更多的人投降。
    周亚夫说:“徐庐这些人投降于您,只能说明他们是背叛匈奴单于的叛徒,陛下您给这些叛徒封侯,那么将来不忠不义的大臣您又如何处置呢?”
    刘启说:“丞相这话可不能听啊。”于是坚持给徐庐等人都封为列侯(徐庐 容城侯,赐 桓侯,陆彊 遒侯,仆䵣 易侯,范代 范阳侯,邯郸 翕侯)。
    周亚夫见刘启没有采纳自己的建议,便提出自己身体不好,请求辞去职务。
    九月戊戌日,刘启免去了周亚夫的丞相一职,任命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

    四年(乙未,公元前146年)
    1.夏天,发生了蝗灾。
    2.冬天,十月戊午日,发生了日食。

    五年(丙申,公元前145年)
    1.夏天,刘启立皇子刘舜为“常山王”。
    2.六月丁巳日,赦免天下所有囚犯。
    3.发生了严重的水灾。
    4.秋天,八月己酉日,未央宫东楼发生了火灾。
    5.九月,刘启下诏:“有些案子原本够不上死罪,然而根据法律条文的规定却能够往死罪上靠,这些难以令人信服的案件全部都重新审判。”
    6.发生了地震。

    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
    1.冬天,十月,梁王刘武入朝拜见,奏书中说想要留在宫中住一段日子,然而刘启没有批准。
    刘武被拒绝后,怏怏不乐地回到了梁国,整天都打不起精神。
    2.十二月,刘启修改了“廷尉”、“将作”的官职的名称。
    3.春天,二月乙卯日,刘启到达雍县,在郊外祭拜五帝(白帝、青帝、赤帝、黄帝、黑帝)。
    4.三月,出现了雨雪天气。
    5.夏天,四月,梁孝王刘武去世。
    窦太后得知了刘武的死讯,哭得死去活来,一口饭都不吃,嚷嚷着说:“皇帝果然杀了我的宝贝儿子!”
    刘启又难过又担心,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后来刘启跟长公主刘嫖商量,于是把梁国划分为五个地区,把刘武的五个儿子都分封为王:
    刘买为“梁王”,刘明为“济川王”,刘彭离为“济东王”,刘定为“山阳王”,刘不识为“济阴王”。
    并且给刘武的五个女儿都分配了对应的汤沐邑(靠当地的赋税奉养)。
    敲定这些事情后,刘启将其汇报给窦太后,窦太后这才高兴起来,吃了一顿饭。
    刘武还活着时,家里的财产多的数都数不清,死了以后仓库里还有四十多万斤黄金,还有很多金银财宝,差不多也值这个价。
    6.刘启之前已经减少了刑法中打板子的个数,但是受笞刑的人还是很难活命,于是把打三百下板子改为二百下,把打二百下板子改为一百下。
    刘启又定下了棰令:棰鞭五尺长,由竹子制成,竹节全部削平;手握端厚一寸,末端厚半寸。
    应当受笞刑的人,板子打在屁股上,受刑结束之后才可以换下一个,不能同时给好几个人处刑。
    这些命令推行之后,受笞刑的人基本都能活下来了。
    然而之后又出现了一个状况:死刑的门槛被抬高,而其他刑罚的处罚程度又太轻,导致社会上犯罪频率增高。
    7.六月,匈奴攻入雁门关,行军到云中县的武泉,闯入上郡,大肆掠夺林苑中的马匹。
    当地官员起兵交战,被匈奴杀了两千人。
    陇西人李广当时是上郡太守。
    有一次,李广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出去巡逻,突然在途中遇到了一千多个匈奴骑兵,他们见到李广,还以为是汉军派来引诱他们进军深入埋伏圈的队伍,于是匈奴吓得赶紧上山列阵。
    李广身边的骑兵也都惊慌失措,想要赶紧回去。
    李广说:“现在离大本营有好几十里,如果就这样仓皇逃跑,匈奴追过来是没法应对的,我们很快就会覆没在匈奴人的弓箭之下。
    如今就在这不动,假装是诱饵部队,他们肯定会以为我们身后还有大量的兵力埋伏在不远处,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于是李广下令:“前进!”
    队伍离匈奴的军阵还有二里时,李广下令停止行军,说:“下马!解下马鞍!”
    他身边的骑兵说:“对面有这么多人,要是他们打过来该怎么办?”
    李广说:“他们看我们人少,肯定以为我们会撤退的,现在解下马鞍就是告诉他们,我们就在这不走了,让匈奴更加认定我们就是来吸引他们出兵的诱饵。”
    匈奴从山上看到李广的部队没有要撤退的意思,也一直按兵不动,不敢贸然进攻。
    过了一会儿,匈奴派出一个骑着白马的将领出来试探,李广翻身上马,带着十多名骑兵快速出击,将白马将领射杀了,然后又回到了自己的队伍中,解下马鞍,下令让大家都靠着马躺下休息。
    当时已经暮色降临,匈奴被眼前这景象搞懵了,始终不敢进攻。
    到了夜半时分,匈奴看见李广的部队还在这里,盘算着可能汉军大部队就在旁边,八成是要趁着夜色搞突袭,想到这里匈奴一刻都不敢留在这儿了,匆匆忙忙地带兵离去。
    直到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李广才带着这一百多人回到了大本营。
    8.秋天,七月三十一日(辛亥),发生了日食。
    9.自从中尉郅都死后,长安周边的刘氏宗亲们逐渐变得放肆了起来,有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把法律放在眼里。
    刘启于是任命济南都尉南阳人甯成为中尉。
    甯成在治理手段上与郅都很相似,但是为人却没有郅都那么清廉正直,然而即使是这样,宗室与豪强们还是在甯成的治理下收敛了许多。
    10.城阳共(音“恭”)王刘喜去世。

    后元年(戊戌,公元前143年)
    1.春天,正月,刘启下诏:“刑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人有聪明和愚蠢之分,官员也有执法水平的高低之分。
    如果有的案子存在疑点,狱吏难以评判,应当交给有关上级部门审判;如果上级部门也无法下结论,那么应当交给廷尉审判。
    审判结束后如果发现有不恰当的地方,不追究判案人的责任。
    狱中的官员审案子的时候,不可过于严厉,一定要在合理范围内保持宽容的态度。”
    2.三月,赦免天下全部囚犯。
    3.夏天,允许百姓聚会畅饮,所有人都可以自由买卖酒水,为期五天。
    4.五月丙戌日,发生了地震。
    上庸地区整整发生了二十二天地震,城墙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5.秋天,七月丙午日,刘启罢免了周舍的丞相一职。
    6.七月三十一日(己巳),发生了日食。
    7.八月壬辰日,刘启任命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任命卫尉南阳人直不疑为御史大夫。
    直不疑身为郎官时,有一个同宿舍的舍友请假回家,不小心把另一个舍友的钱拿走了。这人发现钱丢了,便怀疑到了直不疑身上,直不疑也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道歉之后把自己的钱贴给了他。
    之后请假的那个人回来了,把不小心拿走的钱也还了回去,丢钱的那个舍友才明白过来错怪了直不疑,心中非常愧疚,因为这件事情,他一直称赞直不疑是一位宽厚的长者。
    后来直不疑被提拔为中大夫(评议政事)。
    曾经有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给直不疑泼脏水,说他与嫂子有不正当关系,直不疑听到这话,只是说:“我没有兄长。”始终不为自己多开脱一句。
    8.刘启在宫中,把周亚夫叫来赏赐宫中的御膳,在他面前放了一大块肉,不仅没有用刀切成小块,也没有给他筷子。
    周亚夫心中略感不爽,回过头找尚席(掌管宴席)要一双筷子。
    刘启看着周亚夫笑了,说到:“有这些您还不满意吗?”
    周亚夫听到这话,顿时明白了刘启对自己的厌恶与防备,于是赶快摘下头冠向刘启谢罪。
    刘启说:“起来吧。”
    周亚夫起身后便匆匆退去了。
    刘启看着周亚夫离去的身影,说:“看他这不服气的样子,怎么能当刘彻的臣子!”
    过了没多久,周亚夫让儿子替自己找尚方(掌管宫廷器物制作)官署的工匠买了五百具盔甲和盾牌,用来当作自己未来的陪葬品。
    结果工匠们辛辛苦苦做出来这么多盔甲、盾牌之后,周亚夫的儿子竟然没有给钱。工人们知道他是想把这些宫廷制造的东西拿出去倒买倒卖,没有拿到工钱的工匠怀着满腔怒气,把周亚夫的儿子告到了刘启那里,周亚夫也牵连了进来。
    刘启收到举报信之后,马上让有关部门去调查。
    面对官员的审问,周亚夫一句话都不说,刘启气得骂道:“我也用不着你说!”便下令让廷尉把周亚夫收入监狱。
    廷尉问道:“为什么要谋反?”
    周亚夫答道:“我买的盔甲、盾牌只不过是用来给我陪葬的,这也叫谋反吗?”
    廷尉说:“你就算活着的时候不谋反,死了也要谋反!”
    当初,廷尉的官员去捉拿周亚夫的时候,他就已经准备自杀了,然而被夫人劝阻所以才没有死成,紧接着就被带去廷尉、打入监狱。
    后来廷尉每天都有人审问、调查,逼迫得越来越紧,周亚夫整整五天都没有心情吃饭,最后吐血而死。
    9.本年,济阴哀王刘不识去世。

    二年(己亥,公元前142年)
    1.春天,正月,一天之内发生了三次地震。
    2.三月,匈奴攻入雁门关,雁门太守冯敬死在了与匈奴的对战之中。
    刘启发动战车骑兵、材官(有勇力的预备役)勇士部队在雁门驻扎。
    3.春天,由于过去一年收成不好,刘启下令禁止内陆郡国用粟米喂马,违反禁令的人,没收马匹充公。
    4.夏天,四月,刘启下诏说:“去雕琢花样繁复的手工艺制品,会影响农民干农活;在衣服上绣精美的纹样图案,会影响妇女做纺织。
    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就会让百姓吃不饱饭;桑蚕纺织受到影响,就会让百姓没有冬衣御寒。
    如果人民群众饥寒交迫、生活无以为继,那么这个社会非得乱套不可,国家也将会面临灭亡的危机。
    我亲自耕地、皇后亲自桑蚕,种出来的粮食、织出来的布匹全都拿来用于祭祀活动,为天下人带头做表率;
    不接受各地的进贡、裁减宫中的侍卫人员、减少服役人数与赋税,这都是为了让大家全心全意地务农养蚕,增加粮食、布匹的储备,用来预防将来未知的灾难;
    尽可能防止出现以强欺弱、以多欺少的情况,让年纪大的老人得以平稳的过完最后的日子,让年幼的孩童能够平安健康地长大。
    即使这么做了,过去的一年的收成仍然不好,人民群众还是忍饥挨饿,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想,可能是有的官员搞欺骗隐瞒的小动作,利用特权中饱私囊;也有可能是做买卖的商人太多,侵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县丞,是管理一县的副官,算是高级官员队伍中的一份子,然而却有很多人利用自己的职权、钻法律的漏洞做坏事,包庇罪犯、知情不报,这与盗贼有什么两样!简直是太可恨了!
    现在下令,让各地的二千石官员都必须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有人敢滥用职权、徇私枉法、为非作歹,就让丞相把事情调查清楚之后向我汇报,按相关法律定罪处罚。
    这份诏书向天下人公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明白我的心意。”
    5.五月,刘启下诏:一年能上交四算(四万钱)税款的人可以获得官职。
    6.秋天,发生了严重的干旱。

    三年(庚子,公元前141年)
    1.冬天,十月,发生了日食与月食;整整有五天,天空都是一片红色。
    2.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现了雷电天气。
    太阳在空中呈现紫色,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都向反方向运行,侵入太微星(象征天子)所处的位置。
    月亮横穿天子之廷(即 太微星)。
    3.春天,正月,刘启下诏:“农业,是百姓生活的根基,是一国发展的根本。
    金银玉器既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能抵御严寒,这些东西也不是一直以来市面上长期流动的货币,就算想当作货币使用,也会对市场交易造成不便。
    去年收成不好,我认为应该是老百姓不注重农耕导致的,田里种地的人少了,那么粮食产量自然也就下降了。
    我现在下令,让各郡国的官府号召百姓种地务农、桑蚕纺织、多多种树,参与这些生产活动的民众可以领取衣服、食品。
    如果有基层官员胆敢发动百姓开采黄金、珠宝、矿石等资源,全部都按盗贼论处;如果有二千石(与太守同一级别)官员知情不报、放任不管、玩忽职守,一并视为盗贼处置!”
    4.正月甲寅日,皇太子刘彻成年,进行加冠礼。
    5.正月甲子日,刘启在未央宫中驾崩,时年四十八岁。
    皇太子刘彻即皇帝位,时年十六岁。
    尊称皇太后窦氏为太皇太后,皇后王氏为皇太后。
    6.二月癸酉日,刘启在阳陵下葬。
    7.三月,刘彻将王太后的弟弟田蚡封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
    班固点评:
    【孔子称赞过:“在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君王的统治下,社会风气纯朴善良,人民群众行为处事都能够遵循基本的道德礼法。”
    这话说的没错。
    周朝末年与秦朝存在的问题,就是因为法律条文太过严苛繁琐、刑罚太过残酷严峻的同时,朝中的奸邪之人放肆猖狂、把控权柄。
    高祖刘邦开创汉室,废除了这些繁文缛节、条条框框,让百姓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汉文帝刘恒时期,执政更加崇尚节俭,对待臣子的态度也愈加尊敬;
    汉景帝刘启继续按照先辈们的发展路线治国,大力发展农耕、减轻人民群众的生存压力——
    所以仅仅过去了五六十年,整个大汉的社会风气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于秦朝时的乌烟瘴气,民风淳朴、百姓纯善已经成为了天下的主流风尚。
    后世之人赞美周朝的盛世有“成康之治”,汉朝的盛世有“文景之治”,确实称得上这样的评价!】
    8.汉朝是推翻秦朝之后建立的,替秦朝收拾了很长时间的烂摊子。
    当初秦皇帝搞得天下民力枯竭、财力耗尽,以至于都无法选出颜色统一的四匹马作为大汉皇帝的御马,将军与丞相这种身份尊贵的臣子都只能乘坐牛车上朝,就像一各普通百姓一样坐在车上连遮挡的羽盖都没有。
    天下四海归于一统之后,汉高祖刘邦要求商人不能穿丝制衣服,不能乘车骑马,并且要求商人缴纳大量的税款来压制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
    汉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时期,由于社会刚刚稳定下来,为了让人民获得充分的休息,对于商人的限制就没有那么严格了,但是仍然不允许商人及其后代拥有政府官员的编制。
    无论是官员的俸禄还是官府的日常消耗,都秉持着够用原则,尽量减少老百姓的赋税;
    天子给功臣、贵戚分封汤沐邑,把当地的山川、园林、湖泊、集市的租金税款用来奉养这些权贵,不另外消耗朝廷的经费;
    通过漕运渠道供给京都各部门的崤山以东之地产的粮食,一年也不超过十万石;
    后来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不折腾百姓,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让天下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所以开汉七十多年以来,都没有发生过什么动摇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在没有水灾、旱灾的情况下,老百姓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社会已经进入了欣欣向荣的阶段:
    各地的粮仓从来都是满满当当,官府的仓库中也有大量的物资、财产;
    长安的经济状况良好,府库中的钱财数不胜数,好多钱堆放到生锈都没有花出去;
    皇宫中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多到装不下溢了出来,由于存放的时间太久,甚至有很多粮食都放坏了;
    马匹资源也非常丰富,每条大街小巷都有马匹来来往往,田中也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马,以至于大家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骑母马的人不能参加聚会饮宴;
    看守巷门的人都能吃得起大鱼大肉,有编制的官员都把自己的职位一代代传给自己的子孙,当一方长官的人会把自己所掌管的部门取为自己的姓氏、名号。
    在这种富足、和谐的社会环境之下,人人都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没有人愿意触犯法律、惹一身的麻烦,大家行事时都以仁义礼法为先,看不上那些品行不端的作风。
    然而这种法律管理宽松、人民富裕的情况持续得太久了,就会导致一部分人因为有钱有权而变得骄横放肆;甚至于有些人会通过金钱购买大量田产、兼并老百姓的耕地,结党营私、发展自己的势力以便欺压他人;这些人在乡里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凭借强权或者武力骑在人民群众头上作威作福。
    上到有封地的宗室子弟,朝中的公卿、大夫,下到基层干部,都沉迷于攀比、奢侈的风气当中,衣服、车马甚至都与天子使用的差不多了,一点都不知道收敛。
    事态发展到极致就会往反方向改变,这是理所当然的自然规律。
    正是因为当前社会已经过于富足、安定,所以才有了后面汉武帝刘彻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局面,他耗尽天下兵力、财力讨伐匈奴,花费大量物资、人手修建奢华的宫殿——
    导致天下又重新回归萧条破败,民生与经济又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通俗化翻译理解·卷十六·汉纪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uo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