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简友广场
甲骨文学习 | 嫘祖养蚕②蚕、丝、糸、幺、么等

甲骨文学习 | 嫘祖养蚕②蚕、丝、糸、幺、么等

作者: 疏雨圆荷 | 来源:发表于2024-07-31 18:29 被阅读0次

    大家好,欢迎来到汉字思维的课堂。

    今天,我们学习关于嫘祖养蚕的第二次课。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在蚕丝应用之前,中国人做衣服的原料主要来自于动物的皮毛。

    手里拎着一个毛茸茸的东西,还记得那是什么字吗?对了,就是“裘”,既温暖又舒适,但非常稀缺,难以获得。

    所以,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这就有了我们今天说的“求”字,表示请求、祈求的意思。但是,老是求来求去,你求我,我也没有。

    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能够大量生产、普通人也能穿得起的原料。

    这种原料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讲蚕丝。养蚕吐丝,这比去猎杀动物要容易得多,而且,我们能够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稳定地获得大量的蚕丝作为制衣原料。而蚕丝的发明者,相传是雷族,我们中国称之为“嫘祖”。

    说到“蚕”这个字,我们要聊一聊它为什么这么写——上面一个“天”,下面一个“虫”。

    我们今天的解释是“天赐之虫”,教材里也是这么写的,意为上天赐给人间的一种神奇的虫子。

    的确,有些书法家就可以把“蚕”字写成上面是个“神”字,下面是个“虫”字。

    以后你们认识这个字时,要知道它不仅仅是“神虫”,而特指蚕。

    但你们要知道,蚕并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被我们的老祖先驯化的。蚕并不是自然界里一种天生的动物,而是我们逐渐驯养、挑选的结果。

    据说,最早驯化蚕的人名叫蚕丛。

    蚕丛是谁呢?他是古代四川,今天称为古蜀国的第一位国王。

    同学们,请看,这个字就是“蜀”的甲骨文。

    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我看到了一个大眼睛;老师,我看到了里面有一条蛇;老师,我看见了它有弯弯曲曲的笔画。

    对了,“蜀”字由这样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上面那个像“四”一样的东西,其实是一个“目”字,代表眼睛;第二,里面那个“虫”其实是蛇的意思,这个我们在第四课讲过了;第三,撇横折钩这个部分,来源于一个弯曲变化的笔画。

    那么,“蜀”是什么意思呢?

    请看图片,吓一跳是不是?好吓人!蜀就是大眼睛、身体弯弯曲曲、像蛇一样蠕动前行的毛毛虫。这里的“虫”其实是“毛”的意思,即毛虫。

    今天我们画的漫画里,画毛毛虫时是不是都不自觉地把它的眼睛画得很大?

    大家看卡通版的毛毛虫,我们一般都会这么画。因为毛毛虫的头部大部分面积都被它的眼睛——复眼所占据,所以眼睛特别大。

    大眼睛的毛毛虫就是“蜀”。

    那么,这个地方古代称之为蜀国,就是因为这里有大量的毒虫在繁殖。

    但是,这个地方的人民非常厉害,有一位叫做蚕丛的英雄,把这些毒虫给驯化了,就像我们驯化家畜一样。他认为毒虫能够吐出我们需要的丝,用这些丝来织布。所以,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哦,嫘祖就是四川人,是蜀人,他在今天的四川广元还被人们纪念着。

    另外,古代的这样一位智者、先行者,相传轩辕黄帝曾经在古蜀国游历,到过峨眉山。

    峨眉山上有个九老洞,黄帝曾在这里听一些有智慧的长者讲课,因此成为一方圣贤。在回去的路途中,黄帝就遇到了这么一位美丽聪慧的女子,并把她娶回家。

    这个传说实际上就是我们西南的古蜀国先进的丝织文明传入中原、传入关中盆地、传入炎黄部落的轨迹。所以说,轩辕的妻子实际上代表的是古蜀国先进的文化。

    今天四川的首府成都,在以前就是中国丝织业的中心。当地的人们最早发明了一种方法,用金和银做成一根一根的细线,把它和蚕丝混纺在一起,做出来的东西就叫做“锦”。

    大家注意,“锦”的左边是一个金字旁,右边是白色的丝帛,所以这种面料只有古蜀国的人才做得出来。古代的成都就被称之为“锦官城”。

    好了,我们知道了原来蚕是这样流传到轩辕部落的。

    那么,“蚕”这个字又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请看,这是“蚕”字最古老的写法。

    上面有两个这样的东西,这是什么呢?

    我们回忆一下第二课学过的“欠”字,“欠”是这样写的,嘴巴张开得大大的,像是在前面出气、打哈欠,这是“吹”字的写法。

    那么,把这个嘴巴往后挪,调转一个方向,嘴巴向后张,这表示什么意思呢?

    这表示吃饱了,嘴巴向后张。我们在饭店吃饭,吃饱了就会这样,然后招呼服务员买单。

    所以,两个这样的东西表示吃饱的意思。

    中间有一个“曰”字,上节课我们讲过了,这是嘴巴向外吐东西的样子。只不过这里吐出来的不是蚕宝宝,而是丝。

    下面呢,有两个“虫”字。之所以吃饱的部分和虫的部分都写成两个,是因为蚕宝宝都是一群一群的,一簇一簇的,不会单个出现。所以写成两个,跟我们学的“草”字是一个道理。

    这就是“蚕”字最早的写法。意思就很清楚了:吃饱了向外吐丝的虫就叫做蚕。

    我们看一下“蚕”字的变化:现在把这个“曰”去掉了,变成了上面和下面两个结构。接着呢,又把“虫”写成一个,然后把上面的部分写成像两个“天”一样的笔画。

    最后呢,把两个“天”换成一个“天”,就成了我们今天简体字的“蚕”。

    所以这个“蚕”字,并不是一开始我们的古人就知道是天赐之虫,它是由吃饱了吐丝这样的一种虫一步一步简化而来的。

    通过这个字的讲解,我也相信同学们知道了蚕宝宝的习性。蚕要吃什么呢?蚕要吃桑叶。

    来我们看看“桑”这个汉字的甲骨文。看见没有?原来呀,桑树的“桑”上面像又一样的笔画,其实是桑树的枝叉、枝叶,很像手一样的张开的样子。

    所以,今天写成像又一样的东西。

    注意,这个不是手,而是树上的分枝。桑树的分支特别多,所以枝繁叶茂。

    我们中国的古人几乎家家都会栽种桑树,为什么呢?因为桑叶可以养蚕。

    桑树的果实叫桑葚,非常的美味又有营养可以吃。

    桑树的皮、根都可以入药。我们夏天有一味中药叫夏桑菊,这个“桑”就是用桑皮、桑根来做的。

    说到桑树,浑身都是宝,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桑木不成材,我们不能用桑树去做成家具或工具。那么我们要用木头、要烧木头、要做家具怎么办呢?于是我们中国人又要在房前屋后栽种一种可以经常砍下来做木料的树木,这个叫梓树。

    “梓”字怎么写呢?一个“木”加上一个类似“辛”的字,“辛”在古文字中有时与刀具有关,但并非直接表示刀。

    不过,为了符合原文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用刀去砍伐树木的一种意象。所以,这个梓树,古人三年栽种就可以成材,一般的树木要十年,它只要三年。砍下来之后呢,可以做家具,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工具。

    到后来呀,我们中国人发明了印刷术。用树木做成的木板,把这个字反着刻上去,就能够印出一张一张的字书、一幅一幅的画。

    这个木板需要大量的梓树来制作。所以,我们中国人把写好的东西交给印刷厂去印刷的过程,就叫做“付梓”。交给他干嘛呢?印成书呗。

    所以啊,桑树和梓树两种树木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好朋友。一个提供叶子、果实、皮、根;一个提供木材。桑和梓放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固定搭配,变成了一个词语,叫做“桑梓”。

    家家户户都要种,每家每户都有它。所以“桑梓”的意思就是“my motherland”、“my hometown”。

    但是啊,在中国还有一句话叫“前不栽桑,后不栽柳”。

    桑树这么好,这么喜欢,为什么在房子的前面却不能栽种它呢?这里跟大家讲一下。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请看这个……

    桑树在丧礼中有重要作用。

    在有人去世以后,我们要折一只桑枝拿在手里,口表示哭,表示哀悼。

    手持桑枝而哭,这个就叫“丧”。看来呀,丧事的“丧”,跟桑树的“桑”不仅仅是读音完全一样这么简单。

    所以古人不愿意在屋子前面种一棵桑树,否则,开门见山,哎呀,晦气不吉利。

    所以桑树不能种在一眼就能看见的地方,得往后边种。而屋子后面不能栽柳树,这个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答案我们在第17课揭晓。

    我们要学习柳的右边那个“卯”字,学完以后,我们才能告诉大家原因。

    蚕宝宝吃饱了桑叶,开始吐出丝来。

    大家请看,这个就是蚕宝宝吐的丝,弯弯曲曲的。

    我们把它竖在一起,打一个疙瘩,这个读作“mi4”。

    “糸”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绞丝旁了,绞丝旁其实就是“糸”字上面,写成弯折的撇折撇折点儿。

    下面呢,像一个小字一样,这是它本来的写法。

    比如说“繁荣”的“繁”,“系鞋带”的“系”,下面是不是还有它?

    这个作为偏旁写在左边的时候,繁体字会写成撇折撇折点儿点儿点儿,小字写成三个点。但是呢,简体字简化了,最后的三个点写成一个横折。

    这就是绞丝旁的来历,在汉字里,它表示丝线、绳子这种细细长长的东西。这个很简单,我们再来看。

    除了“糸”以外,我们把下面那个小字去掉,只剩下上面的这个东西,它读作“yāo”,撇折撇折点。它叫做“幺”,是这个丝线的一部分,是“幺”字的一个分化出来的字。

    它表示什么呢?它就表示小的意思。为什么小?因为丝线特别的细小。对了,“幺”就是小。家里最小的那个孩子叫“幺儿啊”。

    最小的那个就是“幺”,我们今天把数字一也经常叫做“幺”,一一零我们说“幺幺零”。

    因为呀,这个“一”和“七”发音太像了,我们就把它说成“幺”,就不会被听错。

    而这个“幺”表示一,是因为一是我们数出来的数字里面最小的那个。在汉字里,“幺”就可以表示这个意思了。

    一个“幺”加上一个“力”气的“力”,叫做“右”。什么叫幼儿园啊?什么叫幼儿啊?什么叫幼小啊?就是力气不足呗,力气很小。力加上一个“幺”叫做“幼”。

    同样的,我们把这个“幺”再做一个简化,把第一笔撇折改成一撇,撇撇折点,什么字啊?

    “么”。我们非常熟悉了吧?“什么”的“么”,就是从“幺”再简化一点点变过来的。

    所以呀,“糸”、“幺”、“么”,大家注意我们的教材上写得很清楚,它们都是来自于一束丝的样子。

    而这个“么”,今天呢,专门用来表示细小的语气。比如说“好嘛”,你怎么怎么样?这个是个大语气,我们用“嘛”。一个口一个马,“妈妈,你给我买一个这个东西好吗?”一个口一个马,这是表示疑问的、询问的、征求意见的一个语气词。

    再比如,“爸爸,你你你饶了我这一次吧,好么?好么?”大家对比一下,“吗”和“么”,是不是“么”比“吗”要又轻了一些呢?表示非常非常轻的、弱的语气,用“么”。

    所以大家注意啊,这个“么”,虽然今天只是一个虚化的语气词,但是它依然跟“细小”有非常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有个词叫什么?

    “什么”是什么?“什”左边这个“什”其实写成“什”字就是我们说的“什锦”的“什”,一个单人旁加个“十”。

    而“么”是小的、琐碎的,所以“什么”这个词儿合在一起就是各种各样的、细细小小的、琐碎的事情。

    哎呀,不要什么都拿来烦我,什么都拿来问我。这个“什么”,就是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各种各样我觉得不重要的东西都叫做“什么”。

    大家理解“什么”是什么了吗?

    只有这个细细的丝,蚕宝宝吐出来的丝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什么呢?

    还需要把丝变成线。哎,老师,这个“线”不就是“丝”吗?不,丝线、丝线,丝线不同啊。我们古人把丝变成线,这个过程叫纺线。

    中国人说啊,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一根丝是不可以变成一根线的,为什么?请同学们自己做个小实验,把你们家的线拿一根出来,用来穿针,穿过去。

    穿得不好,这根线从中间给分开了。原来呀,哪怕是一根细细的线,其实仔细一看也是由好几股丝拧在一起的。

    所以大家注意了,这一个把丝。变成线的这个工作,我们叫做纺。

    在古代呀,我们的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纺线的技艺。

    怎么纺呢?需要有一个重重的一个纺锥。

    在下面坠着,然后呢?

    把这个线一圈一圈的绕在这个纺锥之上。大家注意看。一只手,手拿着这个纺锥。

    我们拿这个怎么就能够纺出线来呢?不着急,我们下一节课告诉你。

    讲师:李山川

    学习者。整理者:疏雨圆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甲骨文学习 | 嫘祖养蚕②蚕、丝、糸、幺、么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vn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