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仨》:人生何其短暂,不过一本书的时间

《我们仨》:人生何其短暂,不过一本书的时间

作者: 乔木晨曦 | 来源:发表于2023-12-29 16:43 被阅读0次

    《我们仨》去年就买了,女儿早已读完。

    我是最近写了两篇杨绛先生的语录体文章:《杨绛:“他若真爱你,你可以是任何一种女子;他若爱你不够,你才需要做一个全能的女子。”》和《杨绛:“一个人有多好,一点都不重要,一个人对你有多好才重要。”》,两篇文章在我的公众号都有不错的阅读量,后篇更是唯一一篇阅读量1万+的文章,赚了一些流量主的钱。

    但我对杨绛和钱钟书都不甚了解,只看过《围城》这部电视剧,还是因为陈道明才看的,书是没读过。他们其他的书也是一概没读过。不只对杨绛和钱钟书,所有现代文学及其作家我都读得极少,连鲁迅都是中学学习过一些。

    都赚了一点小费,自然想要更多了解一些杨绛,女儿读完《我们仨》后,就一直说这本书好看,我便想从读《我们仨》开始。我从女儿的书柜里拿这本书时,女儿又特地补充道:“这本书真的很好看!”

    于是,《我们仨》便成了我2023年读完的最后一本书。合上这本书,2023年即将划上句号;合上这本书,也随着一起走完了杨绛先生他们仨的一生。

    在书的结尾,杨绛先生写到: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而在微信读书里,书友感叹到:现在,你也不在了。剩下我们这些读者。过不了多少年,我们这些读者也不在了。不知道这些记录是否还会留存。人生啊,何其短暂,不过一本书的时间。

    是啊,人生何其短暂,不过一本书的时间!

    读完这本书,最深的感触是,他们这一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一直颠沛流离,四处为家。或许杨绛和钱钟书刚结婚时,在国外读书那段日子,才是最无忧、安静、悠闲的一段日子吧。回国后,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沦陷区,能生存下来都不易,要什么没什么,都在夹缝中求生存。前面几年,钱钟书还在外地,假期想回上海也回不去,好在杨绛靠自己的实力谋得一份学校的工作。建国后,又经历十年不同寻常的日子,那是文人的浩劫。要打倒“臭老九”,可文人是最有傲骨和傲气的一群人,纵有千军万马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绝不低头。从书中字里行间都可以读出,钱钟书的傲骨和傲气亦是名声在外。想来不只那十年日子很不好过,回国后求职的中年时期都不会好过,除非更上面有人赏识,否则时不时会有人丢给你一双小鞋。

    纵使外部环境很糟糕,他们一家三口却也能在现实里自得其乐。钱钟书本就是书生意气,不太沾烟火气的,钱媛看得出也是一个乖孩子,认真做人,踏实做事,一点机巧都不懂,可能是不屑去钻吧。整个家的家庭氛围,还是杨绛在主导。不管是什么情形下,杨绛都能以幽默的方式化解,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日子。

    女儿钱媛先一步离开人世,紧接着第二年钱钟书也有了,独留下杨绛守着回忆独自过。《我们仨》本来是钱媛想要完成的书,没想到走得太早,杨绛接着写完了这部书,只是以自己的角度和视角去书写他们仨这一生。整本书也看不到一丝哀怨和抱怨,依旧用积极、幽默的笔调回忆着他们一起曾经有过的路。

    杨绛的文字很朴实,低调,总说自己笨,钱钟书多优秀。其实,杨绛应该是心不在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还能被推举为校长,可见实力、能力都不容小觑。如果杨绛是一个事业型女性,不知道会取得怎样的成绩?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杨绛先生本人没有一丝负面情绪,可合上书的那一刻,心里总有一点点伤感:人生如梦,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过完这一生?

    读完了《我们仨》,更钦佩杨绛先生,还想更多地了解他们。家里还有一本《杨绛传》和《围城》,可以继续读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人生何其短暂,不过一本书的时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xs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