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理论,叫情绪ABC理论,A(activatingevent)指的是激发事件,B(belief)指的是我们的信念和对情景的评价和解释,C(consequence)指的是行为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后果C,会把自己的行为结果和情绪体验都归结于诱发事件。
然而,事实却是,同样的一件事,对于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和结果。
同样是去上班上学,有的人会感觉压力很大,有的人却轻松自得。
就拿洗手这个事情来说,我曾经在某个医院里门诊就诊时,看到坐诊的主任医生因为防止交叉感染每面诊完一位病人因为就会去洗一次手。
平均下来一天要洗几十到上百次,但他只把那当成是一种职业习惯,并没有为此觉得痛苦而影响工作。
而同样是多次洗手,出现在某些神经症患者身上,因为他们的疑病素质,也就是说,在他们的认知里总不能接纳自己,觉得自己的这种行为有问题,不正常。
有的是刚开始可能自己并不是格外的在意,但经不住外界评论的催化,也开始认为自己是异常的。
有了这种认为自己不正常、有问题的心理后,他们便开始寻找各种方法去对抗这种洗手的行为,最终对抗无果,还把自己给绕了进去,形成了强迫。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里面的诱发事件A就是多次反复洗手,不同的人作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那位医院里的主任医生,会去顺应它,不理会它,该接诊接诊,该生活生活。
而有疑病素质的神经症患者刚开始就会去找各种方法去消除它,花很多的精力去与之纠缠而丢了生活。
这就是两种不同的行为结果C1,C2,所以导致出现C1还是C2的并不是诱发事件,而是我们的态度,我们是如何看待诱发事件A的,也就是B。
这个B其实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大方面来说就是我们的先天气质和后天的各种经历,它形成了我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认知和评价。
所以,我们最终想要走出来,不是把精力放在改变最初的应激事件A上。
强迫洗手的患者不是应该想着去改变自己多次洗手的状态,脑子里出现了不洁想法的人不是应该去想着怎么去消除那些不洁的念头,工作学习压力大的患者不是应该想着去逃离当下的环境。
而是应该去接受和承认事件A的客观存在,并把改变的方向渐渐地移回到自己对事件A的看法和态度上。
将成长的重心放在如何修炼自己、强大自己的内心上,去改变这个B里面能改变的内容,这样才有可能疗愈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