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对国籍极度敏感的中国人反而是不自信的表现。人家是不是中国国籍都在传播中国文化,反而是中国某些人在那酸来酸去。说实话像刘亦菲李连杰这样的外国华人比那些毫无作为的中国人强太多了吧[抠鼻]”
2020年3月10日,我在某短视频平台刷到刘亦菲,她在洛杉矶宣传她的新电影《花木兰》。我有种预感,猜测评论区一定有“黑”刘亦菲的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她不是中国籍,而是美国籍。有的网友直接骂,类似如“你应该好好的读好中国的书,再验证一下你的血”;有的呢,话中尽显讽刺之意,如“一群外国人用英语演中国故事, 中国人心痛吗”。
于是,我写下了文章最开始的评论,以表达我的所思所想。没想到,三年过去了,仍然有网友给我这条评论点赞,赞数已有1.5万。
看来,关于国籍的问题,网友们是有巨大分歧的。你也可以从我的评论中看出我的观点:当国籍和文化认同不统一时,我们不能只凭国籍这个单一纬度去评判一个人是否爱国!
很明显,“黑”刘亦菲的网友们就是盯准了她不是中国籍这个事情,完全不去看刘亦菲的其他行为。可以说,刘亦菲在黑子的眼中是个二维的平面人物,变量只有国籍。你是中国籍,你就爱国,反之你就不爱国。
而喜欢刘亦菲的网友们就是看到了她身上更丰富的特点,也许不一定都是优点,但刘亦菲在这些网友心中是立体的,丰满的人物。这个时候,国籍就不再是评判是否爱国的唯一标准了。
用单一维度评判事物,是你的权利。当你在网上反驳黑子时,黑子们总说评论和批评是他们的自由。是的,没错。但用此方式评判他人是非常容易走极端的。毕竟,人生来就是一种复杂的动物,绝不可能简单的评判。
记得学《发展心理学》时,有一章节专门讲道德两难问题。从那时起,我就深深的感受到人的复杂性。
假如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就是一个经典的道德两难故事,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评判偷药的海因兹呢?
发现了吗,你很难用一个绝对真理的唯一纬度去评价,法律与道德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纬度罢了。但其实还有更具人性化的评判标准的。大家不妨思考思考。如果你只认准“偷”这件事,就如同你只认准“国籍”这件事一样,结果可能很简单,但关于道德更高层次的发展也走到尽头了。
人很复杂,不要只用一个单一纬度去作为爱国或不爱国的理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