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问:什么是未发之中,这个自己确实不懂。查询百度百科,我们心中产生的喜欢、愤怒、悲哀、快乐等各种情感不会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观点,这种状态叫做“中”;表达(对某事物的)观点及情绪时采用恰当的方式,既不会令他人难受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这种境界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所在,“和”是最普遍通行的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秩序井然了,万物就生长发育了。
“中”的境界,应该就是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和”的状态,更多是指待人处事恰当。
2.原文: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踰矩’,只是志到熟处。
感悟:心中想着善念,则是善心。心中起恶念时,则已经没有纯粹的善心了。
3.原文: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感悟:少说大话,多干实事。
4.原文: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感悟:彻底是重点。这个上面,王阳明真是圣人,这个要求太难了,每次读到这样的要求自己都深感惭愧。一丝一毫的的私欲都不留存,这个要求是多么难以实现。
5.原文: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感悟:向内求,不要向外要。
6.原文: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感悟:我们对知识的学习,也是有粗到精的一个过程。
7.原文: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己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感悟:学习的功夫,一日也不能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但要结合前面的知识,不要做成了戏子,追求形式假装爱学习。一定要内心认同,这样即便今日确实没有时间学习,也不重要。例如读书,并不是每天都要读书,而是每天有空余时间时,首先想着读书而非玩耍!
8.原文: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感悟:先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做实,再去愁苦自己是否无知,也不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