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你好呀,孤独的年轻人」·陈小琛

「你好呀,孤独的年轻人」·陈小琛

作者: 顾尘寰 | 来源:发表于2018-11-02 15:18 被阅读4次

    「壹」
    向来是个挺后知后觉的人,尤其在微信朋友圈关闭三年多以后,更显得如此。
    很多事情,自己总是最后知晓的那个人,有些时候,甚至显得有些“不近人情”,或者说是“冷漠”,比如办公室女同事生二胎,我是过了大半个月才知道的,比如某个发小结婚了,我是过了半年多才知道的,再比如,某个朋友生孩子了,我是过了大半年才知道的,诸如此类的事,不甚枚举。
    倒不是说,一些事情,我不想知道,或不想关心,只不过没人告知我而已。
    这时有人可能会说,那你重开朋友圈不就好了,这样就不会错过“朋友”们的讯息了。可几年前,当我关闭微信朋友圈功能时,就下定决心不再做一个只活在“朋友圈”里的虚假的人,若是此时放弃,那不就是否定了这些年来“离朋友圈索居”的自己吗?
    何况,若是真的将某人视为朋友,那么一些自己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不管是开心、伤怀、喜悦还是难过,都会想要说与他听,不苛求意见与建议,只需要倾听和陪伴,这才是朋友的意义,不是嚒?
    所以,有些事,如果有些人没有告诉你,还惊讶道“难道你没有看我发的朋友圈吗?”,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你无非不够分量罢了。
    因此,不如自己释怀,何须自寻烦恼。

    「贰」
    咳,貌似有点扯远了。让我们回到原本的话题上来好了。
    今晚在回家的地铁上,读完了陈小琛的新书——《你好呀,孤独的年轻人》,所以才有了此刻我在说的这些。
    说实话,其实在此之前,我同陈小琛的关系,大抵就只属于“泛泛之交”的类型。
    此前有两年,自己一直以来想要出本书的想法,达到了这些年的顶峰。刚好碰上陈小琛这个作家经济人手上有个出版社的机会,因此才有了些交流。但这些交流,多半都只限于那个出版活动,关于陈小琛的更多,我从没有深究过。
    而关于我和陈小琛的初识,大抵还是需要感谢新浪微博的大数据算法吧,自己在微博认证了“简书作者”之后就会推荐给我一些相关的“作家”“出版人”之类的,因此,我们的初识,算得上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现象。
    出版活动那会儿,算是我此前同陈小琛交流最多的时候,偶尔咨询些问题,还会给他发个小红包,算是请喝咖啡的钱,毕竟我们两个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见面聊天的可能性比较小。而后,那个出版活动因为国家的环保整治,黄掉了,北京的不少中小型印刷厂,都在这次环保整治的清洗中,永远倒闭了,所以最后,也就不了了之。当时自己通过片刻平台签署的合约,和缴纳的五百块装帧设计费也石沉大海,不再有任何消息。再过了半年,知道片刻的主创团队解散了,现在不知道转手卖给了谁,而今「片刻」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文艺APP,也成为了广告垃圾堆,离去的用户越发多了。
    如今这一两年,自己也渐渐熄了“出本书”的念头,即便偶尔还会写一些随性的文字,但都没再继续抱着出版成书的念想,纯粹当成生活中的倾吐和消遣了。
    在抱着这种心态的情况下,本以为同写作圈子和出版圈子里的人,不会再有交集才是,但后来,还是跟陈小琛有了新的交集。
    现在想来,其实这次交集,大抵算是我自己“投怀送抱”才对。
    几个月前,上海书展举办,陈小琛在微博上说,自己的新书可能会在书展上出现,问有没有去看书展的朋友,有的话,能不能帮他拍几张新书的图片。
    作为一个关闭朋友圈的人,偶尔刷刷微博便成为我日常中的一部分,而看到他的微博之后,我想想上海书展距离我住的地方很近,就回复他说周末可以去帮他看看,顺便今年也想去书展逛逛。

    但是,当我周六上午去到上海书展现场时,自己就后悔答应陈小琛帮他的忙了。
    因为上海书展门口的队伍排了足足三四公里长,而且大夏天的,又很热。如果是我没事想来闲逛,早就直接打道回府了,但因为答应了陈小琛,所以只能硬着头皮排队。期间也微博私信跟他说了现场的情况,他说如果人太多就算了,但既然是已经答应别人的事,总不好食言。因此只好排了四十多分钟,就为了进去转悠一两个小时。
    而后圆满完成“任务”的我,终于可以打道回府了,那天后来陈小琛私信跟我说,会给我寄他的签名新书,问我要了联系方式。
    起先其实没太放在心上,毕竟知道小琛在北京挺艰辛的,没想到过了一个多月,国庆长假期间,收到了他寄来的新书。
    扉页上的致辞,看得我笑了半天,心想的是,这小子究竟是多不知道该说些啥,才说了些有趣的话呢?

    「叁」
    一直以来,自己都挺羡慕那些会讲故事的人,这大抵是因为我自己不会讲故事吧。
    人呢,其实多半都会艳羡别人身上那些自己所没有的东西。

    虽说认识陈同学也有几年了,但我还真没读过他写的文章。所以,此前也不曾知道,原来他是个挺会讲故事的人。至少,在我看来,比起那些当红的畅销书作者,他讲故事的本事也不算差了。只是讲的故事,可能不太有“市场”吧,毕竟在我读来,他都是在说些“大实话”。竟是些“扎老铁心”的赤裸裸现实,你说你不熬鸡汤也就算了,起码也来点毒鸡汤撒,结果倒好,连毒鸡汤都算不上了。这样可不行,今天翻他微博,还看到他说在天桥上摆摊卖书,自己不带光环的作者,要学会炒热点啊,传递正能量啊,熬鸡汤啊,什么的,没有这些技能,怎么会红捏?
    但或许,也正是因为陈小琛太“真实”了一点,所以,才会觉得这小子,其实傻气得有些可爱吧。
    这大抵是因为自己从小琛身上看到了某些共同的特质吧,毕竟这世上,不管是幸福,还是不幸的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哪怕有人说,这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即便再怎么不同,它们也都还是树叶,不是嚒?

    或许是年龄相仿的缘故,因此陈小琛在书中所写的故事,都能让人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他的这本《你好呀,孤独的年轻人》,我真的是笑着读完的。而且是在地铁上边看边笑那种,估摸着这些日子在地铁上,坐在我旁边的人,都会在心里默念一句“傻逼”吧。而我自己呢?大概是在笑当年的自己,真的好傻逼。
    小琛很少说些大道理,写下来的,都是他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文字细腻入微,不熟悉他的人,多半会以为这作者是个女孩子。那些生活里的细枝末节,若不是敏感之人,多半捕捉不到。但太敏感的人,多半容易抑郁,且不容易快乐……

    「肆」
    这些年,我一共去过北京三次,第一次是母亲过四十岁生日,我陪她一起跟团去北京,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自己独自旅行时经过。
    也曾在北京小住过大半个月,住在东城区的雍和宫附近,但对北京的了解却不算多,除了地铁真的很拥挤,北京人说话有点傲气之外,对首都的感触都很淡薄。我大抵是那种没有首都情结的人,从未想过要北漂,再加上生来厌恶政治氛围的浓厚,因此更是与北京无缘。
    但我想,国内的一线城市,大抵上都是相似的吧,高房价高物价,以及高节奏的生活,带给生活在这城市里的人们无处不在的压迫感,因此,孤独、抑郁和焦虑,就像是这个年代的“时代病”,谁都无法躲避。
    区别之处,大抵便是,在人生这场演出里,有人醉生梦死,有人大智若愚,有人自欺欺人,有人幡然醒悟,有人给生活加码,也有人给心灵减压。
    而有得有失,才是人生。
    至于陈小琛的这本书,倒是觉得有兴趣的人可以读读看,这大抵是写出了一个二十多岁年轻人眼中所见得生活的真实。
    而读完它,是流泪满面,还是付之一笑,都不那么重要。
    山自是山,水还是水,至于看的人怎么看,那也是别人的事,与我们何干?


    By Adam Miller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好呀,孤独的年轻人」·陈小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kc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