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冬至,身在东北,自然要吃饺子。
昨天大家就在饭桌上讨论,今天吃什么馅的饺子,一番七嘴八舌,最后商定做两种馅儿的: 一种素馅(粉丝+鸡蛋),这好像是东北人喜欢调制的馅儿,哈尔滨那边做饭的大姐就经常用这种馅儿做包子和饺子;
一种肉馅儿(牛肉+猪肉),纯牛肉的太干,加点猪肉大葱胡萝卜更香,暂定每个人10个饺子的量。大厨吃过早饭就去采买去了。
和先生讨论,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如果不吃就会冻掉耳朵。以为是一句戏谑之语,实际上和“医圣”张仲景有关。
张仲景辞去医官以后,回到乡间,发现数九寒天,很多乡亲的耳朵都冻烂了。医者仁心,张仲景就自制了很多防冻伤促活血的草药,和在饺子馅里,包成饺子,送给乡亲们吃,乡亲们吃了,能很好地保护耳朵不受冻。“饺儿”实际上是“娇耳”的谐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医圣,每年冬至这天,就会吃饺子。
关于南圆北饺,各地风俗习惯不一样。小时候,家乡倒没有这种说法,冬至这一天稀松平常度过。老家以吃米为主,吃面食很少,做饺子又很费事,家家户户一年都不吃一次饺子,饺子还不叫“饺子”,称之为“扁食”。
参加工作后去了皖北,当地的说法,冬至需要喝老母鸡汤,大概取“大补抗寒”之意。在苏州呆了多年,发现老苏州人为了纪念“泰伯奔吴”,特别重视过冬至,他们往往在冬至前一夜就开始组织家庭聚会,迎接冬至的到来。
煎饺比如今天冬至,昨天21日学校就会提前放学,很多单位会早点下班,老字号的卤肉店门口排了很长的队伍,家家户户还会喝冬酿酒。这种酒是当地的一大特色,酒精度只有2-3度,本质应该是米酒,上面洒了金黄色米粒一样的桂花,口感很好,装在类似雪碧的瓶子里。喝着冬酿酒,吃着卤肉,就着饺子,一家人在一起谈天说地,笑语盈盈,这是苏州人过冬至节的场景。
我的时间比较多,到10点多时,食堂大厨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了,我下去帮忙包饺子。大厨四川人,自小学的厨师,在天南地北很多酒店干过,现在长期跟着我们单位干,觉得很安心,对目前的福利待遇和工作量也都挺满意,不愁会欠工资。
他的特长是做川菜,包饺子也是一绝,两手一捏,再朝中间一挤,一只肥嘟嘟、胖乎乎的饺子就包好了,立在那里,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蝙蝠,我刻意模仿,外形仍差得很远。
水饺且大厨包得非常快,效率是我的2-3倍,有没有我帮忙,实际上无关紧要,他一个人就可以很快完成。我倒成了纯粹打酱油的人,不紧不慢地按着我的节奏包,学了半天,包不成“蝙蝠”形,却也脱离了我原来包的形状,也算是一种进步。大厨还把素馅包成带花边的,能一眼识别出来。
大厨聪慧,一点就通,办公室的小伙教他一种老家的做法,水煎饺子,不用油只用水,比较健康环保,但又考验耐性。平底锅里加点水,铺满饺子,靠小火慢慢煨熟,煎的过程,香味就能闻到,这样荤素各煎了一锅,又下了一锅水饺,炒了几个素菜,一桌人吃得心满意足,这下保证不会冻掉耳朵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