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作一只幸福的萤火虫 - 草稿

作一只幸福的萤火虫 - 草稿

作者: 丽江hou | 来源:发表于2023-05-02 09:53 被阅读0次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你微小,然而你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在墨黑的夜空点燃自己,为远方的你送去一丝光明。那全部的幸福,都源自燃烧的我……”每每读到泰戈尔的《萤火虫》都感动不于,感动于萤火虫的勇敢、无私与伟大,努力活成一只萤火虫也成了心中的追求。

    遇见新网师,开启新征程

    遇见新网师,对于我来说是人生的重大遭遇。2019年5月太原之行,新网师人热爱学习、热爱教育、热爱生命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让身处职业倦怠期与瓶颈期的我找到了生命的桃花源!

    从太原回来,朋友去机场接我,我一上车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的所见所感。朋友不可思议,戏谑地说我出差一趟竟被洗脑了。是啊,就像郝晓东老师说的:“新网师是用阅读给老师们洗脑。”我甘愿被新网师洗脑,需要被新网师精神洗脑!正是遇见新网师,让不惑之年的我开启了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新征程。

    加入新网师,体验新学习

    进入新网师学习,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时的豪气与冲动,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与勇猛精进的精神。因为新网师理性的专业阅读,深入课堂的田野精神,严苛的考评制度,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是喊喊口号、抒发感情就能过关的;更何况新网师藏龙卧虎,高手云集,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是无法产生对话的。

    我不敢疏忽大意,更不敢敷衍了事,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黑笔、红笔、彩色笔;直线、曲线、双横线;问号、圆圈、五角星……整本书批注得五颜六色、面目全非,但很多时候获得依然还是“名词”,还是难以有效落实在实践当中。常常顶着一头雾水进,顶着一头雾水出;再进去,再出来……如此反复,艰难前行,为的是借力新网师逼自己一把。

    为跟上《人间词话》课程学习,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改变古诗教学现状,只有稀饭底子的我,2021年整个寒期对着注释,像小学生一样一句一句地进行翻译;比对阅读《古老的回声》《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说杜甫诗》和不同版本的《人间词话》,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再上网查阅。语文研课,每次作业光“教材分析”就得五六千字,完整的教学设计都在两万字左右,一次作业就是一次战役;《听读绘说》课程,小绘本,大道理,每一个文字,每一个线条,每一张图片……都藏着秘密,一次作业就是一次磨难;《大概念教学》,陌生的专业术语,庞大的理论体系,与之相关的新课程标准、大单元整体设计……无一不是挑战,无一不是困难。英雄的旅程除了自己努力,还需要高人相助。这一路的困难,除了自己的沉潜钻研,更得益于强大的新网师团队:一个学期至少8次的线上教学,以及无限开放的平台互动,让学员与讲师、助教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进行专业交往、对话交流,特别是讲师深入浅出的授课,优秀学员扎根课堂的作业展示,往往能解答我所有的疑问,让我得于克服困难,继续前行。

    网师里,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家人”。“家人”,不仅是亲密的关系,还有绝对的信任与困难面前的相互扶持。是什么让天南地北甚至是从未谋面的人能在新网师里建立如此密切的关系?因为共同的信仰与为了信仰相互扶持一路向前的团队精神!新网师汇聚的是“真正热爱教育、真正热爱学习、真正热爱生命”尺码相同的人。“三热爱”就成为网师家人共同的尺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信仰。在这里,只要有任何关于“三热爱”的问题,总会得到无限的帮助,总会得到无限的成长。不仅是课程大群,还是学习小组;不仅是讲师,还是学员,只要发出一个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是个体在穷尽所有方法后提出的真问题),总会引发大家的深度讨论,总会有人(这个人往往是一线名师或是学术界大咖)不厌其烦的给予指导,大家都围绕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周围起舞,思维得到碰撞,精神得于豁亮,灵魂得于栖息。如此纯粹,如此高端的学习,是任何公益组织都看不到的。新网师的纯粹,少了虚伪的客套,多了真诚的帮助,就如同一家人那样自由而舒展。

    三年多的专业交往,生命不断擦亮,精神不断豁亮,我在新网师得到了新生。新网师让我拥有与“高人”为伍、与智者同行的机会。不仅每天能与“尺码相同的人”在学习群、打卡群、公众号、朋友圈相互学习,还让我有幸认识了生命中的贵人:郝晓东、刘广文、孙静、李亚敏、顾舟群、韩素静……这些名字犹如一颗颗星星,在我生命长河里熠熠生辉;犹如一束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担任新岗位,遭遇新挑战

    在新网师学习期间,我先后调到两所学校担任校长。岗位的改变,必然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带领队伍成长?如何进行课堂建设?如何促进学校发展?成了摆在我面前的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根据在新网师的学习经历,我将新教育的“三专模式”作为队伍建设的抓手;将构筑理想课堂行动研究作为教研的路径,先后在两所学校成立学科工作室与读写社,建立“读研一体化”教研模式,将专业阅读与教学研究相融合,让教师在专业交往中,共同经历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快速提升专业素养,加快课堂建设。

    在推行“三专模式”的过程中,我以身示范、亲历亲为,让集体备课和专业共读得于顺利运行。短短一年时间,教师快速成长,课堂建设卓有成效,学校集体备课、专业共读、大单元教学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在区域内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学校在办学元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得到了家长、社会与领导的高度认可。

    “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我在新网师当学生学方法,在课堂当老师做实践,在教研中当师傅教老师。为此,每次作业都得反复啃读书籍,反复听授课回放,反复在课堂实践,凡是遇到的问题,都要想办法弄清楚,因为只有自己“通透”了,才能带给教师“透亮”。为带领老师们共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除反复阅读一二十遍外,还延伸阅读了《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王荣生老师主编的“参与式语文教师培训资源”丛书,并拓展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吴忠豪与小学语文名师磨课》……但,自己的在一遍一遍地啃读中,在大量的主题式阅读中,在与大师的专业交往中,才把书读透读懂,才带领着老师们一路前行,而我却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新教育需要深入课堂的田野精神,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插到泥土里!为提升共读活动质量,将共读理论落地课堂,深化课堂研究,加速队伍建设,针对学校才刚刚起步的情况,我带领团队制定“研训一体化”与“读研一体化”的教研模式,分别制定集体备课制度和共读制度。一是要求教师每次至少带着一个问题参与共读;二是根据共读理论进行个人深度备课;三是对照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进行集体过课,依次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确定、预习作业、教学板块、板书设计进行讨论;四是要用共读理论进行观课议课。做到了每课必研、每研必改,教研贯穿了“备、上、批、改、辅”全过程,保证了教研的质量和课堂的质量。为让老师们心无旁骛地进行共读和集体备课,还制定了“半天无课日”制度,保障了教师共读和集体备课的时间和精力。校长的行动就是学校的制度。为保证制度的落实,我以身示范,身先士卒全程参加语文组的共读和集体备课,撰写活动方案、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单元知识一览表……从建校至今,每一学期的共读或是集体备课,我都是第一个承担任务,从方法和态度上给老师们做示范,做指导。不仅如此,还参与老师们每一次的讨论,给老师们指导和帮助。因为每课必研,半天的集体备课往往不能将一个单元的备课全部过完,往往需要另找时间过课。有时是利用午休时间,有时是下午放学后,还有好几次是在假期或周末。每次只要老师们告诉我,我都想尽办法参加,尽管很多时候感觉很累很疲倦,但一想到老师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浑身就充满了力量。而老师们常常说的“来黉学不怕上课了,因为有人告诉你怎么上。”“来黉学不怕困难,因为有人会和你一起克服。”成了我最大的动力,也是最大的勋章。就是在一次次的专业交往中,一次次的精研细磨中,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才真正落地黉学课堂。

    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大单元教学……范式层面的改革,给老师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带领老师们主动拥抱改革,利用改革契机加速教师成长,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新网师再一次给了我和老师们前行的底气。小语研课课程中心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大单元教学研究以及统编教材专家韩素静老师的系列讲座,无一不是我和老师们的及时雨。我紧跟新网师课程步伐,对老师们进新课标及低年级统编教材培训,升级集体备课模式,尝试大单元教学设计……共读学理念,教学用方法。我和团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集体备课、共读活动结合更紧密,对老师们的指导更有力。在专业交往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擦亮自我,不断朝向明亮那方。

    三年多的时间,在网师精神的号召下,我看了以前三十年没有看的书。虽然很多都是一知半解,甚至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但就是这些阅读,改变了我的认知,改变了我看世界的角度,改变了我的教育观,还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每天夜晚,一个人静静地享受阅读的静谧时光,享受精神成长的欢愉与豁亮,享受内心的笃定与宁静。

    朝向新幸福,奋力追光行

    未来,学校规模逐年扩大,教师队伍逐渐庞大,队伍建设任务艰巨,课堂建设任重道远。我想,无论未来怎么变,但教师成长的道路不变,“三专模式”的培养路径不变。朱永新老师说:“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未来,既是我所站立的地方,也是我创造的地方。未来,朝向幸福,奋力追光,做一只在夜空中奋力飞行的萤火虫,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一只幸福的萤火虫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pa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