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经是第七次笔记了,其实书我早就读完了,但是因为想好好的写一系列的读书笔记,导致我读其他书的速度也慢了很多,说实话真没想到会写这么长,不过开始了,就要写完,预计还有两篇就结尾了。
言归正传,今天的内容是关于中场的,中场这个环节,当然同样是很重要的,没有那个作者忍心把他的读者勾进一个故事,然后接着给他糟糕的中场,让他在叹息中合上书或者关闭网页。
不过关于中场,可以讲述的东西不多,虽然会有情节不丰满,故事难以推进这些问题,但是我想当你开了个好头,后面的故事一般就会顺流而下,不过凡事总有例外的时候,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些结构化思考的工具。
行动与障碍
中场是角色对于开头的想法进行实践的过程,主角需要开始行动了,只有空想的故事是没有意义的,同样,只有空想的作者也是没有意义的,没错,这句话给我和你们。
但是角色的行动,如果是:
开头:郝效想去认识刚转学来的女同学李冉
中场:他走过去,对她说嗨。
结局:他们认识了,然后幸福的在一起。
这样的故事,一定会被读者打死吧?所以行动一定会有障碍,而且,不止一次的障碍
三的节奏
如果一个故事,主角只经过了一次障碍就达到了他的目的,那么这个障碍看起来就太简单了,故事就会单调,不丰满,但是如果故事像下面那样:
开头:郝效想认识他的女同学李冉
中场:他走过去,中间隔着一张课桌,于是他又换了一边,有个同学挡住了他,于是又换了一边,有个女同学拦住了他,于是他从前门出去,想从后门接近,但是后门锁住了,他走去上面的班级,希望从楼上翻下来……
解决:没有结局,因为他还在一直行动中
过多才障碍,会让行动看起来可笑而且失真,老折磨主角,虽然是有人喜欢,但是如果剧情一直卡住,读者很快也会厌烦。
比较好的次数是,行动三次,才能达到成功,事不过三嘛。
开头:郝效想认识女同学李冉
中场:他向李冉走去,死党阿华从后面拍了他一下,想叫他去厕所后面抽烟,他看了看李冉,拒绝了死党,再往前走几步,突然听到班长在叫他,班长抱着一摞卷子,要郝效帮忙发,他不得不帮班长发卷子,但是正要发到李冉的时候,突然谁拌了他一下,他重心一下不稳,往李冉的方向跌了过去,跌倒的势头把李冉的课桌撞翻,他狼狈的站起来,将卷子递给李冉,然后帮她把课桌整理好,跟她说:你好,我叫郝效。
结局:于是他们认识了,幸福的在一起。
这样看起来,是不是觉得好多了?情节当然可以随便想,但是记住这个三的节奏,当然,书中还有一个升级版,叫七的节奏,大概就是别超过七次,但是至于具体多少次,还是看作者自己的把握,不要低于三,不要超过七。
因果和升级
光有行动障碍概念和三的节奏,只能说可以写出流畅的中场,但是如果要中场看起来有趣,还需要两个元素。
因果关系的行动和逐渐升级的行动。
因果关系的行动,就是指角色的行动会引发下一次的行动,上一小节的例子里面,如果郝效跟着死党去了厕所,那么后面的行动当然就不会发生了,他不帮班长发卷子,也不会摔向李冉,就是类似的方法,当然你可以设计的更加巧妙自然,那么故事的饱满程度和流畅程度就会极大的提高了。
逐渐升级的行动,指角色的行动随着故事的推荐,为了克服障碍一次一次的提高他行动的危险性和努力程度,这个技巧更是随处可见,日漫里面热血类漫画就最常用这个方法,每一次的敌人都会更强,主角会面对更大的危险,需要克服更大的困难,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故事的戏剧性和宽阔程度都拉大了。
保持一个目标
这一点,是很多初学写作者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写着写着,好像角色脱离了自己的控制,往不同的方向走去了,这种情况对于初学者常见,但是别以为是角色有了自己的个性,更可能是你偏离了原本的目标,角色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跑到另外一个目标去了,自然觉得驾驭不住了。得明白,这个故事里,至少这一卷,这一集,角色的目标就只有一个。
旅行和环形
有了上面几个点,一个比较好的中场就呈现出来了,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呢?书里还介绍了11种串联故事中场的方法,不过大体针对绘本写作而来,比如数字、字母这类都是童书的写作方法,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观看原书。
我挑了其中两种很常见也很有用的串联方式:一段旅行和环形模式。
旅行可以从开始的收拾物品,准备行李开始写,也可以只写旅途中的一个片段,十分方便,大量的故事都是这样的,只是时间的长短和地域的宽窄,当然,初学者可以从一天或者一次郊游写起,慢慢过渡到十年二十年的大长篇。
环形模式的故事看起来不多,其实也不少,著名的《盗梦空间》可以算是一种,最终复归现实,从起点到终点,再返回起点,就是环形模式的典型使用。
当然,这两者可以各种混合使用,形成各种创新,让故事的疆域变得更加的宽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