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生活
创造力是这么来的

创造力是这么来的

作者: Sammy照彤 | 来源:发表于2019-06-30 22:52 被阅读0次

    前一段时间被安利了《飞奔的物种》一书,是湛卢文化出品的新书,今年5月第一版在湛卢的公众号上首发,我也抢了鲜,因为长期对自己的创造力感到窘迫和羡慕有创造力的别人。听说有这么一本由脑科学家来揭秘创造力法则的书,如获至宝,一探究竟。

    创造力是这么来的

    《飞奔的物种》,作者David Eagleman和Anthony Brandt 。Eagleman是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任教于斯坦福大学,是大脑可塑性、时间感知、联觉和神经律等方面的权威人物,他还是《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更是认知障碍早期检测和验证设备的发明人。Anthony Brandt是莱斯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曾2次获得美国的音乐协会的大奖。是不是读出了打广告的味道?其实是迷妹的仰慕。

    想要了解全书的精彩肯定是自己看一遍,以下是我认为的核心观点总结。

    一、人类的大脑特性要求有不断创新

    创新有各种不同程度和影响范围,大到社会和科技变革,小到发型变化。为什么一直在变化和创新?因为大脑一直在“预测之内”和“意料之外”寻求平衡。

    创造力是这么来的

    人类可以迅速地适应周围的一切是因为存在着一种叫做“重复抑制”(repetition suppression)的现象,当大脑习惯了某样东西之后,每次看到它时大脑的反应变得越来越弱。例如第一次看真人秀觉得很冲击,第二次第三次看就慢慢没感觉了。越是熟悉的东西,我们给它分配的神经能量就越少。就好比第一次开车去上班会花很长时间,第二次就会感觉缩短了时间,慢慢地越来越熟练变得不再觉察。

    熟悉会带来效率,同时会带来冷漠,大脑的兴奋度下降,因为一切都太可预测了。基于这样的神经机制,好想法好点子无法一直保持光芒,需要新的想法,带来意料之外的东西使大脑感到满足。笑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第一次听觉得很好笑,后面再听变得无感。

    意料之外是消耗脑力的,所以大脑一直在做一个平衡,即一方面试着预测世界来节省能量,另一方面又沉浸在寻求意外之事中不能自拔。我们既不想生活在无限循环中,也不想一直生活在意外之中。

    在这种平衡中,创新不断被逼着涌现。

    二、人类的创造力是基于社会化而不是关起门来凭空产生的

    看所有了不起的发明和创造,都不是凭空出来的,而是与人互动或者基于前人已有的想法和作品之上整合调整而来的。

    创造力是这么来的

    梵高是孤独艺术家的代表,但是他的生活其实与很多人保持往来,也曾计划和保罗.更高一起去热带建立一个艺术家聚居地。

    乔布斯创造了Iphone,触摸手机惊为天人。 但是根据研究员比尔.巴克斯顿(Bill Buxton)几十年收集技术设备发现的结果看,早在1984年上市的卡西欧AT-550-7腕表就用了触摸屏,而在1994年,IBM也在手机上添加了触摸屏。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机是西蒙,后来“数据漫游者840”出现,到1999年掌上电脑Palm Vx问世。这些设备的进步为乔布斯的革命性产品奠定了基础。巴克斯顿总结说那些发明家是“根据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的最好点子即兴发挥出来的。”

    连乔布斯自己也说:“创造就是把事物联系起来。当你问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们是怎做到的,他们会感到内疚,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做什么。他们只是看到一些东西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很敏锐地将之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合成新的东西”

    所以,不要再为了创造力而闭门造车,多走出去看和学习别人的想法。更不要批评说微创新就只是抄袭和模仿,那是借鉴,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否在借鉴的基础上合成新的东西。

    三、创造需要依赖于记忆

    书中举例说《纽约客》多产的插画师朗尼.苏.约翰逊(Lonni Sue Johnson)在感染了致命病菌后,记忆力严重受损,只能持续15分钟。她大部分的记忆力被清空了后,创造力也枯竭了,不得不停止作画,因为想不到要画些什么,脑海中没有任何内在的模型,也无法组合以前知识点产生新的点子。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眼界的积累并且保留在记忆中,是不是也很难凭空创造出点子来?所以要有第二点讲的社会化活动和学习外,还要将这些点存储在大脑中以便适时地提取。

    所以,对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启发是什么呢?在他开始记事起(有研究称2岁左右),带他多看多听多感受,他所接收到的内容将成为创造力的基础。对于这一点,儿子最近的美术作业成果令我深有体会。他在课堂上创作了一个火箭发射到太空的故事,故事中包含了火箭、地面工作人员、深海的大坑、太空中的空间站和宇航员以及分别来自美国、中国和巴西的卫星。

    创造力是这么来的

    故事内容很生动,用到的元素有以下:

    《流浪地球》电影中的宇航员造型和空间站里面工作的状态。

    《揭秘太空》绘本中的空间站结构和火箭发射的过程

    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体验的组装卫星配件

    《儿童地理百科全书》中大气层和海底的结构

    这些都是停留在他记忆中的内容,在拿到火箭发射这个主题时从大脑中调取创造了这样一个故事。

    四、创造力有三个法则:扭曲、打破、融合

    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科学创作,都可以用上扭曲(Bending)、打破(Breaking)和融合(Blending)这3B法则。

    创造力是这么来的

    扭曲(Bending)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对一项资源进行重塑,可以是改变大小、扭曲形状和扭曲时间。分别举一些例子:

    在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前巨大的羽毛球雕塑;

    Volute公司扭曲笨重氢槽的形状变成折叠氢槽,使汽油发电机改为氢气发电机成为可能;

    在电影和喜剧里面,会有倒叙、多维时空等因素。

    打破(Breaking)是指将一些完整的事物拆开再组装出现新的东西。可以是将完整的物品打破成碎片,也可以是打破连续的动作,还可以是制作隐形的碎片。例如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演员说“我马上到”,然后切换到了”已经在咖啡馆的情形”,这就是打破时间的典型例子。

    融合(Blending)就是指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可以是生命与生命组合在一起,例如狮身人面像,美人鱼。也可以是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组合在一起,例如心脏支架、高速列车上类似鸟嘴型的鼻子。还可以是数码世界和模拟世界的融合,例如AR,VR。还有不用语言的融合组成新的词等等。

    五、创造者拥有4种思维

    参照传统而不是遵守传统,不断在自我推翻,找到新大陆

    增加可选项,并知道何时砍掉多余的选项,多元化广撒网

    从原点发散,向不同方向不同程度探索。

    容忍风险,在不确定中创造确定的可能性

    创造力是这么来的

    书中还有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培养组织创造力以及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内容,大多是在上面提的内容基础上做了延展,此处不再详细展开。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细节,细细品读原书是必须的。对于我们想要真的拥有更好的创造力的人来说,不妨尝试实践以上的原则,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哦。

    创造力是这么来的

    除了《飞奔的物种》外,David Eagleman“自我进化”四部曲还有另外三部,容我再追一下:《大脑的故事》、《死亡的故事》和《隐藏的自我》。

    教练是一个双向赋能的过程
    欢迎关注,欢迎预约教练,创见共识!
    我是拓思教练PCP16期成员Sammy Yang
    我是斜杠SammyYang:
    职业生涯发展教练/培训讲师/学习发展顾问

    创造力是这么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创造力是这么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ui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