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结婚,场面很是壮观,200多个座位的大客厅空无虚席。
欣欣对象一家人都是在政法部门工作的,噢,也不是,她婆婆在医院上班,当弟妹第一次给我们说时,男方那里怕查去饭店限制人数。我就和姐姐商量,咱们自己人就不去了饭店了,安排外人去吧。
结婚临到跟前了,弟弟知道了这事,就对我们说,哪有的事啊?人家都安排好了,多安排几个小屋,人家不会查出来的。弟弟说回去就吵吵弟妹了,这样一说,亲姑姑,亲妗子肯定就不去了。欣欣亲姨好像没去饭店。
我们这里有个说法,叫姑姑不娶姨不送。
都是顺口溜就是了,不知道有啥讲究。
就像顺口溜说的,正月里剃头死舅舅。
其实古代是这样的说法:
正月剃头死舅舅的由来源于清朝时期,当时汉人被强制剃发,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都给剃去,再将四周的头发都给剃光,只留下一条小辫子。为了表达对前朝的思念,一些文人士大夫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示意,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舅”。这一说法最终以讹传讹,成了“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民间禁忌1。
没有度娘不知道的事,传言姑不送姨不娶有这样的典故:
姑姑不娶姨姨不送,是古代婚书中的约定。根据典故一,如果女方有违背道德伦理的行为,男方有权毁约。根据典故二,姑姑、姨不能代表新郎新娘的家族,必须由本家人娶送。如果姑姑、姨不能娶、送,只能找不相干的人去娶送。这是为了避免亲属之间的不和,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每个典故都有一定道理的,就是有时候传着传着就变味了。
就像社会上流传的一句话,东西越捎越少,话越传越多,传来传去就不是原来的意义了。
拉回来说欣欣婚礼上的事,婚礼上司仪的那种独白想必大家都应该领会过,那种口气,那种煽情的气氛,好像不把亲人说哭不罢休似的。
闺女没对象盼着女儿有对象,有了对象了,总以为结了婚做父母的就完成任务了,可为什么在女儿婚礼上,最容易落泪的还是女方呢?
有幸福和心酸眼泪吧?
在欣欣婚礼上,落泪最多的还是欣欣的二姐姐,后来感染着她父母也眼圈红红的。
司仪那热情高亢语言在大厅里回荡,夫妻爱的宣言是你可不能缺少的。
司仪先独白:在漫长的一生中,不仅有幸福,也有各种挫折和坎坷,下面就是问先生的那套话……直到男女方都说到了,我愿意!为止。
最后就是双方父母改口了,然后就是改口费了。
啰嗦了这么多,早够800字了呢,(强调一下为什么小主让我们必须打卡写够800字呢?那天看了一篇文章,他说,他一篇不到800字的文章上榜了,结果受到平台处罚了,就是字数没到800字)在这里要说的就是最后,司仪说,改口费也要了,该上交了。
这个时候,在场的都知道,新郎要把红包交给新娘的,也是司仪的意思。
可是,这时候新郎从新娘手里抽出红包,连同他手里的红包一块交给了新郎父亲。
场面有点尴尬,司仪是干啥的,司仪马上说,回去把红包交给谁,新郎马上说,交给媳妇。
仅从这一点上看来,他家是大男子主义,男士主权。
一大家子当然是男士主权比较合适了,在外界和公共场合,男士主权还是比较受尊敬的。
各位女士,请谅解,我不是给他们男士撑腰,在公共场合还是希望给自己的男人留点尊严。如他自己担不起 那也没办法了。
回到家,我还是希望男女平等的。
像在婚礼现场那样的情况下,见的也多了,这样的情况,一般都是新郎把红包交给新娘,有的新娘这时候交给伴娘,有时候交给自己的母亲。(姐妹不在跟前)最后的最后还是给了新娘的。
不管在哪都是权威决定地位吧,新郎官的父亲是司法局的,母亲是体检中心的护士。
现在新郎官也是在政法部门,新娘是国家教师。
我还是希望在生活中,不管啥职位,都要男女平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上也体现出男女平等的情况,男女一样可以工作,参与社会生产,改善自己的生活,增加家庭收入,从而起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从大局看,从老一代人思想观念里,男女真正平等还需待改进待发展。
8.11号多云闷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