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每天带孩子上网课以来,深深感觉到自己的能耗接近负值,无法做到一边陪读一边思考自己的事情。到了下午又有新的任务要完成,再加上最近总是各种干扰,无奈至极,每天看着公众号里讲复课的事儿,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们这。
![](https://img.haomeiwen.com/i9368025/fedc33246336feb3.jpg)
回想一下,我对“空间”的需求极大,任何的干扰都有可能让我废掉一大段完整的时间,而且似乎一段高效的时期过后总会跟着一段低效时期,这种循环虽说对工作没什么影响,但在日常的功课方面,影响是极大的,惰性和倦怠,总会袭来。
曾经很懊恼为什么自己不能一直精力充沛,为什么不能像别人希望的那样像个太阳,为什么情绪会像潮水,不断地涨潮退潮。
后来看了《内向者优势》里的形容,提到蓄电池,突然就释然了。
我们从来不会对着一块充电宝生气,气它为什么电量会用完。我们会去关注用了多少电,什么时候该充电了,还有多少电量,可以维持到什么时候……不会懊恼为什么它不可以像太阳能电池一样永不断电。
人的能量也是一样,有的人是太阳能,社交就能太阳能充电;有的人是蓄电装置,社交会耗电,甚至待着就会耗电,需要时不时用自己的方式充电。
与其考虑怎么将蓄电池改造的面目全非,倒不如清晰了解你的装置到底是什么电能原理。
当我理解了自己需要充电的空间之后,我依旧会有缺电的状态,依旧会有情绪高涨和低落的时候,我能做的是什么呢?除了懊恼又快要没电了之外,我给自己找了个风向标,找到了电量提示器,当我察觉到电量不足的时候,不再强求自己满电状态,那样会更快地耗电,甚至过度用电导致蓄电池损坏。我学会保养我的电池,当它还有50%-40%的时候就开始减少耗能,在任何可能的时候寻找我的“充电插头”,及时“续命”。
找到自己的“情绪续命丹”是很重要的事,有些丹药能让人仿若得到快充插头,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有些是慢充,半小时充不到一半电,但它对电池有好处,不伤身。
对我来说,特定人员的互动是快充,当我能量不足时,就像东鹏特饮一样能让我很快回到充满鸡血的状态,可是这种情况维持不了太久,往往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又会感到能量已耗尽,甚至耗竭,需要熬夜静静地休养。慢充到半夜一两点,才能重新回到平衡状态。
慢充的方式倒是很多,写文对我是很好的慢充,特别是自我分析的文字,能让我有蜕皮换骨的疗效;听着有声读物玩游戏、站阳台吹风给花草灌水、蹂躏我的老狗……甚至就坐在那看着我的香炉里香烟袅袅飘起或茶壶上热水浇灌后的热浪升腾,都能疗养我过度耗能的内在。
再不济,身体知道答案,它会让我假性疼痛,这样就有理由在床上躺个一整天,睡它个昏天暗地,再醒来时,身心轻松,步态轻盈。
说絮叨百字,竟又过了千字。
充电完成。
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