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目标:
1.复习1-3章;阅读第四章;
曾国藩升官后为什么郁闷?
当时的清朝政府贪污腐败、混乱不堪让他十分郁闷。刚开始升侍郎时,高兴溢于言表,工作卖力,雄心勃勃,想在国家大政中有所建树,但曾国藩发现,政治环境并不能实现给国家多做实事的愿望,每天从早到晚没有片刻休息,但忙的事务都是例行公事,偶尔提一些革新主张,也都被“部长”大学士们放弃一旁看根本不予考虑;曾国藩在家书中说:“这次升官,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日夜诚惶诚恐,自我反省,实在是无德足以承受。你们远隔数千里之外,一定匡正我的过失,时时寄信来指出我的不足,务必使累世积累下的阴德不要自我这里堕落。弟弟们也应当常存敬畏之心,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当官,于是就敢欺负别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于是就敢于恃才傲物。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以上可见他的想为国效力、清廉为官但有处处阻力的郁闷!
他哪里做得不足得罪了皇帝和权贵?
曾国藩认为要想挽救大清帝国,只有点醒咸丰皇帝,一直以谨慎闻名的曾国藩做出了一个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他上了《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
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鼓励大家进言,大家提了不少意见,其中怎么也会有几条有见解的吧?结果却都是批了“无庸议”三字而已,没有一项落实。“间有特被奖许者,手诏以褒倭仁,未几而疏之万里之外。优旨以答苏廷魁,未几而斥为乱道之流,是鲜察言之实意,徒饰纳谏之虚文。……”偶尔有几个被肯定的,也没有好结果。刚刚亲书手谕表彰倭仁,不久就驱之于万里之外。刚刚发布肯定苏廷魁的圣旨,不久又批评他是离经叛道。看来您所谓求言,并无诚意,只不过是想获得肯于纳谏之虚名而已。
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一开始说听取大家意见,现在却动不动就说“大权朕自持之”,“不容臣下更参末议”。
曾国藩希望自己的这道奏折,能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使皇帝幡然猛醒,改弦易辙。这个想法显然是相当天真。史载“疏上,帝览奏大怒,摔诸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把奏折摔到地上,立刻想把曾国藩抓起来。幸亏祁隽藻、季昌芝等大学士为之苦苦求情,才使曾国藩免于获罪。皇帝大发雷霆,曾国藩并不感觉意外。但皇帝的哓哓置辩,却让他认识到通过苦口直谏使皇帝猛然惊醒洗心革面是不可能的。在此之后,他还是不断地上建议改革的奏折,不过多是就事论事,不再有类似的憨激之言了。
对你有什么启发。
曾国藩认为,做官有四大禁忌,即“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曾国藩指出,这四种官员,基本没有好下场。曾国藩又说,自古以来凶德致败者大约有二端:一是傲慢,一是多言。他总结历史的经验说:“我看历代的那些著名的大官,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而败家丧身的。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曾国藩对皇帝指出的三大缺点对我也是一个对照,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其中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简直就是在说我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