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折腾的日常之《寻找看得见的历史》

折腾的日常之《寻找看得见的历史》

作者: 想做点输出的云宝 | 来源:发表于2016-09-14 23:04 被阅读32次

    第一次觉得“导游”是这么重要的,或者说这是一种区别于商业化导游的另一种岗位,他们称自己做“导赏”。

    在我这个外行眼中,今天走过的地方都是那么不起眼,连外行眼中的热闹都看不出来,是导赏指出其中的门道,带我们发现遗留身边的历史。

    其实今天看到第一座房子的时候,我是有点幻灭的,我想象中可能是类似于“沙面”或者“东山口”附近那样的地方,但事实是这边破旧很多。

    沙面是这样的O(∩_∩)O~~

    这次是这样的= =

    原谅我的欣赏水平不到家,我看到比较特别的只有有右下方那个“广州市历史建筑”的牌子qaq

    但是导赏开始介绍之后,打开世界的方式就不一样了,我这样的颜狗似乎都可以透过建筑斑驳的外衣体会到一点古早文化的味道。

    砖:比如这样的一个门,导赏从墙砖开始介绍。这种砖叫做“青砖”,我印象最深的是,这种砖铺上去之后工人要和水一遍一遍磨,磨到光滑平整为止,现场看很容易get到这种“磨”的感觉,质感很好,要知道这是一百多年前的砖啊。这样磨出来的砖缝很小,基本看不到。还有一个很实用的好处是吸水,水分可以被吸到砖与砖之间的缝隙中,这在潮湿的南方是很重要的。

    工人一天可能也就磨六、七块砖,所以古时这样一堵墙可能要建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这种墙在当时是非常富贵的体现。对比一下磨过和没磨的:

    石:同样体现非常富贵的还有门套石,这种麻石也许很常见,但是完整一大块的就不常见了。这个门套上的石头都是完整的一块,地上铺的也一样,当时这样完整的一块大石料也是富贵人家的专利。

    说到石料,墙砖下方接地部分用的也是麻石而不是青砖,也是出于防水的考虑,这是很明显的岭南文化建筑特色。

    趟栊门:说完周边的墙体地面,可以讲一下门了。这种门叫”趟栊门“,趟栊门有三件套:脚门、趟栊、主门。脚门用来保护隐私,趟栊及主门是防盗为主。

    一条条的横置圆木叫做趟,在粤语里的“顶栊”就是顶这一层门。

    岭南地区天气炎热潮湿,住所讲究通风透气,趟栊门正是起到这种作用。

    这个门里的顶栊有17条,里面也有一点讲究。民间文化里面,单数顶龙是阳宅,双数是阴宅。所以顶栊一定要是单数的,这似乎是民间信仰的一种。在门口楼梯上也有要单数的说法。

    看这巨大的门套石!竟然还能感受到一种气派呢!这就是当时这一带的首富的房子,冯氏家族。冯氏家族在后来的动乱时期去了香港,一直发展到现在也是屹立不倒啊。这房子现在是养老院。

    之后又走过几条街,比如

    据说当时的“直街“就算是大街了,别的更多的是左街右街上街下街横街……当时的街宽一般是三个麻石并排铺,据说这样可以保证当时的交通工具”轿子“不同方向交错通过。

    又过了几条街后就到了一条那种传统的“街市”,当地人沿街摆摊,卖的东西五花八门,活鸡、小西瓜、小猫崽、还有各种衣食住行,摩肩擦踵,时不时还有叮铃铃响着的单车经过,可惜由于二十几人已经造成拥堵,没照片。

    在街市的尾端有一间凉茶铺,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传统的凉茶铺。

    就是这样用瓦罐一煲煲现煲的凉茶,跟我平时去“黄振龙”买一瓶酸梅汤那种饮料性质的不同,这里店主会问你”病症“,再给你对症的凉茶,有些是要几种凉茶勾兑而成。我买了一杯,告诉店主是有一点咳嗽,然后想要祛痘的。然后店主告诉了我一堆要戒口的东西orz,懵逼脸微笑,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之前包括街市都一直在小巷子里走,出了街市后来到了一条比较宽阔的骑楼街(人家并不真的叫骑楼街)。骑楼是一种体现了沿海这边重商文化的外廊式建筑。导赏说有些地方做骑楼的模型只做一个独栋的建筑体,但其实在现实中,骑楼还是连排建比较有实用价值(原因没听到= =)。

    上面这个骑楼曾属于马来西亚橡胶大王陆佑,听说在香港大学可以看到一个”陆佑堂“以纪念他对香港大学的捐献,百度了一下这位陆佑先生,也是一代豪杰啊,在动荡的时局完美示范了”逆袭的正确打开方式“~据说上面的某样东西都是进口的琉璃瓦,对不起我不知道那个东西叫啥,我的照片也显示不出,于是调另一个地方的——

    看右下

    对就是这个东西我不知道叫啥,连百度都不知道怎么形容囧

    往下走,这个看上去保存的比较好,据说红砖的这种一长一短的砌法是法式的砌墙法,比较好看,还有一种英式的是一排长的一排短的,不过英式的很少见了。

    接下来我们走到了潘式家族的堂口(地盘),潘式家族似乎和闽南颇有渊源,很有些故事可以写个“民国那些事”,但是原谅我这时候已经走得很累不太跟得上了,没听清……

    偶遇的树木

    这是块铺在地上的麻石,已经看不清了,不过猜测大概是”古庙“二字,为什么要在地上刻这样的东西?事实上人家本来应该是门上的牌匾,门上的麻石不用了,就拆掉废物利用的铺地了……

    同样委屈的呆在地上的还有这两块

    这两块据说原来是街闸下部的构件,原谅我百度不到街闸的结构,大概也是类似门那样竖起来,中间的孔洞插木条的,然后通过一些我现在也没听明白的原理达到防盗的目的。

    上文见过青砖与红砖,这张里的是跟他们一样属于比较常见的砖的灰砖,相对来说青砖一般是历史最久远的,红砖是最”潮“的。

    这个是在上面那栋旁边的房子,据说是当时的肥皂商老大的,到现在也保养的很好。

    以上我们走过的地方叫”龙导尾“,是广州一个很老的老城区,据说应该是叫”龙尾道乡“,不知怎么就演化成龙导尾了,至于”乡“

    这里导赏还推荐了一本书《中国乡约制度》或者一些费孝通的书,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

    龙导尾这个地方是建筑在一条珠江的支流上面的,在古早的时候一些地方的交通都是靠船,而不像今天这样两只脚可以走完。里面发展的比较兴旺的地段大都是聚水的地段,所以“水聚财”这个说法在这边实在是非常的科学啊。还可以想象一些楼房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可以临河望江,龙船汇聚,隔岸灯火,一幕幕,生动鲜活。

    在这里,遗留的文化融入在生活的各个细节,润物无声。

    龙导尾过一条大街的地方还有一个”牛奶厂街“,这一片以前是基督教兴旺的地方,据说里面的人要喝新鲜的牛奶,就有个牛奶厂,因此得名。

    没记错的话上面这个就是牛奶厂……反正我是看不出来了= =

    附近很多流浪猫倒是看得出来~

    最后这只不给拍跑的贼快~幸好我手快留一张嘿嘿~

    上面这个就是原教堂了~

    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小酒店也有个有点特别的身份呢

    据说右边的”佛世界“就是为了支撑左边的”福善堂“而存在的,据说”福善堂“是广州仅存的一家”自梳女“群体,”自梳女“就是梳妇人头但是终身不嫁的,据说顺德盛产养蚕,养蚕这个活计做熟后很赚钱,然后那里很多女人就比男人能挣,慢慢就出现了”自梳女“这个群体。

    导赏们似乎混迹于文化保护的圈子,在正式职业之余经营着这样一些活动,对当地历史文化如数家珍,有些地方还准备了卫星图,历史参考图等材料。可以说这个活动的灵魂是他们赋予的。

    ——————————————————————————————————

    我知道我摄影渣,求轻拍……图是完全没p过的,我懒……另外还有照片下面的时间我也知道挺有碍观瞻的,但是已经拍下来了,后期P工程太大。另外上面的日期也是错的,是9月3日= =

    觉得我的照片简直要看瞎的,推荐移步去微博“广州街坊情”或者“省城风物”,里面有很多照片可以洗眼睛~

    比如……

    咦虽然这个好像是他们转发的……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折腾的日常之《寻找看得见的历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xb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