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时候就听说了“木桶效应”,如果你想让一只破损的木桶盛满最大体积的水,最好的办法是弥补短板,否则木桶的容量只能保持在短板的水平。
后来的时候,流行“发挥自己的优势”,一个人一生的时间、经历极其有限,不可能事事做得完美,全能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身为普通人,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发现自己的相对优势,继而打磨精进,让这个优势成为自己可供利用的“武器”。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实际上,很多道理都是如此,只是常常忘记了进行对比思考。
我为这两个观点困惑是因为自己的英语学习困境。
因为基础不好的缘故,尽管一路走来,战胜无数英语考试,但考试毕竟是应试,应试的特点就是确定性,确定性意味着准备的可能,即使如雅思、托福也是如此,否则,市面上就不会有众多的培训班,培训班的作用就是找出“确定性”,助考生“试”应(应对考试)。我大概就是利用自己机械储存的“确定性”的英语知识战胜了这些年“追”过的英语考试。但是,如果到了实际场景运用,我的英语弱势立刻暴露出来,我很清楚自己的英语不足,因此,在需要用英语交流的场合更加畏首畏尾,近乎成为“哑巴”。于是,英语的运用能力更加无法提升。
后来,我发现,其实,当我不需要再应试的时候,我以往所积累的应试的知识,几无残存,留下的只是一种对英语语言的“陌生的熟悉感“。大学升学的时候,选择了对英语要求颇高的专业,因为据该专业往年的总体分数线来看,其要求是相对偏低的,且在考核的过程中不突出英语考查,我“曲线救国”,凭借总体成绩顺利进入自己的目标院校。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英语”作为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我常常陷入焦虑之中。我愈加清晰地意识到,没有对英语的熟练掌握,就不可能在专业上取得优异成绩。
为了提高英语水平,我开始利用APP,网课等保持每天对英语的学习,但是遗憾地是,我并没有发现自己英语水平的提升。或许有方法的原因,但是我不得不怀疑,我是不是已经错过英语学习的关键期,英语现在就是我没有办法克服的劣势,我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并不会取得同等的回报。相反,我喜欢文学、喜欢汉字,与英语相比,自然是处于优势的一方,但我却没有可供利用的剩余时间去增长自己喜欢和相对有优势的一方。
以上想法,心底早已有之,只是未付诸纸笔。写下以后,我倒有了诸多反对自己的理由。
来自网络其一,优势与劣势是相对而言的。英语,即使算不上优势,但应该也不是劣势,英语考试“取胜”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劣势不在于整个英语,在于“说”和“写”。而中文,实际上算不上优势,毕竟,中国人口基数是最大的呀。两种不同语言的学习达到同等水平,是需要一些条件的,如尽早开始,环境浸泡,但我两者都是缺失的。我不应该强求英语达到母语的程度,从而将英语绝对化为木桶的“短板”,而是应在坚持英语学习的同时,尽可能改变学习习惯与方法,弥补缺失的条件。
其二,英语的通用性。毫无疑问,英语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语言”。一种语言,讲得人数多,不代表它的地位高,通用性强,中文的流行主要还是因为中国作为第一人口大国人员的传播。而英语是构造了一个“先进”的世界,从而牢牢占据“国际第一语言”的地位。未来的世界,显然少不了英语,尽管也少不了中文。因此,二者“通吃”才是明智的做法,才能具备适应未来世界的基础技能。
其三,英语带来的个人变化。尽管英语水平有限,但因为专业的缘故和外国友人得以接触交流,甚至得到出国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是看待事物视角的变化,是感受不同的文化,是体验国家差异的经历赋予我更丰富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如果没有选择现在的专业,没有英语做媒介,我相信,我无法具有在全球背景下的意识和态度。
综上比较,矛盾已经明了,摆脱焦虑和纠结,放弃非此即彼,去拥抱两种语言吧,一定会收获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