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了《少年的你》,感觉内心有些压抑和沉重。校园暴力或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校园可以是孩子们的乐园,也可以是孩子们的噩梦。
影片从胡小蝶因不堪忍受校园暴力,从楼上跳下来开始。陈念流着泪给她披上了衣服,那一刻我在想如果我是其中一位同学或者老师,我自己身上也有一份责任。有可能是漠视的责任,有可能是没有及时发现的责任,也有可能是没有及时与胡小蝶谈谈心的责任,也可能是没能保护她不受欺凌的责任……我想那一刻陈念的心情是复杂的,她不仅对欺凌者感到愤怒和害怕,还有对于没有帮到胡小蝶的内疚和自责。胡小蝶用自杀的方式来反抗校园暴力,也暗示了陈念用激烈的方式反抗魏莱,把她推下楼,最后自己认罪。为什么结果会这样呢?
我想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遭受欺凌会给孩子们带来身心严重的创伤。被欺凌的孩子白天生活在恐慌中,晚上可能会因为噩梦而惊醒。慢慢地,孩子的情绪会变得不稳定,他会认为是不是自己有罪,是不是自己太弱了,他会在同学面前感到自卑,也会因为没人愿意和他做朋友而感到孤立无援……这些心理因素也正是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危险因子。因此校园欺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残忍的,他们的痛苦我们难以理解。有些大人会觉得这孩子心灵太脆弱,怎么就想不开从楼上跳下来,其实他们在之前已经忍受了太多太多。
2.青少年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遇到事情容易走极端。被长期霸凌的孩子忍耐得太久时可能会爆发,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一时冲动采取极端的方式自杀或者杀人。他们不懂得世界的规则,也难以信任大人,常常采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去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殊不知这样的后果是他们难以承受的,也是父母难以承受的。
3.欺凌者因为在欺负弱小者而感到快乐,当没有受到惩罚或者激烈反抗时,他们越发肆意妄为。在电影中我们看到魏莱并没有因为胡小蝶的自杀和警察的警告而停止欺侮别人,她认为没有证据,你们就不能把我怎么样,这样残忍性格的养成,在期家庭教育缺失中可见一斑。直到后来有人看到他们施暴过程并且报警,她才开始惊慌失措,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情是过火的。
这三方面是最直接的原因,我们作为老师可以做什么呢?
1.平时多观察每个孩子的情绪状态,一旦他的情绪不太对劲,我们可以找他谈谈心,了解孩子的心理,成为值得孩子们信任的老师。如果遇到受欺凌的孩子,我们要多给与关注和支持,不是一时的安慰,而是长期的关注,重新帮助他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2.向孩子们普及法律知识,以及孩子们遇到伤害时的正确求助方法,让孩子们学会更多保护自己的方法,鼓励孩子们积极向上发展,建立团结互助的同学关系,而不是以暴制暴、互相计较的关系。
3.对待欺凌者一定严惩,绝不姑息,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行为和想法的错误。不仅如此也应该与欺凌者深入交谈,明白他背后的动机,进行正面引导,让他从受欺凌者的角度去思考,从心理上转变从欺负他人中得到快乐和发泄的想法。
作为家长可以做什么呢?
1.受欺凌者常常在家中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孩子,所以我们家长在忙于工作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对孩子们心理的关注。当观察到孩子情绪不太好的时候,我们要多与孩子交流,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批评。家是一个提供温暖和关怀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制造更大压力的地方。当我们的强势阻止了孩子们表达他们真实想法时,那么这时孩子们常常是危险的,当他们遇到欺凌或者一些不知所措的事情,常常是觉得自己不对,却不会向家长求助。
2.我们看到电影中,欺凌者(三个女孩)都有自己各自的问题家庭,其中一个女孩父亲酗酒,当着所有同学的面打孩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家庭中,父母教会孩子的方式就是以暴制暴,孩子也有样学样的在学校施暴。因为他们只知道这样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方法,却从来不知道暴力是错误的行为。而魏莱的家长则是一味包庇孩子,让孩子以为自己犯了天大的错都可以用钱解决。这样的家庭氛围或许也是畸形的,导致孩子没有同情心,也非常残忍,认为在大人面前装得很无辜,就可以肆意妄为。
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忽视型家长、专制型家长以及溺爱型家长,分别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同的负面教育。唯有成为民主型家长,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孩子免受校园暴力的伤害,或者不会成为施暴者。
回到影片,当小北和陈念认罪之后,阳光打在他们的脸上,那一刻我的心终于放下了。校园暴力不是以暴制暴,而是防微杜渐,还有双方的理解与原谅。当我们的社会重视这件事,并为此而付出努力,我相信未来校园暴力会逐渐减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