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597小时,第2528日
阅读《资本主义:竞争 冲突 危机》
国际贸易理论是关于生产和金融全球化成本收益的现代争论的关键部分。世界受到普遍贫困和持续不平等的困扰。最富有国家的人均 GDP 超过 3 万美元,而最贫穷国家的人均 GDP 低于 1 000 美元。但即使是后一种情况也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因为较贫穷国家的收入分配差异更加令人震惊。据世界银行估计,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时,近全球人口一半的 21 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到 2 美元, 8.8 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到 1 美元( World Bank 2008 )。
我们应该注意到,关于全球化的争论一般而言不是讨论是否需要利用国际资源来减少全球范围内的贫困,而主要是讨论各种资源被使用的方式。新自由主义的支持者提出了各种观点。他们指出这样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即富国作为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在世界市场上并借助世界市场实现发展的
新自由主义的批评者挑战所有这些说法。他们注意到,富裕的国家,从西方传统的富裕国家到亚洲新兴的富裕国家,都严重依赖贸易保护主义和国家干预政策取得发展,而且直到现在它们仍然继续这样做
事实上,即使英国在 1860 年以后宣扬自由贸易,美国“实际上仍是世界上受保护最多的经济体”,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在这样做的时候,“美国人清楚地知道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他们知道英国通过保护主义和财政补贴达到其发展的巅峰,因此在进入其他任何市场时,他们也都需要这样做……美国 1868—1876 年的总统和内战英雄尤利西斯 · 格兰特,批评英国向自己的国家传播自由贸易理念,并反驳道,‘200年之后,在美国获得了贸易保护所能提供的所有好处之后,我们也会采取自由贸易’”( Chang 2002b )。事实上,事情也正是这样发展的。
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都是利用“高度选择性贸易政策”成功发展的典型案例。另外,智利( 1974—1979 年)、墨西哥( 1985—1988 年)和阿根廷( 1991 年)确实推行了全面的自由化,但这在扫除了其本身处于弱势的行业的同时,也削弱了其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导致它们往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为此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贸易和金融自由化将促使贸易增长加快、经济增长加快、技术变革提速,国家资源配置会得到显著提升,从无效率的进口替代品转向更有效的可出口商品——所有结论都源于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基础结构。新古典主义理论承认,这些进程最初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特殊行业失业率上升。但是,所有类似的消极后果都被视为仅仅是暂时性的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社会政策得以解决,直到自由贸易的好处开始显现。从政策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开放国家,加入世界市场:消除贸易保护、开放金融市场和私有化国有企业。
最后,为了完善关于自由贸易好处的标准论证,我们还有必要假设充分就业是拥有竞争性市场的国家的一般情况。没有这个额外的假设,即使贸易能够实现自动平衡也不一定会使整个国家从中获益。
总而言之,在整个标准贸易理论体系中,有三个命题至关重要:( 1 )当一个国家面临贸易逆差时,其贸易条件会下降;( 2 )当其贸易条件下降时,贸易差额会有所改善;( 3 )任何这些调整不会产生总体失业。人们假定所有这些机制都可以在足够短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使其具有社会意义。麻烦的是,标准贸易理论中的这三个基本命题都曾因其理论和经验上的缺陷而受到广泛的批评。
李嘉图的理论主要讨论国际调节资本的决定过程。当贸易开始时,葡萄牙和英国都同时生产酒与布,所以每一种商品都有两个不同的生产者。尽管葡萄牙在最初对于两种商品都有更低的基于成本的价格,但是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国际竞争最终会选择英国的企业作为生产布的调节资本,而葡萄牙的企业只作为生产酒的调节资本。
另一种在李嘉图理论中被当作不必要因而被忽略的可能性是,英国的资本可能会努力使英国的实际工资增速慢于葡萄牙的实际工资增速。尽管技术变革是每个企业和劳动力之间的局部互动,实际工资的增长却是涉及资本、劳动力、利润率、人口增长以及整体技术变革率的宏观经济现象
考虑到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会产生贸易不平衡,当贸易盈余国家将自己的盈余在国际资金市场上贷出,贸易赤字国家通过在国际资金市场上借入以弥补赤字的时候,总体收支就会达到平衡。这所有的过程都是通过自由贸易和自由金融市场的运作实现的。
前面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研究主题。第一,行业的比较成本和贸易条件由相对实际工资、相对调节资本的生产力以及不可贸易商品 / 可贸易商品的效应决定。第二,一个国家贸易平衡的方向由绝对成本优势或劣势决定(古典路径),而它的规模也取决于相对国家收入(凯恩斯主义路径)。后者的变化会影响贸易平衡,但除非该变化足以转变比较成本,否则不会使结果由盈余永久性地变为赤字。第三,贸易不平衡会创造收支不平衡,而收支不平衡又会影响利率,进而引起短期的国际资本流动(古典路径),并且有可能也会通过影响投资改变国内收入(凯恩斯主义路径)。最终结果是拥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将会通过国际放贷回收利用自己的贸易盈余,而拥有绝对成本劣势的国家则会借入国际资金来弥补自己的赤字。这些过程都会通过自由贸易和自由金融流动实现,尽管政策也会产生类似的效应
在经验层面,标准和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关于贸易差额与实际汇率的预期有所差别。针对第一个问题,比较优势假说认为实际汇率会变动以确保贸易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平衡:实际汇率的自动调整会确保“贸易平衡,因而出口商品的价值会等于进口商品的价值”
上面所引述的经验和政策含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会推导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首先,一个国家的实际汇率会遵从其相对实际单位成本的时间路径。因为相对实际单位成本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或者下降,所以实际汇率也会普遍不稳定
一旦建立起长期关系,我们就可以从深层的 ARDL 关系以及相联系的纠错机制的纠错系数来估算长期系数。这个 ARDL 关系合适的滞后长度的选择基于赤池信息原则。最终的结果显示,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和实际汇率之间存在一个长期而强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调整速度适中。每种情况下的因变量是实际汇率的对数,而自变量则是由可贸易商品 / 不可贸易商品调整后的(直接)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对数。实际的利率差被当成实际汇率短期波动的决定性因素参与检验,我们发现它在美国的数据中是统计上显著的,而在日本的数据则不是。
古典贸易理论实际上反对的正是这一“神圣信条”。贸易不平衡才是正常的情况,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经验上。这并不排除中国的确通过干预将其自身汇率降低到自由市场水平以下的可能,只是说明我们不能简单地从中国具有对美国的贸易盈余这一事实就推断出这一点。在真实的国际竞争中,总有赢家和输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