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化特区,政治特区

文化特区,政治特区

作者: byz2zk | 来源:发表于2013-12-19 12:36 被阅读75次

哲学教授张祥龙先生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以前的生活方式都是家庭的,现在的社会却在鼓励极端的个人主义,如今的工作模式导致人员流动性特别大,家庭越来越小,个人主义也使得核心家庭越来越不稳定,美国的离婚率已超一半。越来越多的人感觉自己是孤独地生活在世界中,渴望被保护,这种渴望甚至会导致一种集权主义的反扑,因为集权也能给人一种虚幻的安全感。

集权主义大老虎是不是会反扑,不大好说,但张教授所谈的问题,的确相当严重。

市场经济鼓励的就是用人单位与个人的双向选择,单位不时地辞掉员工,员工经常跳槽,有时员工也不想跳槽,可是单位发不出工资了,不跳也不行。更换工作有时就是改变工作的城市,即使不改变城市,也得更换工作模式(不同单位有不同工作模式),所以经常与爱人、子女一起吃吃晚饭,也成了一种奢侈。没有时间与心思经营,家庭也就没了家庭的气氛,老公只是赚钱机器,老婆不仅是带孩子做饭的保姆,还得工作赚钱,更累。如果夫妻在尽家庭义务之外,坚持个人主义原则,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与感受,不懂得想方设法关心爱人,那么就谈不上有什么感情了,只是世俗压力让他们不敢分开而已。有些人甚至说,一个人过生活很好,如果没有生理需要,真不想结婚。

夫妻如果在这样消极的心态下维持家庭,即使不离婚,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首先,孩子与父母一起吃饭的时间很少,沟通当然也少,遇到困惑没人帮他们解惑,恐惧的时候,父母也不在身边,他们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与指导;如果父母之间因为没感情而不说多少话,没有创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气氛,孩子也会内向、不说话,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互动以活跃气氛。这将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幸福。由于孩子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对这个家也没多少感情,期望他们以后多么孝敬父母,也是空话。这样的孩子以后结了婚,家庭气氛也好不到哪儿去,如此恶性循环。

只要搞市场经济,大家就会经常换工作,人员流动性必然大,大家没有机会与时间去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当然,时间也可以挤出来,可是个人主义的盛行让现在的父母想不到去挤时间营造和谐家庭气氛,他们宁愿打打游戏、混酒吧、K歌、学习专业知识,也不去关心一下家庭),当然也就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和谐的夫妻关系。为了家庭美满幸福,张教授建议成立“儒家文化特区”,让人们稳定地呆在某个地方工作生活,采纳儒家的经国治世之策,培养出愿意终生传承儒家生活方式的儒者。

关键是如何保证生活在文化特区里的人们一定可以找到工作呢?让大家都种田肯定不行,种田换不来几个钱。如果办公司,必须保证特区里未退休的成年人都能在公司里工作(日本人似乎很少失业,他们在某个公司一干就干到退休),如果谁不努力工作,可以按照特区的儒家规范进行惩罚,可是努力工作并不一定使公司兴旺发达,公司需要的是功劳而不是苦劳,他们需要有创造力的人,需要新鲜血液,并辞退那些不懂得巧干的人,这些人如何安置?如果公司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怎么办呢?因此而失业的员工如何安置?

也许张教授的意思是,文化特区也是经济特区,只要放开竞争,特区里总会有足够数量的优秀企业,确保特区里的居民都有工作,即使暂时有人失业,特区领导也会照顾好他们。而且,特区里面没有房奴,生活压力不大,特区领导只是确保他们吃饱,这还是很容易的。吃饱之后主要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真丰富了,大家就不会那么贪恋物质了。比如,家庭的温馨会让人们老是惦记着家,天天惦记家的人,怎么可能成为拜金主义者呢?怎么可能经常混酒吧、打游戏呢?



昨天推送关于“文化特区”的文章,朋友们反馈比较多,今天我特别将张祥龙教授的两篇文章(《“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意味着什么?》与《给中国古代濒危文化一个避难所——成立儒家文化保护区的建议》)细细读了一下,感觉我昨天的理解有偏差,所以今天再多说几句(今天原本是“西方哲学”时间,就推到明天吧)。文化特区不像我所想的那样,它不是经济特区,它以农为本,大部分居民都是农民,由于耕地是固定的,所以人们也没什么流动性,可以很好地经营家庭,子子孙孙住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家族,家族首领由家族成员民主推选,家族负责个人的生老病死、生产、教育、保险等等,这些原来都是政府、社会的责任,现在成了家族的责任。

有点理想色彩的是,这个特区几乎不用现代科技,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沟通工具与娱乐工具,只使用农业社会所能制造出的工具。有些人感觉,如果没有电视、手机等等,真不知道该怎么活着。

最后,这个特区虽然是文化特区,但也是政治特区,因为特区首领由精英(大儒与家族首领)选举产生,并接受精英与民众的监督,干不好,就下台。昨天有微信朋友反馈说,好的文化总能传遍世界,靠建立特区来维护的文化,其实就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这是把儒家文化特区仅仅理解成文化特区了,其实它更是政治特区。三大宗教虽然传播很广,但被它们影响的人,依然只占少数,相信神的存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自由民主文化传播广影响大,但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逃避自由讨厌民主,因为自由民主让每个人都成了孤独无助的个体,处于无根状态,心灵无家可归了。

张教授规定特区以农为本,这样的特区真像是陶渊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了。可是,一个小小的农业王国,不使用现代科技,经济不发达,根本就没有力量保护自己,即使特区里儒家文化保护得特别好,也是徒劳。别人来攻击特区,特区没有招架之功,瞬间化为废墟,靠这种软弱的特区来维护的文化,又有什么生命力呢?

我们理解,张教授之所以提倡以农为主,是希望借此来再造大家族,因为农业社会中人员流动性小。昨天我们说了,一个特区,只要推行讲究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总会有足够多的企业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特区中的居民,流动性也不会大,再加上交通发达,每个人每天几乎都能回家。这样一来,就会有大家族的出现。

至于说不使用现代科技,是不现实的,前面说了,只有靠现代科技,特区才会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儒家文化与现代科技并不是冲突的,科技只是工具,儒家文化造就价值观,只要价值观是儒家式的,那么科技就会用到好的地方,不像现在,科技在造就人们的价值观,让人们变得越来越像低等动物。

最值得关注的,还是文化特区也是政治特区这一点。我们现在搞了很多年的经济特区,如果再搞政治特区,也就是把某个地方变成西方发达国家的样子,即使特区首领不是普选产生,也是精英选举产生,精英再通过普选产生。可是,搞到最后,这个政治特区居民的心灵,依然无家可归、孤独无助。为了让特区居民的心灵重归家园,政治试验必须与文化试验相结合。居民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由于他们与大家族成员生活在一起,更容易理解儒家学说的种种原则,比如孝悌,并且身体力行。当然,这不是思想专制,别的学术思想也要学习,不过通过与儒家学说的对比,应该理解,儒家学说更能给人带来幸福,否则就不用搞什么儒家文化特区了。

张教授的文章虽然某些地方比较理想化,但至少提供给我们一个可贵的思路,通过文化特区与政治特区的结合,可以解决人类根本的精神危机。儒家文化相对于三大宗教,也更容易被占大多数的无神论者所接受,儒家文化特区如果成功了,当然也就更容易推广。

相关文章

  • 文化特区,政治特区

    一 哲学教授张祥龙先生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以前的生活方式都是家庭的,现在的社会却在鼓励极端的个人主义,如今的工...

  • 【在太平洋的眼里看到故乡】第九天|民宿老板和我一起去垦丁?!

    day9.高雄 驳二艺术特区 驳二艺术特区 驳二艺术特区 驳二艺术特区 驳二艺术特区 驳二艺术特区 驳二艺术特区 ...

  • 我和特区共成长

    特区是什么? 妈妈说,特区即是“经济特区”的简称。中央政府赋予经济特区引进人才、外贸出口等许多其经济管理权限,在税...

  • 儒家文化特区构想2019-07-27

    【余东海】儒家文化特区构想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16883

  • 特区会

    青梅煮酒, 叨絮同事似旧友。 一夜烛光伴入眠, 醒来灯火阑珊处, 山海相接, 高楼林立矗港湾。 连番遭遇都是梦, ...

  • 开发特区

    一,mac密码开机密码忘记重置mac所有配置 前几天朋友的电脑密码忘记了,就在网上找了个还原的办法帮她解决了问题。...

  • 华盛顿特区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华盛顿是谁吗?我现在来告诉你,他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让东海岸和西...

  • 【16.04.04:文化】你所不知道的伦敦特区人—— Take

    【16.04.04:文化】你所不知道的伦敦特区人—— Take a Walk on The East Side @...

  • 愛新覺羅溥光《师说观人术》332

    愛新覺羅溥光 《师说观人术》 《深圳特区报》是唯一进入中南海的地方媒体,政治影响力大。 《深圳特区报》之所以具有如...

  • 港澳文化青年开启四川文艺采风之旅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刘玉蓉 由文化部与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共同主办,四川省文化厅承办,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特区,政治特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cc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