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寻路中国~工厂~36

寻路中国~工厂~36

作者: Carreybook | 来源:发表于2020-08-04 21:25 被阅读0次

      作者在本节继续介绍自己在丽水工厂采访到的工人,老板,地摊小贩这些人群的故事。平凡的人遇到生活中的琐事,也有各不相同的表现,大家在工业化的浪潮中如何安身立命,确实非常考验人性呀。

    路边小店

    11月初,两位老板决定搬迁他们的胸罩调节环制造厂。他们一直没有告诉大家,什么时候搬迁,要搬到哪里。对这些问题,也许他们自己都还没有答案。偶尔,高老板开着他那部别克赛欧轿车往高速公路的方向驶去,一两天后才回到厂里,然后和王老板悄悄地商量着什么。罗师傅相信,两位老板仍旧在寻找新的厂址,具体地址很有可能就在温州附近。不过,他也拿不太准。老板们对这样的消息进行保密,已经形成了一种特色。(又是特色,哈哈,何伟很懂中国特色嘛)如果他们提前宣布搬迁计划,工资拿得不多的工人们要么会提出加薪,要么会马上另找工作。因为业务正在好转,这个时候两位老板可担不起劳动力缺失的代价。因此,他们只告诉大家,搬迁的事情还早得很。(老板的套路不牛不行呀,不然管不了大伙儿了,有意思)

    王老板突访老陶,和他进行了第一次协商。到这个阶段,老陶已经可以充当发言人的角色了,因为他代表着厂子里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劳动力:他的两个女儿、陶家偶尔来厂里做做零工的几个表亲、同样来自安徽省的十六岁女孩任静以及老陶本人。王老板本来不屑于跟这个人商量,可他别无选择,尤其是那几个女孩儿,都是非常宝贵的女工。一天,他问老陶,他们一家人是否愿意跟着搬迁。

    “搬到哪里?”老陶问道。

    “还——没——确定,”王老板说。当他跟老陶打交道的时候,总会出现结巴的现象。“不过,应该不会太远。”

    “嗯,那么我也不好说,”老陶说道,“你得告诉我,搬到什么地方,这样我才好答复你呀。”王老板不想说得太细,他们只好就此打住——那不过像一点火星,然而,这点火星足够引燃文火慢烧似的协商进程。(互相试探,哎,人际关系真复杂)

    在厂里,还没有能够像老陶那样讨价还价的人。每当入夜,流水线上的活儿干完之后,他就想着法子打理一家人的干货摊。对此,他也很在行。他的摊上备有几百本书籍、杂志,廉价商品也有好几十种,这些东西的价格他都记在心里。跟别的店老板不一样,对那些可能成为顾客的人,他不会笑脸相迎,或者假装热情。他能够镇得住人:因为有那样的身高,因为有那样挺直的身板,他天生就是个令人敬畏的讨价还价者。可令他出名的还是他那很好的鉴别力,当地的其他一些店主有时候都要前来向他讨教。(一人同时做两份工,挺不容易)

    陶家的摊位摆在跟遂松路相连接的一条小巷子里。小巷创业者多来自安徽省,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竞争,但相互间还是有一种同乡情谊。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有的小摊变成了真正的商铺,其中一对夫妻开了一家店面,跟老陶的小摊隔街相望。这对夫妻有一个十个月大的儿子,他的外形跟其他中国人差异很大。这个小家伙长着一头纤细的头发,接近金黄色,两只眼珠子呈现出浅灰色。他的皮肤也很白皙——当地人都叫他“小老外”。傍晚时分,我有时候会到陶家的小摊上跟老陶坐上一会儿。每当这时,邻居们就会跟我开玩笑:“喂,那可能是你的小孩儿哦!”他们这么说,让我感到十分窘迫。在中国,我时不时会看到有些长得比较特别的小孩。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在这个国家曾经出现过的多民族融合,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经过了若干个世纪的迁徙与移民,一定会飘荡着各式各样的基因,有时候肯定会出现在某个小孩子的身上。(这点倒是真的,常见情况)这些小孩常常受到一些不太友善的关注——丽水的这个小孩太小,还理解不了这一点。不过,我可以想象,总有一天他会对这样的话语感到厌烦。(小孩最讨厌大人的那些阴阳怪气,小时候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吧)

    在大港头附近,离丽水市三十公里远的地方,高速公路将会开设一个出口。一直以来,大港头就是位于大溪上的一个小渔村。几百年前,人们在这里筑起了一道石堰。小村里有一条卵石街道,两旁都是传统的木结构瓦房,当地政府便把这里确定为“绿色产业”的最佳位置。因为丽水市早年是依靠仿皮加工发展起来的,现在的领导干部们开始引进更清洁的产业。于是,他们决定在大港头兴建艺术家公社。他们的目的有两个:画家们画出适合出售的画作;高速公路通车后,吸引外来游客。唯一还缺乏的,就是富有活力的艺术社区。对此,政府打算采用引进的方式,跟当初他们引进产业的方式一模一样。在经济开发区,所有工厂在头三年内都可以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而在艺术家公社,所有搬迁来此的画家都可以享受头三年房租减免的优惠。(有点像大芬油画村,不过政府在看到红利起来后,又想杀鸡取卵)这项政策如果对仿皮工业有效的话,为什么不可以用到艺术上呢?

    领导们给这个项目取名为“古堰画乡”,他们宣称那是根据巴比松画派而命名的。巴比松画派是19世纪的一个油画派别,始于法国枫丹白露附近的森林。当时的画家们聚集在此,以画乡村景色和农民主题闻名于世。在巴比松精神的指引下,丽水市政府委托画家们以周边农村的景色为题创作了一系列画作。他们为这些画专门修建了一个陈列馆。陈列馆刚开放没多久,我就去那里看了一下。我在陈列馆里一边溜达,一边观看着这一地区的风景:大溪上的一段田园风光、山坡上静静的橘子林、传统的农村民居,等等。多数画作深受法国印象主义画派的影响,使用了大量的浊色和柔光,有些细节描绘还带有欧洲风格。一幅画上面画着三头慵懒的母牛,这样的母牛我在丽水从来没有看到过。有一幅画采用了凡·高的绘画手法去描绘一棵橘子树。有一幅画受莫奈风格的启迪,画了糠壳燃烧的场景。在陈列馆主厅里陈列的二十六幅风景画作中,只有一幅画里面出现了人的形象。如果这幅画的场景是在法国某个地方,画面上又没有人物的话,看上去跟丽水市也没有什么分别。(这种油画产业基地在大陆很多地方都有呀,形成产业链了)

    古堰画乡刚刚开业,但关于租金免费的承诺已经吸引了十一家艺术公司。这些小公司多是聘请几个画师,让他们画一些美国和欧洲的城市风光,然后再卖到海外市场。这些画家在遍布浙江的艺术学校里接受过培训,很多人以临摹威尼斯风景画为专长。红叶是当地最大的公司之一,那里的一个经理告诉我,他们跟欧洲一个买家达成了协议,每个月需要一千张威尼斯风景画。在欧洲,这些油画被卖到旅游商店、宾馆,以及饭店。荷兰大师们的画作临摹品也有很好的市场。中国的艺术家们把这样的风景画称作“荷兰街”,他们通常只要一天多点时间就能画出一张来。(速成油画培训班,我在大芬油画村见过,挺神奇的)

    在一家叫作波米亚的画廊里,我看见一个名叫陈美子(音译)的女人正在画一幅“荷兰街”。这幅画里有鹅卵石、马拉车,以及她称之为“塔”的建筑物。我告诉陈美子,那其实是一座教堂。她说,之前她也很怀疑,但一直拿不太准。她大致估计了一下,画这一幅画可能有三十次了。她经常画的其他主题有圣马可大教堂和意大利总督宫,尽管她连这两个地方的名字都说不上来。跟当地其他画师一样,她把威尼斯称作“水城”。她从小在浙江省某地的农村长大,我问她是怎么对艺术产生兴趣的。

    “因为我学习成绩不好,”美子说道,“我成绩不好,考不上高中。艺校比技校好考些,就是这么回事。”

    “你小的时候喜欢画画吗?”

    “不喜欢,”她回答道。

    “但你很有天赋,对吗?”

    “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她说道,“我刚开始学画画的时候,连画笔都拿不稳。”

    “你学习很好吗?”

    “不,我是班上最差的学生。”

    “你喜欢画画吗?”

    “不,一点也不喜欢。”(看来只是为了谋生而画画呀)

    在我看来,美子的技术似乎很棒,她的画看起来很不错。可她说到自己的工作时,一丁点热情都没有。中国人对这类事情一般非常直截了当,如果他们是农村人,那更是如此。不过,这倒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广告公司信手涂鸦的美国年轻人,可能会对创造力、灵感这些东西侃侃而谈——只要公司能够让我按照自己的灵感作画就行了!可是美子根本不来这一套。(同样是画画,中美两个国家的画手完全是两个极端,一个追求艺术,一个为了赚钱,哎,被迫呀)美子个子娇小,声音沙哑,称得上是个美女。她穿着白色的画师工作服,我提出的很多问题都让她大笑不已。她从来没有因为兴趣而画过画——当我问她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时,她看我的眼神好像是我的脑子进水了。对巴比松这个概念,她嗤之以鼻。跟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一样,她最讨厌的东西,就是乡村的宁静。(因为她老家就是这样呀,看腻了)她之所以搬到大港头这个地方来,完全是因为这里的房租全免。我问她,她画的哪一幅画自己最喜欢,她说道:“我一幅也不喜欢。”我问她有没有崇拜过莫奈或者凡·高这些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她给出了类似的回答。“没有我最喜欢的作品,”她说道,“那类作品跟我们现在画的东西没有任何联系。”(倒是挺诚实的孩子,没有那些假冒艺术家的做作,一切只是为了生活,没钱之前不谈什么诗和远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路中国~工厂~3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cj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