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939476/de15c314c090bf9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939476/e30ec64dd50fb396.jpg)
1.郎平给做推荐序中,有一段话生动阐述了什么是女排精神。
中国女排这么多年一直在世界先进行列,大方向一定是对的,但是科技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现代排球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女排遇到的挑战,是如何在新的时期平衡变与不变。
探索的过程,我们有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但是也需要我们拿出勇气,明知前路布满荆棘,可能伤痕累累,甚至流血牺牲,也要坚持向前,不断向前。
这一路上,我们不断修正自己,错了,勇敢承认,果断改变,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女排保持活力,越来越好,只要所做的每一点都朝着这个方向,心里就非常踏实。
我们终将老去。但是中国女排永远年轻。
2.2013年标语:艰苦奋斗,刻苦训练,顽强拼搏 为国争光
2014年:十六年,青山在,人未老
2015年:作为强者,就要面对所有困难
2016年顽强拼搏是中国女排的名字,我们永不放弃。
2017年,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
2018年,不能奏国歌了,还要努力把国旗升起来
2019年,升国旗,奏国歌
3.在错的路上练得越多,离目标就越远
4.郎平从袁指导那里学会了“时间管理”:抓紧训练课上的每一分钟, 像海绵吸水一样集中精力学习和体会, 白天付出汗水和辛苦,晚上要马上总结。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做法,一定要用文字记录下来,时常回看加深印象,再通过反复磨炼把它内化于心。总结中会发现很多问题,一定要马上思考解决办法。1995年、2013年,郎平两次出山,也都是在中国女排处于低谷时。
带领球队在艰难中起步,郎平要求队员学会管理时间一“和心中远大的目标相比,我们用来准备和提高的时间永远是不够的,必须设定阶段性目标,踏实努力,及时总结,而写日记,是督促自己最好的方法之一。"
5魏秋月的故事,她是伦敦奥运周期中国女排的队长经历惨痛失利后,一心准备退役,郎平出山后她瞬间改变决定:重新开始,再干四年。
她给郎平发了短信,表达希望为国家队效力的心愿,之后郎平回复了她,电话联系沟通一周之后,魏秋月在2014中国女排集训名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6.2014年瑞士精英赛,郎平看大家紧张给大家开会,说:你们是什么水平,我心里最清楚,带你们出来比赛,就是给你们机会长见识的,而于郎平而言,也做好了交学费的准备。
看朱婷心事重重的样子,她在比赛前重点提醒朱婷一点.外界的看法不重要,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够了。
7.中国女排为什么能赢?
曾春蕾说.因为有信念,这种信念,不是相信自己一定能赢,而是绝对不会轻言放弃!
8.时间过得好快,快到让人无暇停下来喘息,更来不及品味爬坡路上收获的喜悦,时间又好像很慢,一天天,一周周,见证了这个团队跋涉的艰辛。
9.丁霞说:女排精神就是每球必争,拼劲全力
10.关于团队的备胎计划,2013年郎平上任之后,一直在推行的一个新理念是“大国家队”——国家队集训,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有十几个人,而是从各地方的俱乐部广泛召集人才,扩大团队。比如2015年,国家队集训名单上有26个球员,光是自由人这一个位置,就有5个人。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郎平在2006年做美国女排主教练的时候曾经吃过亏。当时,郎平带着美国队准备参加世锦赛,各项准备都做得差不多了,结果还有一周就要带着团队出发了,主二传突然找到郎平说,自己不去比赛了,理由是要回家挽救爱情。
这一次之后郎平就下了决心,带国家队,一个位置得多培养几个人,绝对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所以后来郎平坚持,每一次选拔都要扩大范围,搞一个“大国家队”。
这种思路倒是解决了人才储备的问题,但是这么多队员一起磨合,无论是年龄还是背景差异都很大,彼此之间又有竞争关系,怎么促进团队之间的配合和团结呢?
我发现郎平做的很关键的一件事,是刻意给每个队员都制造“打大仗”的经验,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参与感”。
比如201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来举例子。
一般来说,在这种重要赛事上,都是主力队员从头打到尾,不得已才替换替补。但郎平当时的做法很不一样:当时球队大名单上有22个队员,在这些队员之中,几乎没有一个队员打满全部的比赛,所有人轮番上阵。最终22个球员里,有21个人获得了上场比赛的机会。
最夸张的是,郎平在这场赛事的总决赛的比赛前夜,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把当时的主力朱婷、惠若琪、徐云丽替换掉了,让她们回北京准备下一场比赛。最终参加总决赛的,是一个半主力、半替补的阵容。
如果你不了解当时的情况,你可能很难理解这个决定的分量。在那场比赛之前,中国女排上一次取得一个世界级冠军,已经是10年前的事了。眼见着进入决赛了,所有球迷都期待着女排能拿出最强的实力,奋力一搏,兴许能拿个冠军回家是不是?可郎平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郎平当然有自己的考虑:当时她考虑的是,哪个成员打得多,需要休息调整?哪个成员欠点火候,需要派上场锻炼?从战术的角度来看,郎平的做法缩短了主力和替补队员之间的实力差距。她想实现的是所谓的“全员作战”。而类似这样的决定,她做过不止一次。
这是战术上的原因。不过我觉得,从团队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她的做法也同样有价值:因为这会给每个成员创造深度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你想,一起上过前线打仗,跟平时只是在练兵场上一块练兵,那种感觉能一样么?打过大仗的队友,彼此之间的信任肯定更深嘛。对于资历浅的队员来说,这种经历也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更愿意为团队作出贡献。
11团队的情绪管理,这一点对于整个女排队伍的团结来说至关重要,就是“情绪管理”。
无论是打比赛还是平时训练,她都会密切关注每一个队员的心理状态。队员的情绪波动,她能极为敏锐地洞察到,并且找到适当的方式进行干预。
我们就拿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来举个例子吧。如果你是中国女排的球迷,肯定都知道里约奥运会是一场几乎“不可能胜利”的战役。当时,在小组赛阶段,中国女排被分在了强队云集的“死亡之组”。没想到又出师不利,首战就意外输给了荷兰队。接下来女排又输给了塞尔维亚、美国两个强队。当时到了一个什么境地呢?如果下一场比赛,中国女排不能战胜东道主巴西队,就要打道回府。可想而知当时整个团队的心理压力有多大。
在这个过程中,郎平除了帮队员分析战术以外,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疏导队员的情绪。
比如,郎平感受到团队的主力朱婷压力太大,于是主动给朱婷发了一条信息,大意说的是,你是最让我骄傲的徒弟,我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站在场上你就是最棒的。这条短信让朱婷大哭了一场,而这一次情绪的释放也帮她在关键时刻找回了状态。
但除了自己去关注队员情绪以外,郎平还积极推动“以老带小”的机制:对于年长队员,郎平请她们一起关照年轻队员的心理状态。分房间的时候,郎平就刻意按照一新一老来安排房间,给三个比较有经验的队员,每个都安排了一个小将作为室友。到了对战巴西之前,郎平特意叮嘱这三个老队员,回房间之后关心一下队友,看看每个人心里有什么担心的,或者想不通的地方。这样安排,郎平还有另外一层考虑,就是她怕自己作为教练,在这种关键时刻频繁找队员谈话反而会给大家增加负担,不如让他们自己去进行沟通。
12.2016年郎平给已经归队,正在努力康复的徐云丽发了一段话:人生就像一只储蓄罐,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馈于你。而你要做的,就是每天多努力一点点,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别人拥有的,不必美慕,只要努力,时间都会给你。努力了才叫梦想,放弃了就只是妄想。小丽加油,我们等待你强势回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