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如果不是现在简单的一对多,还有什么模式?年轻的用户,都在用什么app/方式来做社交和阅读?公众号还有什么一对多以外的发展?
-
即刻app,哈哈因为推送的信息都短小精悍干货十足。而且评论区也很有意思,不像公众号的评论区留言和回复很长,而且公众号那个也一百年不改版感觉空间利用率低;
-
还有现在年轻人,除了看公众号这种图文消息,还消费各种动图、段子视频(微博之前也支持了动图评论哈哈)、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更强,甚至对方的头像都是支持可点
-
喜马拉雅app,得到app听知识付费的,所以现在内容更垂直了,或者说更下沉了。内容还是有一定的消费欲望的,
-
我还喜欢玩樊登读书,甚至也买了2年的会员,每天我的时长是有花在订阅号外的其他地方但是因为互联网把人打的太碎片化了,现在微信这种内容阅读消费最大的差异是完全不像其他app有各种外部通知场景,所以其实虽然像我这种聪明人用了微信读书,会看到更新的外push,但更多人可能会比较懒,更懒得去主动打开订阅号一条条获得内容阅读
-
抖音、小红书这2个我都经常玩,小红书觉得上面的内容完全无可替代,优质内容太多了,从前在微博看图文攻略,现在打开小红书, 满屏我都是想点开的内容呢
-
还有一个梨视频,虽然我不下载,但是咋感觉到处都是这个app的内容?貌似挺全面,从民生到时事到科普
-
音遇,一款传说之中要打倒全民K歌的00后、90后产品。满屏的都是插画手绘元素,确实很年轻哈。
微信对新兴或视频创作者不好
- 新兴创作者认为自己得不到足够的流量扶持或曝光,但在今日头条就能有
- 视频观看体验这么多年来一直都不好,视频这块的趋势完全落伍了。
一对多指的是用户单点链路的方式,从一个位置如公众号入口点击进入看到多个信息。
一对多,一个用户对应多个订阅号,一个公众号入口对应多个订阅号?
而没有类似看一看地方,有更多相关推荐,有没有类似的算法主动推荐,类似今日头条;
传播链条过于单一是问题源头
虽然,公众号的火爆多多少少有点偶然,杨魏茂透露的消息证实,微信最开始并没有将公众号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来布局,即使到现在,公众号的地位相比腾讯力推的钱包、小程序也要差上那么一点。
举个栗子,订阅号至今仍然集成在一个入口内,大部分订阅号每天只能发布一次内容,服务号每月只允许发布四次内容,以及防诱导规则的限制等,都在限制公众号自由发展。原因很简单,就是张小龙极简主义作祟,从始至终,张小龙都怕某个功能泛滥,致使微信原本社交沟通的功能被影响。
理论上,这确实符合微信的定位。毕竟功能繁多的QQ不断流失用户,大家主动拥抱微信的理由,就是微信的整体功能设计更极简。可这种“克制”也为微信公众号生态的正常发展带来隐患,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传播链条的单一性。
最早的时候朋友圈、聊天框分享(微信好友、微信群),这两个渠道基本就是公众号全部的扩散渠道。
「发现」频道上线了“搜一搜”、“看一看”入口。这为公众号的扩散带来了新的形式,用户可以通过搜一搜关键词,或打开浏览看一看里面的文章去“发现”好的公众号,而不像此前只能通过朋友圈、聊天框分享有限的方式接触到公众号。
有个小建议,如果各个内容都整合?
不仅微信有微信公众号、QQ有QQ订阅号,天天快报和腾讯新闻也都各有自己的体系,如果把微视、腾讯视频也加入进来,我们会发现,腾讯各个内容平台都是相互割裂的状态。
这种内容平台的割裂,给用户发布带来困扰的弊端还是其次。它会导致内容创作者在扩张自我影响力和粉丝发现好内容上拥有非常多的不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