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下地州给某机关单位开展团体心理培训,带队负责人反复给我强调,这个机关里的人见的世面多,比较挑剔,你要精心准备,要让对方感受到这个活动对他们有启发,有收获。
我先是有些意外,其次感受到他的焦虑,同时觉察到他的投射,他在不停“交代”这件事的重要性,以及希望我和他一样非常重视这次的辅导。
要是十年前,我听到这样带着“指导”和期望的的话语,内心一定会对这个机关里的人有个“评判”,同时内心会有一份压力和不舒服。
这个评判首先是来自于带队负责人传递给我的信息,这个信息会让我产生“刻板印象”,让我内心对机关里的人产生的印象是对立的、不友好的,甚至是恐惧的,甚至脑海里就已经感受到这个机关的人已经带着挑剔的眼光在审视我。
这就是一种认知融合,把语言当成了事实,由此会感受到焦虑和不安。
(注:当人们坚信内心言语的字内容时,他们就与内心言语产生了“融合”,所以,痛苦也就随之发生了。在这种融合的状态下,因为心中的每一个想法都和它所指代的事物紧紧捆绑在一起,人们不能将认知叙述与觉察意识区分开。)
而现在,自从接触了非暴力沟通后,我具备了NVC(非暴力沟通)的意识,对人的理解和看法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首先理解到这个带队负责人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他对我的要求实际上是反映了一份信任的需要,同时希望我的辅导能让领导满意,也能让他满意,也能让他放心。
带队负责人的真实意图是:我现在有些担心,我不确定是否能信任你,我尽量表达我的期望和要求,希望你能重视和配合我!
当我听到他“指导”背后的这个意图和需要后,我就能理解和体会到了。
我不再狭隘的去区分人的好坏,有素质和无素质等,这样的评判只会带来不良的感觉,会影响我的状态和与对方的互动。
当我理解了对方的意图和需要后,我也放松了很多,因为我和他的意图是一致的,就是拿出最好的状态和活动服务对方。
这让我充分体会到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由此可见,不恰当的语言表述,确实会制造隔阂,而消除隔阂也需要靠语言和充分深刻的理解,这就是“解铃还需系铃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