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一个学生迟到了,被语文老师留在门外罚站,我一看,好家伙,又是Z,Z是班上的迟到大户,班上就一两个迟到的孩子,她就是其中之一,打电话和家长沟通,不是堵车就是出交通事故了。
看她背着书包在门口罚站,我随手一拍,发给了家长,想问问是不是又有什么特殊情况。结果,家长看到图片的第一反应是:“老师,您让她放下书包罚站,书包太重了。”
那一瞬间,我有些不知道怎么回复。诚然,我也知道书包确实有些重,但我更能理解,早读课时,语文老师已经开始早读,看到学生来了,只是根据课堂规矩让让学生站在门口,估计也没有留意让孩子放下书包,更何况,除去她迟到的时间,早读课也就只有10来分钟了,背着书包站一站完全没事呀。
我还在思考怎么回复,家长的语音又来了:“平时都是我帮她背书包的,她的书包太重了。”看到这句话,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的沟通重点已经挪到了书包上,而非迟到。我没有理会家长的“书包论”,直接回复了一句:“今天是又堵车了吗?”
家长说:“今天车确实有些多。”
我又说:“下次尽量早点,孩子赖床吗?”
家长无奈地说:“她也知道要早一点,我们现在已经7:20出门了。”7:20,我已经在后门值日,班上来得早的孩子也已经进了教室。
看到家长毫不委婉的回复,我的沟通欲望也随之下降了。这个孩子是有点特殊,她的父母关系不和,孩子心理有些阴影,平日里有些内敛。孩子的家长也几次跟我强调,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就好。言外之意也就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可以放一边。
实际上,这个孩子很聪明,人也灵活,就是胆子太小,做事拖拉,遇到一个好苗子,老师难免惜才,想对她要求高一点。但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毕竟还是家长,老师对孩子要求再高,也比不上家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对于孩子降低要求,那我们做老师的,还有什么勇气提要求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