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本来打算一起出去转一转,但是,因为奶奶一句话,点燃了小朋友的焦虑,奶奶说:你作业做完了吗?小朋友一下子崩溃了,说作业做不完了,都怪妈妈,不给我带作业本,不给我安排作业。一边说,一边哭,刚开始,我还想安慰他,告诉他作业不多,可以完成,我们好好计划一下,小朋友在情绪里,听不进去,依旧又哭又闹,最后,我也绷不住了,吼他说:遇到事情就是别人的错,你自己干什么呢?小朋友也吼起来:就是你的问题,就是你的问题。我很恼火说:我的问题自己解决了,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你这样哭闹,除了惹我生气,还能起什么作用。小朋友依旧不依不饶,我也很生气,于是,一个人出门回娘家了。一路上都很恼火,在想这个娃儿真是的,出了什么问题,都怪别人,从来不自己反省一下自己,奶奶也是的,过年说什么学习学习,就是不让人开心。
自己大概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生气,自己被指责,被贬低了,而且,这件事还不是我的错,所以,我会很愤怒,即使说这些话的是我最亲爱的儿子也不行。最重要的是,最近不舒服,全身疼痛,说不出来的不舒服,自己也意识到要减肥,但是,没有动力!最重要的是,知道问题是什么,没有应对方法。
后面,虽然我们俩和好了,但心里的疙瘩还在,这个疙瘩不是对娃的,是对自己的,不明白自己怎么会找不到应对方法,是找不到,还是不愿找呢?
今天读书《心理学与生活》社会心理学章节:看到这样的解释:我们会对一件事做出归因,要做出归因判断,就要评估三方面的信息协变:区别性、一贯性和一致性。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FAE)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会高估特质因素(谴责或赞誉人)并且低估情境因素(谴责或赞誉环境)的双重倾向。在很多情境中,人们倾向于对成功做特质性归因,对失败做情境性归因(Gilovich,1991):“我之所以获奖是因为我的能力”;“我败下阵来是因为有人做了手脚”。
一下子想通了,这是我们习惯思维所致,不是我和我娃点特例问题,而是普遍性问题。所以,我们都在无意识采取自我服务性偏差看待问题,选取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解读,所以,我娃使用情境归因来缓解自己自责的情绪,我使用特质归因来表达我对他的指责的不满,证明有问题是你的错,不是我的问题,来证明我是好的。
既然知道了原理,下面就是要如何改变了,如何在习惯性思维下,停留一下,找到症结,然后处理。
我觉得这一次风波我可以这样做。
1、不要着急干预处理,而是等娃情绪平稳后再说。
2、听到指责自己的话语先不慌做反应,就像对待批评的方法里一样:
首先,让自己体会一下愤怒,生气的感觉,然后,感受一下对方的意图
其次,看看对方说的哪些是事实,还是仅仅只是情绪的宣泄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
3、待自己情绪平稳后,在和娃一起看看刚才发生了什么。商讨下一步怎么去做。
虽然,这一次我还是老办法来应对。但是,我做的比较好的是,当天,我离开了,没有一直面对面怼着闹,这一点还不错,晚上,小朋友给我打电话,询问我下一步该怎么做,我也可以给了建议 ,小朋友也很平静的接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