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一本书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就跟平常的对话没有两样。需要遵守思维的礼节,如果没有这样的礼节,谈话会变成争吵,而不是有益的沟通。
在这种作者与读者借一本书来进行对话的特殊情况下,作者是来传递知识的,目标就是指导,试着教导读者,想要说服或读者相信某件事;读者有义务也有机会回话,发表自己的评论(同意,不同意,怀疑的态度)。
一本好书值得主动地阅读,主动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没有自我期许的读者是无法达到这个要求。
受教是一种美德
培根建议读者:阅读时不要反驳或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认为是理所当然;更不要交谈或评论;只要斟酌与考虑。
如果一本书会启发读者,就表示作者高于读者,除非读者完全了解这本书,否则是不该批评的。等读完后,就发现已与作者同样的水平(自我得到提升,拥有新的地位,可以运用他们的特权);读者与作者齐头并进,这时候读者就该表现的像是他的同辈,可以与他对话或回话。
受教的美德:受教或是能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这样的读者在最后终于能对一本书提出回应,对于作者所讨论的问题。会努力整理出自己的想法。这里的“最后”是因为要能受教必须先完全听懂老师的话,而且在批评以前要能完全了解。
修辞的作用
教学与受教之间的关系是互惠的,作者能深思熟虑地写作的技巧,与读者能深思熟虑地掌握这本书的技巧之间也有同样的互惠关系。好的写作与阅读,都是以文法与逻辑的原则为基础规则。
修辞和人类的任何一种沟通都有关。读者认真倾听,对自己所听到的要有回应,还要注意到对方背后的意图和有自己的主见。作者需要说服对方,在写作时讲求文法与逻辑的技巧,会使作品清晰,容易理解,这也是达到目标的一个过程。
暂缓评论的重要性
现在可以看出,在精雕细琢的写作或阅读过程中,文法,逻辑和修辞这三种艺术是如何协调与掌控的。在分析阅读前两个阶段的技巧需要精通文法与逻辑,第三个阶段的技巧需要修辞的艺术。
就阅读水平而言,初学者需要一步步分阶段进行,而专家级几乎可以连贯合并的进行。专家级读者可以将整体分成许多部分,同时又能找出思想与知识的要素,与作者达成共识,找出主旨与论述,再重新架构出一个整体。
规则九:在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不阅读就直接评论的瞎评论要不得。若遇到瞎评论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是有礼貌的请他们重述你的论点,再说明他们对你的非难之处。如果做不到,或是不能用他们自己的话重述你的观点,你就知道他们其实并不了解你在说什么。这时你不理会他们的批评是绝对有道理的。他们的意见无关紧要,因为那些只是毫无理解的批评而已。
另外,说出“我不懂”也是个很重要的评断,但这只能在你尽过最大努力之后,因为书不是你自己的理由才能说这样的话。在阅读一本好书时,无法理解这本书通常是读者的错。
避免争强好辩的重要性
规则十: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在与作者对话中,真正的好处是他能从中学到什么,如果他知道所谓的赢只在于增进知识,而不是将对方打败,他就会明白争强好辩是毫无益处的。
化解争议
争议的来源:人类复杂的天性;知识的不相当;还有些争议是被深深隐藏起来的。
知识可以沟通传达,争议可以在学习中获得解决。
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区别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的意见;区分出真正的知识,个人观点和作者观点的不同之处;最终结果是赞同作者的观点,分享同样的理论,或者是不赞同,一定要有这么做的理论基础。
规则十一: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做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批评式阅读的条件:其一,要求读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开始批评;其二,恳请读者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其三,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作是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找出理论基础并解释清楚,这样才有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30天专注橙长计划#~如何阅读一本书(思维导图)~bettie打卡~Day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