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片田野,它位于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
我在那里等你。
当灵魂躺卧在那片青草地上时,世界的丰盛,远超出能言的范围。
观念、言语、甚至像“你我”这样的语句,都变得毫无意义。
——鲁米
一、意识和潜意识的二元对立——“好我”与“坏我”
1、每个人身上都有“好我”与“坏我”,也就是当你看到了A,也就看到了-A;
2、“好我”其实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期待,如果符合这个期待,在父母眼里,我们就是好的;不符合这个期待,我们就是坏的;一个人执着于“好我”时,是执着于用这种方式与他人建立关系;“好我”的对立面,会被一个视为“坏我”,我们想尽办法避免它,因为我们不仅头脑上认为它“坏”,也担心它一旦呈现,关系就会被破坏,别人会不喜欢自己。
3、当一个人的意识,和自我的一部分特质彻底失去联系时,这个人就会受潜意识的支配,去接近一个明显具备这一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联系,去触碰自己内心的一部分。所以在关系中,更容易看到A与-A的存在。
(当一个人将A发挥到极致的时候,那就会将-A压抑到潜意识中。就像某女咨询者非常勤俭持家,而自己老公却赌博成瘾,这其实是这个女性潜意识渴望的。“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男人都希望娶到贤妻良母的姑娘,却潜意识被与之相反的姑娘吸引”)
4、“好我”和“坏我”,A与-A,意味着二元对立。我们越是持有这个二元对立的好坏观,就意味着我们的内心和人性越分裂,我们要警惕极端的分裂。如果分裂太严重,就会出现:我们意识上拼尽全力让自己处于“好我”这一面,但我们的“坏我”就容易以极有破坏力的方式出现。
二、你既可以A,也可以-A
1、越外向,越内向:eg:电视节目的非常外向的演员(房、书、人模型);武老师的外向朋友,却从未向别人敞开过自己的内心;
越快乐,越悲伤:“笑是用来疗愈悲伤的” 卓别林、憨豆先生他们都得过抑郁症。崔永元曾经也说过自己是:微笑型抑郁。在微笑背后却充满了无价值、残缺和绝望感。
越“好人”,越恐怖:大家对他们的评价,很容易竖起大拇指,但他们却普遍缺少知心朋友,并且还常常出现不好的伴侣关系问题。
“他们的情感表达,只能抵达自己胸口的一厘米远”(“好人”会在三十岁左右是出现自我怀疑,并且发现做好人反而带来人际疏远,被剥削等,这时候就是自我改变的契机。如果没有改变,那么到四五十岁,怨气就会凸显在脸上,等到了六七十岁,这样的人会比较容易生病,而且身上散发着的怨气都能直接感觉到,于是别人会更加疏远他们)
2、恋爱乃至人生的更大动力,是追求人性上的圆满,于是会出现各种痛苦的选择,解决这份痛苦的方法,自然不是一个去消灭另一个,而是两者的融合。痛苦是为了融合人性的不同部分,最终趋向人性的完整。
三、正能量与负能量
1、谦逊与骄傲:“其实谦逊会让人猥琐,越谦逊,越猥琐。谦逊到骨子里,就猥琐到骨子里”——曾奇峰(国内精神分析学家)
因为,谦逊并非是人的本性,自大、骄傲与自恋才是。如果骨子里的自恋并没有转化,却极力去表现的很谦逊,那么,谦虚只是表面的、意识的,甚至是假自我的,而骨子里的本性的自恋还是满满的,并且被我们视为“坏的”,不能坦荡表达。一旦表达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自己呈现了一个坏的特质,这时有恐惧感、罪疚感,并且还有偷偷摸摸的感觉,于是就混合成立猥琐的感觉。
2、人类本性的东西是什么呢?
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两大动力(是一切行为背后的推动力)——弗洛伊德。(相对而言弗洛伊德对性重视,他的理论被认为是“泛性论”;而温尼科特和克莱因认为攻击性是一切行为的动力)
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三大动力——武志红。我们反对自大、忌讳谈性,也强调克制愤怒,武志红老师认为,这些极力想消灭的东西,是最宝贵的生命力自身。
人越是远离自恋、性和攻击性,就越死气沉沉,越没有生命力。相反,那些能直接展现这三种能量的人,虽然容易有争议,但他们身上,容易有热情、创造力、魅力等生命力的各种表现。
我们之所以将自恋、性和攻击性视为-A,很可能是因为你最初的家庭将这些生命力视为坏的,而家庭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社会文化所致。
四、学习心得
学习了关系的这周内容,我了解到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分裂症患者”,心里永远都有两个小人在争夺打架,内向——外向、快乐——悲伤、友善——恐怖......每个人都是一个双面性格的复合体,我们越是压制着一个方面,潜意识就会越去寻找另外那个方面,哪怕是社会、家庭和外人都视为是坏的东西。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试着去觉察并合理处理那些压抑在我们内心的“坏情绪”,潜意识“坏情绪”只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就可以像疏导堰塞湖一样将它释放出来,从而使身心更加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