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你真正成长起来的,其实是集中精力去做“困难的事”
当你刚接触某道理时,你会觉得它说的很对。但是想要真正理解并掌握它,就需要你慢慢思考,仔细研究。而从理解到践行,又需要你付出很多的努力。
这个过程本质上是改变你脑结构的过程。
所以当你感觉到不舒服的时候,就是你在成长的过程。要让自己爱上这种感觉,你才会真正突破原来的自己,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一定要走出舒适区,不能一直做觉得舒服的事,比如睡懒觉,真的很舒服,但是很难体会到早起的另一种神清气爽。不去读书学习也很舒服,谁不爱玩儿呢?可是这样的舒适是建立在没有任何成长的情况下。
爱上一切的不舒服,让自己有一定的痛苦,才会成长。
2. 所有的投资功课,都是在投资之前完成的 —— 买什么,什么时候买,怎么买,达到什么指标后卖,怎么卖…… 所有这些,都是在投资之前完成的功课,而不是投资之后再去“补作业”……
在表单里加上定投策略。自己想,自己琢磨,自己总结,自己调整,自己优化……
自己开始思考探索“成长性公司的属性与特质”,别做伸手党,经过搜索、思考、判断之后,每个月至往表单里添加一个新的公司……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判断会有变化。别急、别怕,反正,用一生的东西,我们都愿意用半生去磨炼。 一切都可以从 Google 开始
定投策略
1、定投策略是很好的“避险工具”,相当于确定地“捕捉”了一段时间里的均价。好处是不用研究K 线,不用天天看它的股价、新闻、内幕。
2、只要公司还在成长,就没多大必要退出(或者,没必要退出全部)。
3、定投策略的关键,不在于“定期”、“定额”,甚至 “长期坚持定投策略”,而是成长性极强的公司的挑选,选择是没有“唯一标准答案”,需要我们一生去研究(并为此负责)),你的收益 = 公司成长性 × 定投策略效用。
忽略的常识:
1、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到(如何做到)
2、所谓的成长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而已—— 每周进步一点点也比没进步强出一万倍,因为后面还有“复利效应”。
3、所有的投资功课,都是在投资之前完成的,而不是投资之后再去“补作业”。投资功课是做给自己的,并且还要在做完之后用自己的资金去“践行”自己的功课…… 并用长时间去等待那功课的成绩。
4、有些常见的道理没有感觉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元认知能力不强,没有办法预估对应的后果,无法引起重视。只有遭受重大损失时才发现,表面上看是“不够仔细”,实际上是因为没有做过“深入思考”。所以越是看似简单的道理,背后隐藏的可能是更重要的信息。
5、人都有可能犯“伸手党”的毛病。一种是因为比较懒不愿意动脑子去思考,只愿意拿现成的东西。而另一种是因为时间紧迫。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不敢承担责任,直面困难。
6、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忽略别人的提醒,不是由于不知道这件事情的缺点,而是因为这种认知仅停留在感觉层面。和亲身经历比起来,认知层面的力量就显得单薄了许多,尤其当你的元认知能力还没有开启时。
7、只进行简单的搜索查询,而脑子里没有相应的准确概念,是无法真正梳理出完整的知识网络的,所以需要将学习的中心调回到自身上。
8、真正认清“秘密”的存在,靠的不是一次次简单的试错,而是从原理上知道这件事情的本质。通过推演出整个过程,而不必经历血淋淋惨痛的教训,更重要的是不用花费宝贵的注意力去验证自己的“错误”。
9、很多人做了却没有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只做简单的事情,而真正让你能够成长的是集中注意力去做“困难的事情”。
10、某个道理刚接触时觉得对,但真正理解并掌握它需要慢慢思考,仔细研究,再从理解到践行。这个过程本质上是改变你脑结构的过程。所以当你感觉到不舒服的时候,就是你在成长的过程。
正确的姿势:
1、面对那争议和相互矛盾的理论,不能问别人,因为那些理解、解释、选择都是别人的,不采用“拿来主义”,不做“伸手党”,努力成为“遇到问题时能够靠自己默默地找到解决方案的人”。
2、选择相对于努力更重要,做的事情是对的,即便是效率差一点,结果也是好的,而做的事情是错的,效率越高越倒霉。所以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
3、解决问题时注意不要期待“即时反馈”。
4、恢复到初学者状态是我们需要修炼的一种技能。因为它能够让你重新认识那些“被忽略的道理”。
5、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由于无知会带来的恐惧感,你需要告诉自己:再坚持几天,再多看几遍。你就会发现,原来陌生的东西会变得熟悉,不懂的概念会慢慢变得清晰。
6、只有践行,把脑子里的概念转换成实际行动,并因此得到相应的真实回报时,才能体会相应快感,才会真正打心底认同这种想法。把时间换算成可能带来的收益,就能真正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7、如果他人的帮助,能够让你少走一些弯路,加速提升效率,那么就应该虚心请教。但有些帮助,帮你省掉的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必要的麻烦”就相当于剥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