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在西班牙的各种学校里,学生们每天节省一部分或全部的零用钱,集中起来寄往印度。这种节省零用钱的捐助行动,在西班牙的中小学生们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日本:有一位日本的同工在读了有关印度儿童的报道后,对他的两个孩于说:“我们虽然不是什么富贵人家,而且由于通货膨胀和能源危机,比以前更困难。但我们还能拥有相当好的一日三餐。按照报道里说的,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那我们为什么不把面包分给比我们更穷的兄弟呢?”这个日本同工有两个儿子,一个8岁,一个5岁。8岁的儿子当即提出:为帮助印度穷苦的儿童,我们可以每周三次不吃饭后水果。他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全家的同意。
法国:有一部分法国的孩子,捐助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把节省下来的零花钱,用于贴补德兰姆姆的旅行费用。在他们看来,姆姆在世界各地的奔波太频繁了,而且旅程越来越远,这无疑需要很多钱。后来,虽然世界各大航空公司纷纷赠送机票给姆姆,使她的旅行经费大大缩减,但这些法国孩子仍然没有停止他们的义举。
丹麦:有一个专门的儿童协助会,负责日常工作的联络员说:“我们把包装好的奶粉箱和维生素丸送往印度,已经有10年了。我们每个月都要送320箱奶粉和20万粒维生素丸。这些东西全都来自丹麦的各个学校,是学生们的自愿捐赠。”
加拿大:加拿大的中学生们创办了一个叫“吨计戒食会”的组织,规定在不同的日子里强迫自己戒食24小时,以体验印度穷苦孩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然后用禁食节省下来的钱,定期购买一吨食品运往印度。这种虔敬的做法,令姆姆大为感动。
巴西:一个15岁的男孩,很偶然地读到了一本写德兰姆姆的书,于是决定效仿这位圣者,把自己奉献出来。但他考虑到自己现有的一切都来自父母,他还无权把一切都献出去,于是决定每年献出他一个月的所得。他说:“那些穷人比我更需要钱。"
印度:有一个加尔各答的孩子,只有四岁大。他听说姆姆没有糖了,就对父母说:“我愿意三天不吃糖,把这些糖都给德兰姆姆吧。”他的话不仅使他的父母甚感意外,更使姆姆感到慰藉。姆姆说:“你们看,一个四岁的孩子,就已经懂得分享,就已经开始与我们共同承担责任了。虽然他拿出来的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糖,但重点不在于他给予了多少,而在于,他在给予中投入了多少的爱。”
奥地利:一群中学生知道了德兰姆姆的故事后,给姆姆写了一封信:
可爱的德兰姆姆:
几天前,有人在课堂上谈起了你,并给我们放映了幻灯片。我们借此了解了加尔各答人们的穷困,以及你对他们所做的事情。你给我们指出了:富裕并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幸福,付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愿意效法你,并支援你。我们送上小小的礼物,并借此向你证明:我们是你的敬仰者,我们为你和你的协助会员祈求服务人群的力量和多多益善的耐心与喜悦。我们在祈祷中纪念你,同时呼求上帝施予你丰裕的祝福。
美国:有一个美国的小孩子用斗大的字给姆姆写了一封信:“德兰修女,我好爱你,我把零用钱捐给你。”他在信封里装了一张3块钱的支票。姆姆说:“从他的字就能知道他有多小。
英国:有一个伦敦的小女孩,提了满满一袋子的一分钱硬币,来到仁爱修女会的门前,对修女说:“这些给穷人。”她没有说这些给修女,而是说,这些给穷人。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西方媒体披露了一份惊人的统计资料:在印度的6亿居民中,其中只有1000万人口能够摄取到足够的营养。死于饥饿,几乎是大多数的印度儿童无法逃脱的宿命,而每年死于营养不良的儿童,就高达50万之多,差不多60%的印度儿童成长缓慢,或发育不良。
因此,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的很多学校都兴起了一种有规律的捐款活动,并按季节把所捐款项寄往印度。参与这项活动的学校有很多:法国有120所,英国有96所,奥地利有10所,比利时有13所,加拿大有70所,丹麦有110所,西班牙有14所,美国有250所,荷兰有95所,印度有14所,爱尔兰有250所,意大利有10所,卢森堡有9所。
孩子们天性纯洁,他们光明清澈的本性,还没有被这个世界的尘埃所污染,所以他们本能地知道,德兰姆姆和她的修女们在穷人身上所做的一切,有多美好。他们的善良和慷慨,更使支持德兰姆姆事业的捐赠,达到了高潮。
如今,在仁爱修女会很多会所的建筑上,都刻写着这样的字:西德儿童捐助、美国儿童捐助、丹麦儿童捐助,等等。
印度教里有一句话,听起来很睿智,我忍不住要跟你们一起分享:
如果你有两个面包,那就送一个给穷人,再把另一个卖掉,然后去买几朵风信子来,让你的心灵饱餐一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