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工厂正式投产的不久,贝斯特在中关村设立的研究中心也投入了使用。做为IT重要的网络部门,王睿奇自然从研究中心正式开张之前,就投入了前期的建设阶段,毕竟贝斯特不同于一般的小公司,网络是整个办公室的基础设施,也是员工工位的标配。在项目前期,无论电话系统,还是网络系统,每到关键阶段,他都会去中关村那边,一是看一下具体的施工进度,二是帮助供应商协调一下施工的问题,毕竟这么大的项目,牵涉的部门非常多。
那时王睿奇还没有买房子,仍然租住在六里桥那边,要想去趟中关村办公室,那可就费了老劲了。那个年代北京的地铁还没现在这么发达,从家到中关村只能坐公交车过去,并且还没有直达的。先要坐车到西四环那边,再从那儿坐车到中关村的办公地点。全程下来至少要两个小时,运气好的时候中间能找到个座位,运气不好就只能站着。并且四环上的空调车不多,本来车上人就多,人挤人、人挨人的,别的季节还稍微好一些,一到夏天,车上热就不说了,那个味道别提有多酸爽了。好在贝斯特没有上下班打卡的要求,早一些、晚一些也没有人那么在意,这一点让他感觉好多了。不过有些事儿是早就跟供应商以及其它部门定约好的,那就必须按时按点儿到办公室了。碰到这种情况,那就真没辙了,只能硬着头皮挤吧。
在中关村办公室完工之前,王睿奇的老板李珍妮就试探性的问他,看他能否一个人管理国贸和中关村这两个办公室的网络,可以适当给他加一些工资。当然李珍妮也没有强硬的要求他必须这么做,而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好好考虑一下。刚开始的时候,你别说他还真有些心动,毕竟能增加一些收入。回到家后,他和一平商量这事儿,一平开玩笑的说了一句,“要是在你现在工资的基础上,增加一半儿以上的工资,那干嘛不做啊”。第二天上班时,他试探性的问了一下李珍妮,如果支持两个办公室,能给他加薪多少?他得到的答案是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这下让他心凉了半截。活儿增加了一倍不止,可工资就长这么点儿,那还干个什么劲啊?他回到家跟一平一说,老婆的意见也是不干,来回去那儿太辛苦了,不像国贸可以坐地铁。就这样他以自己精力有限,并且两个办公室距离太远,一旦有事儿无暇顾及为由,拒绝了老板让他管理两个办公室的提议。要么说外企就是好呢,干不干的老板至少会跟你商量一下,如果是在中国公司,哪会管你的感受啊,老板让干你就得干,干不了就让你走人。这一点他还是非常幸运的,至少他自打上班以来,还真没碰到过像这样硬来的老板。
李珍妮一看他没有接中关村这边活儿的打算,于是赶紧让第三方帮助找人。在办公室正式开张之前,总算找到了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据王睿奇这几年的工作经验来看,要想完全熟悉贝斯特的这套网络管理流程,以及整个办公室的环境,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更何况这边办公室和国贸的不同,国贸那边主要是市场和销售部门,没什么实验室,网络环境不太复杂。中关村这边可就不同了,这儿是研究院,至少三分之一的办公面积都是实验室,管理的难度可比国贸大多了。这样看来,三个月的时间都不见得够。而在这期间,王睿奇必须陪同新同事申请工号、工牌、电脑以及各种账号,光这些事儿没两个星期都搞不定。那段时间他都是两头儿来回跑,只要国贸那边没什么大事儿,他就在中关村待着,一心想把小伙儿早点带出来,这样他就不用那么辛苦了。新来的同事是福建人,技术底子不错,人也比较机灵,再加上他也很有耐心,经过几个月的摸索,新同事基本能独立工作了,那时他去中关村机会的也就比较少了。
其实王睿奇对中关村这边还是比较有感情的,毕竟他刚工作那几年就混这一带。只不过那时中关村从外边看起来还真就是个“村儿”,到处都是小平房和低矮的楼房,满大街尽是挺着大肚子、怀里还抱着孩子的孕妇,一看到男的就追上去,“兄弟,要发票嘛?”如果看你没啥反应,就会跟着你继续执着的问“要片儿嘛?欧美的,日本的都有”。如果是没来过中关村的,基本会被吓一跳。只不过经过十来年的发展,现在环境可以说今非昔比了。原来的平房不见了,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窄小的马路变成了双向八车道,只是拥挤比以前更甚。以前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卖小电影的妇女,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踪迹,不是因为城管管理的有多好,而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大家已经不需要通过光盘来“一饱眼福“了,你想要的东西网上都有,谁还会冒着风险到大街上去买啊。技术真是一个说不清楚的东西,不知道哪天就抢了谁的饭碗。
王睿奇对中关村的感情再深,可也架不住每天上下班来回几个小时的折腾啊。再说了,在中关村混和在国贸混,说起来逼格也不一样啊,这也是他不愿来这边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