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这样,突然间就听懂了一首歌、看懂了一部剧或者影片。

不管是之前的前任三还是后来的我们,我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文艺影片都在打着消费观众情感的牌。
之前和几个好友闲聊时说起刘若英的《后来的我们》,朋友和我说这剧三观有问题,她是不会去看的。其实刘若英就是在表达她自己而已,只是这样的表达不能被大部分人接受罢了。基于对她往事的了解,所以我清楚地知道这完全是她在陈述着她的过往罢了。

不知道为何,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看点简单的影片,人物关系不复杂,矛盾不剧烈。那些太烧脑,太耗费心力,太沉重的剧情反而不喜欢看了。也许我应该渐渐地学着不再习惯性地去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简单点好。

由于在阅读英文书籍过程中遇到了阻碍,我就把翻拍书籍的影片找来看了。《The Hunger Games》(即《饥饿游戏》)初看时没看懂一些人物心理变化,毕竟英文水平有限,所以就把影片找来看了。看了影片再来看书,发现深层次的东西很多,有很多的疑问和困惑。再去看看别人的书评、观后感、提问、回答。我觉得确实是自己水平低了点,本以为自己把这剧分析得很透看得很懂了,可一对比才发现别人总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观点,而我需要了解的还有很多,又或许我们这些对人物心理的揣摩是不对的,有偏差的。

看了饥饿游戏后,又想到了上学期读的《Flipped》(即《怦然心动》)好像也没有好好的去深入了解,所以也把影片找来看了一下。发现这个确实是部好剧,难怪当初那么多人选读,人物心理表现得很好,看着也没有那种累心的感觉。

无论是朱莉的父亲告诉她的“看人不能只看部分得看整体”,还是男孩的外公对她说的“有的人浅薄,有的人金玉其表败絮其中。有一天 ,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烂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后,会觉得其他人都只是浮云而已”,里面反应出的三观和当下的那些影片比起来确实优秀的太多太多。

当然,我也不是在贬低中国影片,而是觉得我们确实有必要向优秀的东西学习,再把中国的情怀和文化底蕴融入进去,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而我也在逐渐学着去看懂一部剧,看懂人物的眼神和脸部表情表现出的情感变化。不然总会体会不到一部剧的精髓和内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