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带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也不能带什么离开。就跟这个世界和平相处好了。说到“失去”,想到一则故事:
一个人坐在轮船的甲板上看报纸。突然一阵大风把他新买的帽子刮落到大海中,他用手摸了一下头,看看正在飘落的帽子,又继续看起报纸来。另一个人大惑不解:“先生,你的帽子被刮入大海了!”“知道了,谢谢!”他仍继续读报。
“可那帽子值几十美元呢!”“是的,我正在考虑怎样赚钱再买一顶呢!帽子丢了,我很心疼,可它还能回来吗?”说完那人又继续看起报纸来。
️ “失去”当然可惜,但想到失去的不可能再回来,徒增烦恼也是对自己无益。《圣经》说的好:“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界上来,也不能带什么离开世界”。
面对失去,任何人的建议都不如自己看开有用,不妨找到那种能让自己坦然面对失去的方式,然后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善莫大焉。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他的结论就是:自由就是追求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更直白地说,就是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和要求,哪怕被讨厌,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我们的课题。但反过来想,是不是没有了人际关系,也就是没有烦恼了呢?
人首先应该先是自己,再是其他的角色。我们与人交往和沟通,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边界,要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先尊重自己。
犹记得,曾经工作过的一家公司,老板是远在美国的美籍华人,为了方便监督,他花大价钱在国内公司的几个分支办公区都安装了监控,而我的座位前上方就有一个。
是噤若寒蝉,还是视而不见,我选择了后者。老板将大部分权利下放,所以经常很有空闲,他没事就打电话找人聊天,偶尔也会打给我,还调侃我的穿着和发型,我只能冲监控器做鬼脸,他总是越说话越多,每次都以我要去忙了做结束。
即使是老板又如何,我的直属上司可不管这些,业绩永远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须得主动把控好时间。
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独特,至少让人想到我们,会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标签。
我很欣赏有自己特色的人,不从众,不模仿,有着自己繁盛花园的人,才会让人有探索的欲望。
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不怕失去,因为会有更多人看到我们的闪光点。
我有时很欣赏自己的一面是,我确实保持住了自己大半部分的本性,虽然在别人眼里有时未免太过倔强,但不完美的我们,才是真实的自己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世上的很多烦恼,都是由我们人自己决定的。心中有不满,眼中有欲望,那么自己的内心便会有无数的烦恼。
有些时侯,仅仅是想到我们自已暂存于这个世界,就已经可以产生足够多的烦恼,因为如何安放自己已然是一个问题。这世上本无太多的烦恼,很多的时候其实都是我们和自己过不去。人就是一团烦恼,而这烦恼就来自于我们对世界的错误的认知。
生活就是个道场,它承载着我们的欢欣,也施加给我们痛苦。生命总是在不断成长,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任何烦恼,因为存在决定人的意识。烦恼是人的意识通过大脑加工后,而做出的一种反映形式。对于人来讲烦恼只有大小不同,不是有无存在与否的问题。只要人还活着,烦恼就会存在。
老人有老人的烦恼,小孩有小孩的烦恼,在人类社会中凡是有人群的地方,他们各人都有自己的烦恼。这些烦恼只不过在形式上,表现得轻重,大小不同而己。每个人都有烦恼,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拥有情感的世界,人都有七情六欲,就会有来自不同方面的,多多少少,大大小小的烦恼,不可能没有烦恼,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当人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烦恼,欲望的强烈程度和不能满足的程度决定了烦恼的程度。“知足常乐”是通过降低欲望的方式来减轻烦恼,真正能做到知足常乐的人不多见。又有人说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且欲望总是发生在满足之前,在旧的欲望满足之后,新的欲望产生之前的短暂时刻,人才是真正快乐的。很遗憾的是,下一个欲望总是要来的,新的烦恼又终将产生。只要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那么人的烦恼也就是无止境的。
人生就是从烦恼中走过,去寻找人生智慧的旅程。常言道,船在水上,难免遭遇狂风巨浪;人活世上,难免遇到苦恼忧伤,解除烦恼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执着烦恼,方可安然自在。如果自己不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自己烦恼。
其实,要不要烦恼也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是可以控制的,也可以通过自身的修为乐观、积极去减少自己的烦恼。不凡我们抱持一种人生态度: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而是一场自我进步的旅程,生活需要千锤百炼,才能强大自己的内心。别人想什么,我们控制不了,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强求不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则,好好生活。
人活一辈子,烦恼何其多,不捡自然无,我们如果不在乎,没人让自己烦恼;如果我们要自寻烦恼,烦恼一定不会放过自己,如果不和烦恼去计较,那么自己快乐就不少。
您若不伤,岁月无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