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科幻作家郝景芳写的一部中短篇小说,文章很短,20分钟就可以看完。这篇小说获得了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故事发生在大概22世纪的北京,这个城市由三层空间组成,不同的人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也按照不同的比例,分配着每个48小时周期。
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500万人口,生活时间从清晨6:00到第二天清晨6:00。一天结束后,地面翻转,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2500万人口,从次日清晨6:00到夜晚10:00;第三空间生活着5000万人,从夜晚10:00到清晨6:00,然后回到第一空间。就这样,北京城的时间和空间被切割成三部分,48个小时按照3:2:1的比例被分配给不同空间的三类人。
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篇充满科技幻想、脑洞大开的科幻文,直到出现一个疑惑,为什么区区17%的人占据了1/2的时间?
读完主人公老刀的人生经历,我才知道,原来在这个世界,人是被分为三六九等的。
生活在第一空间的人是政府的高层官员,也就是拥有极高社会地位的人,以及他们的佣人、管家、厨师;生活在第二空间的,是一些单位干部,或是银行的员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产阶级;而生活在第三空间的5000万人,有3000万人以贩卖衣服食物和燃料为生,另外2000万人是垃圾工,只有8个小时的生活时间,他们要用5个小时来工作,清理第一和第二空间传送来的垃圾。
(图片来源于网络)老刀就是这2000万人之一,他在第三空间当了28年的垃圾工,没有妻子,但是捡到了一个女婴,为了养活女儿糖糖,让她接受好的教育,老刀决定违背规则潜入第一空间给人送货,这样可以赚到很多钱。
第三空间的居民的一生只能活在黑暗中,因为他们的作息时间是晚上10点到清晨6点,夜晚11点开始工作,凌晨4点结束工作,在黑夜中醒来,又在黑夜中睡去,一睡就是40个小时。
细读会发现,这样的设定其实称不上是科幻,或者说如果《三体》算是硬科幻的话,《北京折叠》只能算是软科幻,没有大篇幅的物理天文知识和恢宏的数据计算,也不过分强调未来科技的作用,而是借科技作为背景,将文章焦点放在社会人文和情节上。
分层生存这样的故事设定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人类在有限的资源下采取的压缩城市空间的新的生存方式。
在书中的世界里,尤其是第一和第二空间,随处可见各种高科技,自动烹饪机器人、虚拟现实眼镜、无人驾驶汽车和打扫机器人,这些高科技带来的后果则是对大量高成本的人力劳动不再需要,以至于第三空间的失业率越发上升。科技的变革便利了第一第二空间的人们,却让第三空间的人无处可去。按“秩序局”高层管理者的话说,减少抱怨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去一些人的生活时间,再给他们找到活干。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就是为什么第一空间的居民可以过24小时,而老刀只能过8个小时,还要花5个小时在垃圾站工作。这也是那5000万人被牺牲掉的原因。
每当昼夜交替时分,人们躺回自己的胶囊小床,安静地等待催眠气体释放,在睡梦中任由这个城市静悄悄地交替翻转。整个城市运转得高效而有序,管理者绝不容忍资源有一丝一毫的浪费。
这部小说描绘了机器和人工智能的使用让大量劳动者丧失社会价值,也试图描绘阶层治理的残酷。书中有这样一幕,控制城市按时翻转的高层统治者,由于一项国际会议的讲稿失误,下令推迟翻转时间,老刀的腿被突然合上的土地夹伤。
在现实生活中,特权也从来不属于大多数人。
作者:老羊
公众号:JoyceYoung(ID: Imjoyceyoung)
博客:http://yang1487jun.blog.163.com/老羊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