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最近增加了一个新的功能,文末有一个最后编辑于……
当一篇文章在简书上第1次公开的时候,并没有这个最后编辑于。只有去修改已经公开过的文章的时候,文末就会出现最后编辑于,而且将时间确定在修改的年月日以及几分几秒。
所以半夜三更睡醒的时候就别看简书了,也别想到一个点就去修改以前的文章,这样简书都会记录下来最后一次修改的时间是在凌晨3点或者是凌晨5点。别人看着那个修改时间会不会觉得很恐怖。说好的要好好睡觉,怎么偷偷爬起来修改文章。这简直要了亲命。
不知道简书以前有没有这个功能,反正是最近才发现。这个功能特别好,它能直接记录在文章发表那天直到最后修改的这一个周期。虽然只是记录了一个起点和终点,但是对于版权的甄别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证据性。
当然,这里只是瞎说。关于作品版权纠纷,目前还没有遇到过。我的作品要是有版权纠纷,那说明文章也写得不错,可惜目前还没有,但是有关知识产权法律证据这方面的知识知道的真是不多,希望自己在未出名和未出名的时候都不要有此纠纷。
因为其实法庭上也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有趣。
从出生到目前为止,就进过一次高级法院。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还特别年轻,对于高级法院的认知还是挺感兴趣。觉得特神秘,法官戴着那种特殊的帽子,庄严肃穆,又公正公平。感觉他们就是正义的化身,是专门为被冤枉人申冤的。原告和被告各坐旁边,同时关注他们的人也都来到现场。媒体记者,感兴趣的人们都愿意花自己的时间来看法庭上的原告和被告各自呈辞以及法官的最终审判。
但是当真正进到法院的时候,法院里冷冷清清的。我当时跟我们的律师,一个年纪70多岁的年老律师按时到了高院的门口。刷身份证跟着他一起进入法庭以后,那个法庭不大,整个法庭加起来也就四五个人。估计原告两人,被告两人,再加上法官两人,还有一个书记官也就这些人。至于那些媒体,大记者,还有感兴趣的人一个也没有。法庭上充满了寂寞的味道。
当时的那个案子反正不是我自己的,我那时候对法庭氛围比对官司的输赢还感兴趣。当看到现实场景后,心里的落差比较大。
估计这样的官司可能也是不太有名,只是牵扯到一个知识产权的纠纷。其实那个案件在我这个对法律一窍不通的人看来,胜算的把握在于0.00001%,但是很多形式上的过程是要走完。无论如何律师也要在法庭上做一些义正言辞的申辩,就算最终毫无胜算,律师也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该上法庭上法庭,该走流程走流程,该结案结案。
所以简书这种标记文章起始的做法,到底对文章最后的知识产权本身有没有效用,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没有用的事情做他也毫无用处不是吗。况且这一个技术点也应该牵涉到简书源软件的修改和完善。
艾玛,别提软件,一提软件头都大。像我这种少数被软件挖过坑的人,是被软件深深伤害过的。软件里面有很多的bug,在使用的过程当中都会凸显出来。这就要不停的去测试测试再测试,直到看见这个软件就想吐。那么刚好这时,那些软件的坑都已经挖好等着你。
世界上的事儿就是这样,在无数个对抗的瞬间,谁最终崩不下去,谁最先断裂,谁就毫无胜算。
所以简书以这样的方式来记录文章修改的最后时间,但为何又不把所有的修改时间都记录下来呢。那如果每次修改时间都要记录下来,势必把每次修改的结果都要标注。修改了那些内容?是增加了删除了还是做了一些大面积的调整。如果是这样,简书可能会保留很多个版本。这样不止简书晕,估计作者本人也很晕菜。
所以简书只保留最后一个修改的时间和修改的版本。一篇文章从第1次发文开始到最终的修改时间之间,就算修改过几十遍或者是上百遍。这个过程就算再痛苦,简书也是忽略不计的。这一点有时候很让人失去成就感,看不到一个改文者对修改文章打磨文章的心路历程。 如果这个作者以后成名了,他对于文字的高要求,对于文章反复的修炼直至精炼的过程。那么就不能很好的呈现给大家看,这确实是一件遗憾的事儿。有时候结果的美好远不及过程的精彩。
很多历史上的著名作家都有手稿,那些钢笔写的手书,还有那些在文章的初稿上修改的各种符号以及文字的标记,看上去都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和强烈的代入感。就好像看见作家正坐在桌子跟前,把那些稿纸铺在面前。手握钢笔,泼墨挥毫,潇洒淋漓。那些跳跃的文字,精彩的故事,那些经典的作品,很快就会通过他们的笔尖流泻在纸上,一泻千里。修改的手稿更别提有多珍贵,那都是被珍藏在博物馆里最好的位置,原稿一般都很难与世人见面。在博物馆展览馆里展示的大多都是仿制件,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展示的效果。现在的仿制技术非常成熟,能还原原件最珍贵的历史感和价值感。
简书到时候会不会有手写体出现,如果有,那我们将拭目以待。
如果有手写体,那一刚开始发文的时候,可以用楷体。等修改的时候就可以用狂草。特别喜欢狂草,因为看到10个字儿就有11个字儿不认识。这才叫真正的书法艺术,看不懂就是一种更高级的艺术。书法嘛,重在欣赏。至于写的什么字,那倒是其次。
而且因为有了修改,楷体和狂草相间,视觉效果会不会很特别。一些正正规规的字里面又掺杂了一些狂傲不羁的字。这和人的性格极像。
像简书这样只记录文章修改起始时间的做法,如果思念一个人也像这样,只记录第1次思念他的时候或最后一次思念他的时候。那该有多好。因为这之间就可以不再去思念。但其实思念是一个过程,而修改文章也是这样,那个过程是异常复杂的。所以不要只记恨最后一次给你打电话的时间,认为从倒数第2次到倒数第1次的时间隔了很久。其实这两次之间,已经反反复复思念很久。
没打电话不表明没有思念。只看到最后编辑于的时间不代表这之前就没有编辑过。如果非要较真,只能在每次思念的时候也写上最后思念于……而且将每次的思念都记录下来,那样就比简书的软件高级多了,是为人工软件。但如果那样,又不能叫最后思念于。最后的意思就是前有古人,但后无来者。所以只能叫思念于……再思念于……又思念于……最后思念于……如果后面再也没有了,就表明故事over。不管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还是一个喜庆的故事,早晚都会结束。只不过有的结束在了思念里,而有的结束在了最后思念里。
就像简书的文字,改到最后也懒得再改。两年前公开的一篇文章,两年后还在改。没事就改改,不是文字变了,是思想变了。改起来没完没了,但最后记录却只有一次,那就是文末的最后编辑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