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行合一事上练,吾性自足致良知

知行合一事上练,吾性自足致良知

作者: 花开幸福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22-12-01 22:11 被阅读0次

隔离在家的日子做了很多事情而且非常高效,既然不能出门就安心居家,复看之前读过的书,听过的课,写过的文字,梳理知识框架,顺便照顾上网课的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娱乐,每一天都是充实丰富的。阴霾天就听听音乐做这些事情,天放晴了就享受阳光的温暖,泡杯茶坐在飘窗处,闭着眼沐浴阳光,静观阳光铺洒一地的美好,如痴如醉。午间饭后静坐在阳光下,享受另一个纬度的寂静和空灵,如梦似幻。女儿每天在书房上网课,只有中午和晚上休息时才出来,我就趁着这个空挡去阳台看看我心爱的花,女儿说,曾老师看到花,说到的就是,哇,好神奇呀,哇,快来看呀发新芽了,又长高了,太好了…我没有意识到,当再一次说起时才发现完全是这个状态,是因为热爱花草和有生命的东西而感叹敬畏吧。

下午,居家办公的男主人无聊的在各个书架找书看,他说找王阳明那本书,于是聊起来,又想起之前和一个朋友探讨的话题就想聊聊我理解的部分。想来我有《传习录》这本书十多年了,但当时没看明白,只记得是王守仁写的,但不知是同一人,只有这三四年阳明心学因习大大的推承越来越深入人心,遇见即是最好的开始,不早不晚。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后在阳明洞修行,又在阳明书院讲学,被尊称为阳明先生。因天神驾云送子取名云,他出生的地方名瑞云楼,但五岁仍不会开口讲话,后因一高人指点云字泄露天机,于是改名守仁。幼时写得好诗,一心立志做圣贤,连续考了三次才中进士,他对友人说,科举的失败并不算失败,只有因这种失败而引发挫折感,进而导致内心的痛苦和烦恼,才是真正的失败。所谓不动心,就是要求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境遇都要保持内心的淡定,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和情绪的主宰者。

王阳明因上书被皇帝贬谪贵州龙场,差点被追杀致死,此中苦难不由言说,任龙场驿期间在会稽山阳明洞潜心修道,一心静坐,见性抱一。后来下山复出,收徒讲学,遇到挚友湛若水,他是心学先驱陈白沙的弟子,师从心学开山掌门陆九渊,其思想宗旨是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直接改写了王阳明的人生走向。

王阳明开任巡抚平定叛乱,倡导致良知之教,因病返乡途中病逝,享年57岁,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正是此心有力,可应天地万物之变,堂堂正正做个光明磊落之人。后来他的几个学生整理他身前讲学内容编纂成书,其中有几个点非常震撼颠覆之前的认知:

存天理,去人欲。去的是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而不是说人不能有欲望。

知行合一。知行是一件事,不能分离为理论和实践,就像硬币的两个面是一个整体。知是认知功能,行是实践功能。人的心灵就像画布和颜料,非常形象的比喻,认知能力像画笔,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场景会有各自不同的反应,感受和体验,每个人都会在心里创作与别人不同的作品。知行的本质,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没有行动的知,也没有一个没有观念的行,知道什么就是什么,是什么就是对本性天理良知的觉知。就像马斯洛对存在认知,有异曲同工之妙。知道知行合一,就走在了马斯洛自我实现的道路上。

主一之功,专一精纯无旁骛地用功方法。佛教讲一心不乱,一门深入,道家说抱朴守一。主一就是主一个天理,天理不是外界加给你的道德规范,而是内心深处的良知,是人皆有之,不假外求的心之本体,与生俱来。这也是心理学讲的一切具足的资源吧。天理和良知不等于人性本善,而是一种辨别善恶的能力,非常的唯物辩证。天理和良知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镜子本身无所谓善恶,但它具有辨别善恶的能力。存天理,存是发现选择,坚守实践,道德的道,是道路的道,是等你发现并行走的一条道路,德就是等你实践并获得的一种价值。

天理,良知本身只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物也可以蒙尘。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运用我们的道德能力,时刻守护内心的宁静,使之不受灰尘污染。何为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心态和行为。《孟子尽心下》讲到人的四种人格境界,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为王,而不可知之谓神。

吾性自足不是说我是圣人,而是说我的人性之中,具备一切成为圣人的潜能。圣人必可学而至,是潜能充分实现人格臻于完善,圣人之道是人的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方法和过程。当我们认知到一切具足,就会提醒自己,当你做不到觉得不可能的时候,都只是看法而非事实,想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必须把事实与看法,真实情况与放大的障碍分开。然后把我们的反应和行动牢固地建立在事实本身,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的看法之上。

《传习录》是公认的从心理学、佛教、禅宗、西方哲学和量子力学多个纬度进行阐发。阳明心学明末传至日本,西乡隆盛是王阳明在日本的最忠实粉丝,稻盛和夫也推崇阳明心学,尤其是他的人生哲学“敬天爱人”,让他成为经营之圣。作为中国人更要传承我们的文化。释迦牟尼35岁菩提树下彻悟宇宙真理,耶稣基督30岁得到上帝的启示,穆罕默德40多岁听到安拉的命令,王阳明石棺修道,悟道成圣,终成一代大儒。

通过这样以故事的形式梳理王阳明的一生和他的智慧,感觉内心通透了很多,尤其是对一些有争议的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以及行动的导向。

相关文章

  • 知行合一事上练,吾性自足致良知

    隔离在家的日子做了很多事情而且非常高效,既然不能出门就安心居家,复看之前读过的书,听过的课,写过的文字,梳理知识框...

  • 知行合一是圣人的专属!

    了解到王阳明心学最根本的思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王阳明创建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

  • 灭“怨”心法

    佛家:苦集灭道 心学:心即理,事上练,致良知,知行合一 《大学》:知止,而后

  • 心学四个关键点

    心学有4个关键点:第一,致良知;第二,事上练,难上得;第三;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第四,知行合一。 “致良知”就是找...

  • 人人皆可为圣贤

    致良知,知行合一。吾性足矣。(王阳明) 积极的心理是进化选择的人性。

  • 致良知-年谱5

    知行合一、致良知讲学论道都是在经历了大波折之后感受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真谛,当心门打开后,这一些圣人感悟都会如井...

  • 传习录

    1、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传习录》 2、不能致良知的两种表现:懒得致,不能致 3、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

  • 感恩日志 第【1738】天: (2020.08.26)星期三 2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吾性自足,无须外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

  • 感恩日志 第【1738】天: (2020.08.26)星期三 2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吾性自足,无须外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

  • 12月9日推荐书籍:《中国大历史》和《知行合一》

    1 《知行合一》 豆瓣评分:7.6 内容简介: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行合一事上练,吾性自足致良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ns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