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
一、 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 青的程度了。 今天, 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 《涉江采芙蓉》 , 体味一下这 “一字千金” 的语言魅力。
二、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2、体会诗歌含蓄不尽的情感
三、简介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 的 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 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 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 摹仿了其中的 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 格的《拟古诗》。
四、正文讲解
1、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意,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看同学们读的都非常的投入、很有感情,哪位同学做第一个吃螃蟹的读给大家听?好,最后排这位男生。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同学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他读的情感非常到位,低沉有力。
2、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听录音,注意重音、节奏、情感。
我看同学们还沉浸其中,现在请同学们以刚才的这种态度,大声朗读这边课文,一定要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和节奏。
嗯,非常好,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
男同学读的气势雄浑、阳刚有力,给你们点赞。女同学读的声音洪亮,请按细腻,更胜一筹。
3、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4、具体分析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本诗的主要意象就是芙蓉,芙蓉就是莲花代表的是什么?高洁的君子之风,用来喻意境的静谧悠闲。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盛夏的江南水边,我们的主人公驾着一条轻舟,慢慢摇着船桨,穿梭在荷叶中,去采那一朵莲花。大家认为,这是一名男子,还是女子?但是,是不是完全排除是男子的可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要给送给谁呢?远方的人。而且结合全文可以知道,是远方的那个爱人。所思,不是才过之后才想到爱人。而是时时刻刻想着他。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之前“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爱人。如果开头就开门见山把对方托出,就显得平淡无味了。 “远道”透露出什么讯息?爱人不在身边。为下文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做铺垫。起到暗中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这两句看,我们能读出主人公的性别吗?还是不能严格的区分。一个女子手持莲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个男子,痴情地凝视这江水想着家乡的妻子,都可以成立。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借景抒情)
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乡、长路,旧乡在哪里?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环顾、漫浩浩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长路漫浩浩,“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看到的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的路程!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白描)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这两句没有顺承上面,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守,那就只能忧伤以终老了。
5、分小组讨论,这首诗的主人公是男还是女呢?
女,采荷花;男,假托写相思之情。
六、总结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仅用清淡自然地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短歌行》
一、导语
泽东在《沁园春 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 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 诚然, 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 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 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 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 (今安徽亳州 ) 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 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 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 “外定武 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 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 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 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 " 青州兵 "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 “挟天子以令诸侯” ,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 成为 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 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 追尊为太祖武帝。 他在北方大力屯田, 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 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 任人唯贤, 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 当时四方知 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 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 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 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 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 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 朗诵课文 。
三、 整体感知 :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四、 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 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曹植《赠白马王彪》 ) “浩
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 )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 沉的?
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 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 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 “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 温情。 选句意为 “野鹿呦呦不停叫, 在那野外食青苹。 我有高贵佳宾客, 吹笙鼓瑟悦宾朋。 ” 这四句诗信手拈来, 却与全诗融为一体,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 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 才可以摘取呢?”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将贤才哈为明月, 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 的心意。 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 才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 这四句诗仍是写 “忧”, 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 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 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 其实月近中天, 使诗人豪兴 大发。 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 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 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 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 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 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 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总结: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 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 生命的悲剧。 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 取的精神, 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 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 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全诗以感慨开始, 继之以慷慨、 沉吟, 再继之以忧愁、 开朗。 一忧一喜, 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五、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 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 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又从表面上看, 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 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
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 的地步。 “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 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 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 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 曹操为了 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 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 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 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 吃一顿饭, 都曾中断数次, 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 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 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 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 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 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 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 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 (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 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4.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 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 这里诗人化用诗意, 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 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 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六、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 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 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 铸造绚丽辉
煌的人生。
《归园田居其一》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 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 琐的人生, 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 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 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 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 但不同的是, 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 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 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 (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 ' 靖节先生”,又自称作 “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 时, 家世衰落, 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 但未得重用, 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 加之政治腐败, 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 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 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 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 他 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 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 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 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 405年, 陶渊明在 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 此结束了时隐时仕、 身不由己的生活, 终老田园。 归来后, 作 《归园田居》 诗一组, 共五首, 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 首。
三、解题
1、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 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 ”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
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以 “归” 字为核心来解 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 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 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 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 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 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一去三十年” (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 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 “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 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 跋扈, 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 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 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 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 “适俗” 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 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 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 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 吗?
明确:1、 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有"大济苍生"的抱负; 仕途不得志, 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 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 “守拙” ?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 (如
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 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 很难往上爬 (即使是 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 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 “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 (文明的异化)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 宅写 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 自己的小天地, 是自由自在的王国。 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 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 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 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 详的、 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 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 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 有活泼有生机, 有朴拙自然的趣味。 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 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 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 /有余闲 /久 /复(注意炼字) --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 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 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 可以 说, 这两句诗, 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 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 欣喜。
5、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 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
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 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 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 高至真的境界。
五、 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 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 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 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 一代的中国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