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解读《薄伽梵歌》的生词

解读《薄伽梵歌》的生词

作者: 冯源的阅读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20-04-24 13:40 被阅读0次

           吠陀文献中常常出现多义词,有的有7-8个解法,有的甚至有61个解法,所指的内容跨度很广,有些词解还超出了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取词的涵义时因上下文而定,不可生搬硬套,以下罗列吠陀文献当中《薄伽梵歌》的词解:

           不施暴力——Ahiṁsā,《薄伽梵歌》译作“不施暴力”,佛家译作“不杀生”,其实这个词有两层深意。一为“不阻断众生的生命进程”,持刀面对来敌是职责所在,不可不施暴,而擅自持刀袭击他人包括生灵在内,才是施暴。其二“不加剧众生的悲痛或困惑”,虚度今生不用于觉悟本我是对自己施暴,不能启发他人、使他人觉悟本我是对他人施暴。

           达摩——dharma,可译作“宗教”,佛家则译作“佛法”,其实当中涵义十分广远。《圣典薄伽瓦谭》讲过君王治国之道是达摩,行善布施是达摩,经商是达摩,甚至主妇下厨房是达摩,因而达摩有别于“信仰”。《薄伽梵歌》第三章全章论解的达摩意指“个人应尽的职责”,通俗的说就是什么当为,什么不当为。

           业力——Karma,佛家译作“报应”,“业力”,意思只表达了一部分,《薄伽梵歌》还表达出“有所从事、本职、行为、做事、行业”等多个意思,因上下文而意思有变。克利须那表达过的三层内涵,“什么是有所为?什么是胡作非为?什么是无业为?”不了解这些,随时沾染业力,了解清楚将远离业力,因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基础课。《薄伽梵歌》最后一章还讲解到,做好分内的职责甚至能和瑜伽师、苦修者一样,达至圆满境界。

           瑜伽——Yoga,这个词被人误解了数千年,以为就是“打坐冥想”,当今又演化成面目全非的肢体功夫。《薄伽梵歌》全面论解过,凡是与觉悟绝对真理相关的行为皆为瑜伽,比如为了觉悟绝对真理忙于经商、教书、耕田、家务就是行瑜伽,忙于吠陀文献的研究就是思瑜伽,进行冥想就是八步瑜伽等等……身为大将军,阿周那甚至是在战场上完成的瑜伽修行。

           使徒传系——Paramparā,以灵性导师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奉爱瑜伽,分为四支,毗湿奴·斯伐弥代表湿婆传系,属于纯粹一元学说;尼跋迦代表鸠摩罗传系,属于一二元双重学说;罗摩奴者上师代表幸运女神传系,属于具体一元学说;摩陀伐上师代表婆罗贺摩传系,属于不可思议即一即异学说。《薄伽梵歌》表达的使徒传系为:“这门永存的瑜伽学问,我曾授予太阳神维筏斯万,维筏斯万又授予人类的始祖摩奴,摩奴又授予伊刹华古。如此,这门无上的学问经使徒传系代代相传……”

           半神人——Deva,又名“天神”、“提婆”,佛家称为“三十三天”,其实《圣典薄伽瓦谭》提供的数据是天上的半神人共计三千三百万位。如同政府以下有司法局、城建局、人事局等等,以婆罗贺摩、湿婆、因陀罗领头的半神人,负责掌管宇宙大小事务,总指挥则是毗湿奴。宇宙看似宽松,却超乎人类想象的井井有条。《薄伽梵歌》第八章讲解过,所有天神合在一起就是至尊之主的拟定形象。

           智慧——Buddhi,佛祖用了这个词取名佛陀。与智商、智能不同,《薄伽梵歌》藏有更深的涵义,智者理当运用智慧认识自己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谁是至尊者(薄伽梵)?我们与至尊者有着怎样的关系?浓雾遮住视线,但浓雾背后一定有太阳,同样,我们看不到至尊者,但他就在浓雾(摩耶)的背后,这种辨识能力谓之智。高智商不表示有这种辨识能力。

           轮回——Saṁsāra,意指“众生不断更换躯体”,《薄伽梵歌》另有“物欲人生”、“重复生老病死”之意,第二章用过18个诗节详述生死轮回的过程。刑法是国法之一,轮回则是凡界的律法之一,当人离世弃离肉体,灵魂依然存在,自然的律法便强行将灵魂投入另一躯体,那就是投生。前世所为决定今生是富是贫,今生所为决定来生是富是贫,只有解脱才能终止轮回。《薄伽梵歌》表述了解脱轮回的妙法。

           绝对真理——Tattvam,绝对真理的认识是从无形到有形的三层内涵。第一层,远方有雾,看不到物象,多数人的认识止于这个层面,即无形的梵层面;第二层,走近一些,雾已散开,看到森林茂密的一座山,即有形的超灵层面认识;第三层,来到山里,见到有房子有人,即有形的薄伽梵层面认识。完整的认识就是薄伽梵,克利须那告知阿周那他就是薄伽梵本尊,这也是《圣典薄伽瓦谭》的总结。

    克利须那教导阿周那形成《薄伽梵歌》

           梵——Brahman,可译作1)多数人知道的万物初始的混沌状态,《吠陀经》的术语是全部物质元素,2)克利须那无形的一面,即他身上发出的光灿(梵光);3)渺小的灵魂;4)庞大的灵魂(至尊者)。众生是死的物质元素和活的灵魂的结合体,克利须那则是两者结合的幕后推手。《薄伽梵歌》全面讲解了梵的不同意思。

           超灵——Paramātmā,瑜伽师打坐入定时冥想的对象。《圣典薄伽瓦谭》有述,克利须那第一步扩展为摩诃毗湿奴,将亿亿万万的宇宙放出,第二步在每个宇宙注入一半的水,他成为孕诞之洋毗湿奴躺在水面,第三步扩展为牛奶之洋毗湿奴,进入每一生灵心中,甚至原子之内。牛奶之洋毗湿奴正是永远伴随众生的超灵。《薄伽梵歌》第七章的表达是“我(克利须那)正是人人心中的超灵”。

           薄伽梵——Bhagavān,有时候指宇宙中掌控非凡大能的半神人和圣仙,不用于普通凡人。《薄伽梵歌》所指的薄伽梵是集美貌、财富、知识、大能、声望、弃绝于一身的克利须那。婆罗贺摩、湿婆、因陀罗等天神之中,有的法力无边,有的学问高深,有的富甲无疆……但没有谁能集全六项,能集全的惟有拥有整个宇宙的克利须那,这也是毗耶娑之父——波罗奢罗·牟尼的断言。

           灵魂——Jīva,有些词典译作“生命”,《白骡奥义书》则直接说成“灵魂”,生命的真正能源。《薄伽梵歌》形容肉体是汽车,形容灵魂是司机,司机开车车才能动,车本身不会动。肉体可换成人类、动物、植物……那不过是换了一辆一辆的车,司机——灵魂没有换,因而《薄伽梵歌》开场的第一课是“我本就不是这肉体,而是灵魂”。

           唵——Oṁ,一个声音名,广受各界人士喜爱,但意思很少有人理解。唵表示“联系”克利须那所发的音,译作“主啊”、“绝对真理(梵)啊”,唵在《吠陀经》随处可见,如《圣典薄伽瓦谭》开头第一个字就是“唵”,克利须那在《薄伽梵歌》有言“音波之中,我是超然的唵”。只承认声音不承认有人在发音,就是认识不足的吠陀学者。

           奉爱——Bhakti,译作“薄克帝”,众生对克利须那原本就有的爱,通过修行奉爱瑜伽就能恢复这种爱。所有的献祭、苦修、行善、求知、瑜伽不外乎是达到奉爱的境界,即奉爱是以上这些修行的顶峰,《薄伽梵歌》第十一章指出:“单凭研习《吠陀经》,刻苦苦修,行善布施,崇拜典礼,无法觉悟你以超然之眼见到的原貌,这些并非见到我本尊的妙法。至爱的阿周那,要亲眼目睹、觉悟站在眼前的我,唯一法门是专修奉爱服务,只有修行此法,才能领会我所领会的天机。”

           奉爱瑜伽——Bhakti-yoga,凡是能恢复对克利须那之爱的法门,全是奉爱瑜伽。《永恒的知旦耶》指出九项奉爱,比如聆听《薄伽梵歌》和《圣典薄伽瓦谭》,念想克利须那,参与克利须那相关的庆典,为克利须那高歌,为克利须那画像等等。第六章指出:“忙于超然的爱心服务(奉爱瑜伽)崇拜于我,通过瑜伽与我息息相通,那便是所有瑜伽师的首席人物。”

           物质形态——Guṇa,即物质自然三形态,分为善良形态、情欲形态、愚昧形态。《薄伽梵歌》第十四章的主题正是三形态,“物质自然(凡界)正是善良形态、情欲形态、愚昧形态的结合体,一旦众生沾上物质自然,便受制于三形态。”

           曼陀罗——Mantra,各宗教各有译法,比如“真言”、“咒语”、“口诀”,但离不开声音这个要素。从词根上可知,man—指心意;tra—指解救,连起来就是让心意脱离物欲的一种纯净声音。曼陀罗不同于普通声音,正确的念出一连串音符,声音便可穿透人的器官层面、心理层面、智力层面,开启灵性觉悟之门,即便修行八步瑜伽,也得念诵相应的曼陀罗。

           无人特征——Nirguṇa从词根上可知,Nir—无;guṇa—形态特征,多指绝对真理梵的层面。梵不会吃,不会睡,不会享受,就是无人特征,而绝对真理薄伽梵的层面,会吃,会睡,会享受,就是有人特征。多数哲学家表达的绝对真理属于无人特征,《薄伽梵歌》则表达了三层涵意,即梵、超灵、薄伽梵,就是说绝对真理既是无人特征,又是有人特征,用到的词语是Saguṇa——有人特征。

           三摩地——Samādhi,瑜伽的最高圆满境界,多数人会误解为最高境界是成为“具备神通的高人”,其实不是,三摩地是指觉悟到心中超灵和本我的存在,表现出欣喜若狂的体征,如《薄伽梵歌》第六章如述:“置身三摩地的喜乐境界,超然之乐源源不断到来,超然的感受让人乐在其中。”另一种三摩地,是指念想克利须那入神,忙于奉爱的事务入神。

           摩耶——Māyā,克利须那迷惑众生的能力,从词根上可知,Ma—不是;yā—这样。摩耶可分为两类,即摩诃摩耶和瑜伽摩耶,物质世界的众生受制于摩诃摩耶,灵性世界的受制于瑜伽摩耶,区别在于,摩诃摩耶作用下的众生均有过失,瑜伽摩耶作用下的众生均无过失,《薄伽梵歌》第十五章指出:“众生分为有过、无过两类,物质世界的生灵为有过众生,灵性世界的生灵为无过众生。”

           属向——Prakṛti,译作“钵罗克利底”、“能力”、“能量”,克利须那在《薄伽梵歌》所指的属向有两类,即物质属向(aparā-prakṛti)和灵性属向(parā-prakṛti),凡界的万物属于物质属向,众生体内的灵魂属于灵性属向,克利须那还指出自己属于灵性属向。第七章指出:“隔离于我的物质能力(属向)共计八项,由土、水、火、风、空、心意、智慧、假我组成。臂力非凡的阿周那呀!这是低等能力,我还有高等能力,那便是挣扎于物质自然、生存在宇宙的芸芸众生。”

           以上是一部分《薄伽梵歌》的词汇,还有许多词不再一一讲解了,本人在微博已多次发过,总之,每个词均有对应的梵文译法,当中的涵意又各有深度。以上词解来自婆罗贺摩使徒传系,本人的工作只是将深奥的词汇,原原本本表达成让人能看明白的话语,在此,感谢大家的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薄伽梵歌》的生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qf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