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武能御敌,文可载道
解筱文
江苏常熟地处江南水乡,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至此旅游,沉浸江南美景与人文历史中,阅古览今,物我两忘,感怀颇多。我以为,有一武一文两个重要看点,值得细品慢读。“武”是沙家浜,“文”为故里。
提起“沙家浜”这三个字,很多人并不陌生,会不由想起当年八大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之一的京剧《沙家浜》。戏中《智斗》片段,阿庆嫂、刁德一和胡传魁三人最精彩的唱段,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但是说起沙家浜具体在那里,可能不少人并不清楚,它就在常熟。这出戏就是历史的凝练再现。剧中反映了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继续为解放江南大好河山奋战。
美名之下,今天的沙家浜已建成著名的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并于常熟的尚湖风景区一并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引得游客慕名而来。
在沙家浜风景区,“郭建光”、“阿庆嫂”等形象的大型雕塑巍然屹立,诉说着军民鱼水情深,共度时艰抗日的革命意志;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几百幅革命斗争的历史照片和许多革命文物,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和雕塑、绘画和木刻等艺术形式展现中,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沙家浜的革命斗争史实;横泾老街复建了沙家浜老街、刁宅大院、春来茶馆、江南小渔村等一批红色遗迹,讲述着这里曾经的街市风貌和革命故事。
游览沙家浜,徜徉迷人的生态湿地,穿行在柔美的芦苇荡间,漫步在这方革命热土上,了解革命斗争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中,无不感受到军民并肩作战、斗智斗勇、无畏抗日的民族精神,感恩今天幸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距沙家浜约15公里,是常熟古里镇。古里镇最重要的一个景点是铁琴铜剑楼,这是中国著名私家藏书楼,曾与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归安陆氏皕宋楼合称为清后期四大藏书楼。而其中,常熟铁琴铜剑楼又以藏书数量之巨、藏品之精,为四大藏书楼中翘楚,也是清朝中叶以来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藏书楼之一。
明清以来,常熟藏书文化昌盛,境内大小藏书楼多达200多座,成为当时中国私家藏书文化中心地。铁琴铜剑楼作为私家藏书楼,历经瞿氏五代执笃建设、苦心经营,穿越乱世,躲避战火,留存于世。其所藏真本、善本、抄本数十万册,其藏书不仅数量大,而且学术和历史价值极其珍贵,多宋元珍本、孤本及未经见世之罕见之本,收录善本书1228种,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入选国家图书馆善本数目有242种,2501册。
铁琴铜剑楼绵延二百多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2002年,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集中国内一批顶尖学者共同参与,通过大规模的复制出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古籍善本,共推出古籍善本1300种左右,而铁琴铜剑楼所入选版本占到整个再造善本的六分之一,为中国古籍文化整理和中华文明火种普世相传给予了极大支撑。
铁琴铜剑楼瞿氏“读书、藏书、刻书、护书、献书”的文化传承赤之心和家国情怀令人起敬,可以感知吴越之地的厚重的文化底蕴,领略中华文明绵长的世代魅力。
常熟,这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地,建城史有1700年之久,曾经诸多文化大家、艺术名人、经邦巨子、科技英才、革命英烈出自与此。孔门“十哲”之一“南方夫子”言偃出生在这里,清代两朝帝师、状元宰相翁同龢从这里走出,这里自唐至清共出了8名状元、485名进士,共和国常熟籍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多达25位。
青山绿水不改,经济繁荣不变。常熟只是一个陆地面积不到10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6万人的县级市,但其GDP却比肩整个青海省。更为让人称赞的是,常熟融山、水、城为一体,以生态建设为主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精致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环境优美,生态怡人。
常熟,高扬红色旗帜,铺展绿色画卷,厚植人文沃土,抒写富庶生活,就这样低调而轻奢在苏南,引入入胜。
本文作者:解筱文,评论人、作家、战略学者。主评时政、商业、铁路、文化。微信公众号:zgmjply(中国民间评论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