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道》的纪实写照(3)
二十分钟读了九本古典书籍
我经常把春秋战国时代以来的诸子百家书籍说成“十子”书系列,因为我能够数出数来的随时都在十个以上,但是真正全部读它们却是人生第一次。读罢,对“十子”更存敬意!
或许这就是天意。我这次采购了“中华传统国学经典名著系列”共九本,一数《淮南子》、《韩非子》、《老子 庄子》、《商君书 列子》、《墨子》、《荀子》、孔子《大学 中庸 论语》、《孟子》、《管子》共十子齐备,喜不自禁,爱不释手,于是用最快速度一览九书,大概花了二十分钟时间。现将当时心情录下,供以后参阅。
打开的第一本书是《管子》,因为很简单的原因,我是受管教授的推荐影响而买这本书,在网上看这本书要三四十元,最后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一套古籍经典套书九本才99元,不就是11元一本吗?哇!这个折扣也是实在太具有诱惑力,与其定一本,不如来一套,于是就微信支付款项买了一套。网络销售也给力,当天晚上就发货。你看,不是今天就来了吗?呵呵!很快的,就两天时间。取书的时候刚好吃了午饭,就发现书已经到了,下班带回在家里,迅速拆开包装,取出来浏览。
《管子》P2: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调四维?一日礼,二日义、三日廉、四日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washed,原来越古老的汉文字义越直白。我几乎都不读翻译了。甚至于我开始有怀疑人生的感觉上来:这么简单,是不是原文啰?我立马又翻了下一本书。
《孟子》P65页“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於民有制。”
这里面有我非常熟记的一段话:有恒产者有恒心。想当年,我请一个知名书法家帮我写这幅字,他要我三千大洋我倒没有什么意见,但是当我们谈起这句话的时候他说:有固定资产的人就会有恒定的心静下来做事。他的这个理解愣是叫我到了半天胃口,不在一个层面的理解,我只有选择借故离开。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我是从商业角度理解,就是:有持续稳定的收益的人才会有善心。恒心做善心讲更符合古人所要表达的意境,而不是恒定的心,静下来的意思。
《大学 中庸 论语》P58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好熟悉的一句话。不过:八佾(yi),宫廷乐舞制,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佾(yi)”这个我不熟悉,查阅网络才知道的。整句话就是: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荀子》P118页: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闇主急得其埶。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埶,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书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 此之谓也。”
荀子的话也是很直白地,由于这段文字很精辟,就全段读完,于当下或许有点惊醒的味道。后来文字处理复制粘贴了来自网络的译文:有搞乱国家的君主,没有自行混乱的国家;有治理国家的人才,没有自行治理的法制。后羿的射箭方法并没有失传,但后羿并不能使世世代代的人都百发百中;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后氏并不能世世代代称王天下。所以法制不可能单独有所建树,律例不可能自动被实行;得到了那种善于治国的人才,那么法制就存在;失去了那种人才,那么法制也就灭亡了。法制,是政治的开头;君子,是法制的本原。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了;如果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失去先后的实施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各种变化,足够形成混乱了。不懂得法治的道理而只是去定法律的条文的人,即使了解得很多,碰到具体事情也一定会昏乱。所以英明的君主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而愚昧的君主急于取得权势。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就会自身安逸而国家安定,功绩伟大而名声美好,上可以称王天下,下可以称霸诸侯;不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而急于取得权势,就会自身劳苦而国家混乱,功业败坏而声名狼藉,国家政权必然危险。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在寻觅人才时劳累,而在使用他以后就安逸了。《尚书》说:“要想想文王的恭敬戒惧,亲自去选择人才。”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啊。
《墨子》P142 子墨子言曰:逮至昔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诸侯力正。是以存夫为人君臣上下者之不惠忠也,父子弟兄之不慈孝弟长贞良也,正长之不强于听治,贱人之不强于从事也。
墨子的文言文不是很好理解,估计墨子由于是个破败家庭出身的读书人书读多了,不写复杂一点显不出他的文采来才搞得有点不好懂。拐来拐去的,我还是直译算了。墨子说:“自当初三代的圣王死后,天下丧失了义,诸侯用暴力相互征伐。因此就存在着做人时,君臣上下不相互做到仁惠、忠诚,父子弟兄不相互做到慈爱、孝敬与悌长、贞良,行政长官不努力于听政治国,平民不努力于做事。
《商君书列子》P15: 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国为善,奸必多。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兵行敌所不敢行,强;事兴敌所羞为,利。主贵多变,国贵少变。国多物,削;主少物,强。千乘之国守千物者削。战事兵用曰强,战乱兵息而国削。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三官者,生虱官者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者有朴,必削。三官之朴三人,六官之朴一人。以治法者,强;以治政者,削;常官治者,迁官。治大,国小;治小,国大。强之,重削;弱之,重强。夫以强攻强者亡,以弱攻强者王。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礼乐虱官生,必削;国遂战,毒输于敌,国无礼乐虱官,必强。举荣任功曰强,虱官生必削。农少、商多,贵人贫、商贫、农贫,三官贫,必削。
受我的金融知识入门韦雅安老师的指点,我细心研读了《商君书》,这是我的主修课之一。《商君书》在我这里就相当于白话了,我们把它用用了商业领域研究,就像管教授一样,把《管子》当成了商业借鉴、经济研究的活教材。
《老子 庄子》P97: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庄子的文章文辞很优美就读了一整段,生死之规律。直译也很简单:死和生均非人为之力所能安排,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出于自然。有些事情人是不可能参与和干预的,这都是事物自身变化的实情。人们总是把天看作生命之父,而且终身爱戴它,何况那特立高超的“道”呢!人们还总认为国君是一定超越自己的,而且终身愿为国君效死,又何况应该宗为大师的“道”呢?
不过,我记得《道德经》里老子有一段名言:道可道,非常道。韦雅安老师讲应该这样读:道可,道非,常道。我比较赞同这个读法。
《韩非子》P187: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者。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 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这段文字很精辟,也很现实。叫我想起了最近的火灾所以阅读了全文,文章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鲁人放火烧积泽,偏偏天刮北风,火势向南蔓延,眼看国境将受到波及。哀公鼓励百姓参与救火,但百姓只愿意驱赶野兽,不愿救火,哀公请教孔子。孔子说:“驱赶野兽任务轻松又不会受到责罚,救火不但辛苦危险,又没有奖赏,所以没有人愿意救火。” 哀公认为有理。孔子又说:“事情紧急来不及行赏,再说凡是参与救火的人都有赏,那么国库的钱赏不到一千人就光了。事到如今,只好下令不救火者一律论罪。”于是哀公下令:“凡是不参与救火者,比照战败降敌之罪;只驱赶野兽者,比照擅入禁区之罪。”命令还未遍及全国,积泽的大火已被扑灭。
《淮南子》P151: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黈纩塞耳所以掩聪,天子外屏所以自障。故所理者远,则所在者迩;所治者大,则所守者小。
《淮南子》里面的文章读来如行云流水,顺畅无阻。此段亦如此!还需要翻译吗。NO。
如此快速一览阅读是获得良好心情的第一要务。构建知识体系,贵在快速阅读,买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搭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方便查阅而备的。
悟:“子”者国之子也,国事为大,养身次之;国难为要,个人次之。此,乃古代国人之国格也!读之者今思何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