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孩子一回到家就把自己房间的门“砰”地关上,不愿理睬父母,甚至不愿意和父母一同坐在沙发上。
这时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表现“莫名其妙”;有的家长以为孩子在外面“学坏了”,品性发生转移,不再爱护父母,对爸爸妈妈“变了心”,因而感到伤心失落。
实际上,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即便青春期的孩子表现出了对父母的反叛,但这种疏远不意味着亲情的消失,青少年仍然爱和依恋父母,只是TA们的关注点发生了转移。
1. 青春期的孩子希望建立独立自我,而不再是父母的“小尾巴”。
寻求更高自主性是青春期孩子的重要追求,因为只有足够的自主,TA们才能建立起“自我”的界限。
心理学家说,青春期的叛逆是在寻找并展现自我。孩子对父母的反叛,正是青春期自我的觉醒,TA们确实在和父母“争夺权力”,以彰显自己的独立。
TA们不再象儿童期那样频繁接受父母的建议和管教,但这并不意味着TA们对父母的爱消失了。
有个大学生这样说:
“上高中时,我很粗鲁,不体谅别人,总是和妈妈吵架。
自从上大学后我认识到妈妈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她总是为我想尽一切办法。
我长大了,开始真正欣赏她了(摘自《阿内特青少年心理学》)”。
但有证据表明,那些权威型和控制型的父母所教育的孩子,青春期会更加叛逆,这可能如同水渠里的水,堵的越厉害,其冲击力就越大。
2. 比之父母,青少年更需要朋友。
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在遇到诸如学业和职业选择等这类需要“理性”的大事时,倾向于和父母商量;但当遇到更为私密的“感性”事件时,青少年们更需要朋友去分享自己的感受。
这源于青少年在同伴中更能获得深度理解和支持。如一个女生产生了身材焦虑,父母可能会说“胖点更可爱,健康就好”这样笼统的话语,但惟有处境相同的女生,更能理解她内心更为细微的自卑、焦虑、忧愁、怕被别人笑话、被人孤立等情绪。
而只有当一个人被深度接纳的时候,TA才会能感到安全和快乐。
友谊往往也会为青少年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当“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失去一个朋友的时候,青少年可能会出现大人难以理解的深刻痛苦。
所以,当一个孩子沉迷于学习而没有一个朋友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沾沾自喜,没有朋友的孩子内心一定有着巨大的压力,因为无人给TA情感支持,家长一定要知道,你给不了孩子所有TA需要的。
3. 青春期的TA们需要设定自己的群体角色。
儿童期的孩子和父母共生程度很高,父母和孩子的人格相互交叉,甚至父母的特性会被孩子认成自我人格的一部分。
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对群体和需求就大于和父母的联系。因为孩子要在群体里初步建立自己的社会角色,也即自己的群体地位。
他不可能“带着父母”进入群体,和父母分离是唯一的选择。一个不能和父母顺利分离的孩子,其群体适应和未带的社会适应性必然存在问题。
而能否适应社会,不仅关系青春期的成长,还关系到人一生的发展,所以说,青春期又是人成长的关键期和人格塑造的契机。
网友评论